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姜旺
預定利率4.025%的年金險產品可謂是2019年保險界的熱詞,“這是目前年金類產品的最高利率水平”“搶到就是賺到”“再不上車就晚了”,這類口號頻頻出現在保險公司銷售人員朋友圈。
日前,銀保監會召集中德安聯人壽、天安人壽等13家保險公司總精算師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從12月開始停止銷售預定利率4.025%的年金險產品。
實際上,這已是2019年以來銀保監會第三次針對預定利率4.025%的年金險產品出手,先是今年年初,監管層暫停了部分預定利率高達4.025%的年金險產品的報批,並在行業裡啟動了年金險產品的摸底調研,之後在8月出臺正式文件將年金險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上限從4.025%下調至3.5%,如今又準備全面叫停已備案產品的銷售。
這意味著,定價利率4.025%的年金險產品將徹底退出市場。
所謂預定利率,是保險公司在進行產品定價時根據公司對未來資金運用收益率的預測而為保單假設的每年收益率。4.025%的預定利率,是備案類保險年金產品的預定利率的上限,始自2013年8月普通型壽險產品費改。
此前,壽險產品預定利率最高2.5%的規定已執行了14年,已經低於不少理財產品收益率。為了適應市場環境,監管放開這一定價限制,同時收緊準備金評估利率:對備案類的普通壽險產品設定了預定利率最高3.5%的上限,而對普通型養老年金或保險期間為10年及以上的其它普通型年金,給予了可上浮至1.15倍的差別化政策,也就是養老年金或10年期以上的年金產品的預定利率最高可以到4.025%。
監管層的此次調整,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成遠分析稱,一方面短期來看,監管層叫停該類產品的目的在於降低險企負債成本,防範利差損風險。年金保險作為險企的負債,其給付成本、運營成本需由投資收益覆蓋。2018年保險行業全年投資收益率為4.30%,全球降息背景下,停售4.025%收益率年金產品可緩解險企投資壓力,提前防範利差損風險。
另一方面,長期來看,停售高收益年金產品也利於保險行業迴歸保障本源。
閱讀更多 經濟導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