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衡山縣首屆機插(拋)秧技術演示暨技能比武大賽現場。劉永歡/攝
“與傳統手工插秧相比,機插秧具有省時、省工、省力的特點。在農田作業時,只需將秧苗整齊擺放在插秧機上,開動機器就能實現自動插秧,不僅栽植效率高,插秧質量好,還進一步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4月8日上午,衡山縣首屆機插(拋)秧技術演示暨技能比武大賽,在素有“衡山糧倉”之稱的衡山縣白果鎮嶽北平原上精彩上演。
上午10點,在陣陣響亮的馬達轟鳴聲中,比賽正式鳴笛開賽。31名農機操作手身著統一服裝,迅速啟動發動機、拉動操作杆、把握方向盤,按照作業路線快速推進,在田間插下一排排整齊的秧苗。田埂上,全縣50多個農機合作社代表、種糧大戶、農機企業代表共百餘人在旁觀摩學習。不一會兒,大片水田上,充滿希望的秧苗豎成線,橫成排,宛如一幅美麗的田園風景畫。
“機插秧產量比散播和手拋秧增產每畝50到100斤左右。”參加這次機插秧農機技能比武競賽的衡山宏達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曹洪就嚐到機械化生產的甜頭。在國家政策和縣政府的累加補貼支持下,曹洪購置了兩臺高速插秧機,經過多年運作,如今他已是一名嫻熟的機插秧操作手。
近年來,衡山縣充分發揮農機助春耕的作用,大力發展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生產,著力支持農機大戶和合作社開展專業化服務,探索農機互助、設備共享的有效方式,做好機手作業技能培訓,引導種糧大戶積極為周邊農戶提供專業化服務,解決農村用工難、用工貴、散戶種植效益偏低等問題。“此次舉辦機拋秧技術演示暨技能比武大賽,旨在通過演示會提供一個讓機手之間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提高農戶和機手機插秧的操作水平。”衡山縣農機中心負責人曠文藝如是說。
截至目前,衡山縣春耕生產共投入農業機械1萬多臺,翻耕面積近20萬畝。通過實施農機購置補貼和荒田翻耕補助等強力措施,今年新增農機具500多臺,其中新式插秧機增加100多臺,全縣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8%,農業機械化真正成為了衡山縣助推糧食生產的“主力軍”和引領農民致富的“新引擎”。(通訊員 文峰 戴瑋 劉鵬 唐欣穎 紅網時刻記者 姜珊)
閱讀更多 晨益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