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個朝代壽命比較短,又因為它的前後有兩個很輝煌的朝代,因此它就顯得比較低調。但是,這個朝代對歷史書貢獻不亞於那兩個輝煌的朝代。

當四百年的大漢轟然倒下後,中國進入了三國戰亂年代。經過司馬家族一番努力後,終於三國歸晉。然而,經歷了“八萬之亂”和“永嘉之禍”後,公元316年西晉被匈奴所滅。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新的政權,史稱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想收復中原丟失之地,然而卻是敗多勝少。公元420年,東晉被滅,中國進入了南北朝,長達169年的分裂時代。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皇帝讓位給楊堅,標示著北周覆滅。楊堅建立新的政權,國號定為“隋”,定都大興城,年號為開皇。公元589年,隋朝大軍揮師南下,攻下了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朝,自此中國才完全走向統一的大格局,結束了169年的南北分裂的局面。

楊堅統一全國後,勵精圖治,倡導節儉,輕徭薄賦,整頓吏治,設置糧倉,改革經濟,以及制定了三省六部制度等等,這一系列措施都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同時,他還首次創立了科舉制度,通過這個制度選拔人才,讓布衣百姓有踏上仕途的途徑。這個制度伴隨著中國歷史走了1600多年,直到光緒三十年(1905年)正式廢除,這個制度才消失在歷史的舞臺。隋文帝楊堅開啟了“開皇之治”的繁榮景象。
公元604年,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駕崩,由二兒子楊廣繼承皇位,改年號為大業。楊廣繼承皇位後,幹了幾件大事:一、建造宮殿;二、年年出巡;三、開鑿大運河;四、遷都洛陽;五、多次發動戰爭。這幾件大事足以榨乾隋朝的國庫,更何況因為這幾件大事死了不少人。
客觀的說,楊廣並不是昏庸無能之輩,他做的這幾件大事都能彰顯他的雄心壯志。我非常贊同康震老師的觀點,他說楊廣之所以失敗不是他昏庸無能,而是他把這幾件大事集中在一個時間段去做,這才導致隋朝走向滅亡。
沒錯,楊廣做的那些大工程如果用正常的進度,那需要十幾年才能完成的一個大工程,他卻想在一個時間段全部完成,這不是壓垮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嗎?比如修建大運河這麼重要的事情,如果要全部完成,而且還不能給百姓帶來巨大的壓力,至少要十幾年才能夠竣工。比如他屢屢發動戰爭,嚴重的消耗國家的財力、物力、人力,使得隋朝實力頓時大減。公元605年,楊廣下令劉方攻佔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陰、林邑三郡故地復國;公元608年,楊廣出兵攻滅吐谷渾;公元610年,楊廣又派陳稜、張鎮州率兵萬人前往攻打流求;楊廣即位後,又三次大舉進攻高句麗,分別是公元612年、613年、614年,連續三年對高句麗發起進攻。先後動用了數百萬人,徵調財物無數,使得無數人命喪其中,這讓楊廣盡失民心。
就這樣,隋朝被楊廣帶進了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其實,楊廣也不是一無是處,最起碼他做的那些事是對後人有利的。比如開鑿大運河就是他的一個創舉,這是為後人謀求福利的工程;比如他進一步讓科舉制度得到發揮作用,他增設進士科,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比如他遷都洛陽,是因為舊的都城已經不適合做首都了。
然而,楊廣的這一波操作快速把自己推進了墳墓。因為一個國家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當你同時去做幾件大事時,而這些大事情又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時候,那麼你就等同於把天下百姓推進了水深火熱之中。當天下百姓走投無路的時候,豈不站起來造反?
是的,楊廣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藝術家,卻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更不是一位合格的戰略家。否則,他也不會集中把那幾件大事一起做了。
但是,不管怎樣,歷史也難以掩蓋隋朝的光輝。隋朝結束了一百多年的分裂格局,為大唐統一天下打下牢固的基礎;隋朝首創科舉制度,讓天下讀書人能有踏上仕途的道路;隋朝開創的大運河為後世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以及交通的便利。這三大功績是沒有人能夠抹掉的,這也是它最光輝的地方!
資料參考:《百度百科》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