在中国,在考古、历史和人类学研究的领域和过程,几乎所有人在所有的时间,都会因一些基础性的、常识性的概念还未学习研究过,或虽然学习研究过,但仍未弄明白,就开题接单、授业解惑了。结果不但自己闹出了大笑话很尰尬不说,还让弟子和受众奉为法宝终身为执念,至死也不知其中的荒唐与无知,代代相传至今仍有增无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当事人大多在国家顶级的学术平台做住持,会有人有胆去置疑于斯人斯庙吗?
一、为什一定要讲只有“文明”遗址,才具有“国”和“都”的定位?

五千年前的双槐树地区
面对着全球遍布的史前遗址(迄今4000-10000年前),在一些学者和专家眼里是完全“平等”的,只要有遗址,他就能给它按一个国名,封它个国都的等级,例如近期发现的双槐树。其实不然,因为只有“文明”的遗址,才是有“进步与开化”意义与价值的“突变”,如果遗址中只有陶器和石器,墙基与柱洞这些一般进程的产物,而无良渚那些石城、干栏、水渠、水坝、码头、木排、玉坊和祭坛等更高级、更复杂、更独有的文化体系与文明结构,若想在诸侯环侍下形成文明中心(国与都),必将会是很难的。
何谓文明?(1)有城,规模与防卫;(2)有神,帝王或族祖;(3)有文,结构性载述;(4)有铸,工艺与实用。对于这四大标准,目前有共识的,是四者必须有其三。
1、谈到“城”,不能以现代或后世的标准来苛求,只要在聚落的多处,发现与住宅型制不同功能不同的“墙”就是“城”,或者比遗址时代的宅基墙“更高、更厚、更长”的墙、基,就能被确证为“城”。
2、谈到“神”,也不要云里雾里去解析那些西方人近代才臆造出来的“标维与规范”,因为最真实的“神”,就是“首帝与初祖”,他们都是“宗教与信仰”最诚挚的终极宿主,特别是在考古时,要少扯那些有的没的。
3、关于“文”,一般认为是由“记数、喻事、抒情、示意和划刻”的方式来表现的,本人认为,全人类共有的“图符与划刻”是文字的“二进制体系”,讫古至今从未因难读和无解而出现间断与消失。因此,把“图符与划刻”排斥在文字体系之外是显然非专业的,例如从远古部落的姓氏图腾到今天的国旗国徽,一直都是看图说话与看图成文并存同在的。人们从其作品的工艺与寓意上,就能将作者及时代的文明结构与文明境界“一言以毕之”。
4、至于“铸”,一般认为是由“照明、取暖、烹饪、锻造和熔铸”的工艺来确证的,本人认为:“玉石器、竹木器”的“造型与寓意”,其实与“金属器”的“锻造和熔铸”的效果异曲同工。用天然金刚刀(针),对“天然铜和陨铁器”进行的雕琢与改型,相较于对“玉石器和竹木器”的“镂空与透雕”,甚至会更加简单和原始。西方人推崇的“铜铭”与东方人擅长的“玉雕”,和东西方都有的在竹木和石岩上的划刻,其实从其作品的工艺与寓意上,就能将作者及时代的文明结构与文明境界“一言以毕之”。

四千五百年前的双愧树地区
对于用“直泽、直解与直读”的方式,去从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身上,去“解码、解密和解析”遗址的“文明或文化”的属性,其实是不难的。例如,近期双槐树的发掘,由于有与良渚同样5300年的定位,于是从国家级平台的砖家,到一节考古课没上过的屌丝,都大叫她的文明价值要超过良渚了。所以,国家级平台的顶级砖家到了双槐树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呀地大啖双槐树是黄帝之都。哈哈,请问这位专家,黄帝是什么时代的?黄帝是人吗?双槐树凭什么姓“黄”还是“都”?
上述伪命题接连又引发了如下的问题讨论:(1)双槐树是文明遗址还是文化遗址?(2)双槐树是超越良渚的广域文明吗?(3)双槐树是黄帝之都?同时代的良渚是从属黄帝之都的边城?抑或独立于黄帝之外,或凌驾于黄帝文明之上(之前)的炎帝文明?(4)5300年前的长江以北,存在文明程度超过良渚、能够普照当时全中国的史前文明吗?(5)这个文明如果不是黄帝文明,又会是哪一个文明体系呢?(6)从《华夏文明探源工程》公告的大禹与启的生存年代和主流世系反推,黃帝的生存年代正好是良渚因遇史前洪水正在规划西迁、南下和北上的年代。
一百年前的黄河重镇
以华夏即中原论述为据点,否认江淮文明和西南文明的局面,希望在“两会”以后会有完全不同的姿态与口径了。那种将遗址等同于文明、遗址等同于帝都的勘史文化正在被清理。中华民族的史前帝都与帝王文明必将出现“炎昊”太湖(6000年/吴越)-“偃寒”/江淮下游(5500年/苏鲁豫皖边区)-“沅汉”江淮中上游(5000年/赣湘川鄂)“奄韩”/河洛/西部中原(4500年/豫晋陕甘)-“燕邯”/东三省(4500年/京津冀辽)-“鄢汗”/西北(4500年/疆蒙藏青)等时空节奏的崭新论述。
此前,本人曾郑重向学界设问:有良渚(含同址跨湖桥)以外“文明程度更高、建设规模更大、创世时间更早、延续时间更长和对人类影响更深远”的“国别、帝系、氏族与百姓的帝国与帝都论述”吗?劝诫入此道者:如曰帝都与帝国,除满足上述条件外,还必须有可证的结构性和体系性。否则就会是梦游捉鬼式考古,那样会很外行、很幼稚、很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