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網訊(記者 包濤 通訊員 李澤)李子溝村位於昆明市東川區銅都街道東部,屬高寒山區。全村有農戶219戶83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72戶670人,是東川區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2018年實現了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78.18%降至0.96%。村委會設1個黨支部,共有黨員24名,其中,男20名,女4名,60歲以上黨員6名。
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李子溝村黨支部嚴格按照先學先改、立行立改要求,主動先行組織學習教育、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研究產業發展。緊緊抓住農村黨建工作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以“黨支部+”做加法,通過“黨支部+思想領引+隊伍建設+產業發展”形式,落實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實現黨員有信仰,群眾有信心。

宣講會
“黨支部+”思想領引,增強內生動力,黨員有信仰
李子溝村黨支部通過“黨支部+村委會+監委會”認真落實各項制度。黨支部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每月召開一次支委會議,每季度召開一次黨員大會,每週召開一次調度工作會,組織黨員、村委委員和村民代表學原文、讀原著、悟原理。
通過“李子溝村黨支部+昆明市稅務局黨支部+東川區委宣傳部黨支部”開展“雙聯繫一共建雙推進”工作。幫扶單位黨支部與李子溝村黨支部開展了結對共建幫扶活動,做到人員、責任、工作、效果“四到位”。讓廣大黨員幹部以實際行動履職盡責,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
“黨支部+隊伍建設”聚力攻堅
通過“黨支部+鄉賢+大學生+返鄉務工代表”共同為李子溝村發展出謀劃策。李子溝村黨支部組織“鄉賢話發展茶話會”“大學生座談會”“返鄉務工代表座談會”。座談會上首先觀看李子溝發展的視頻介紹,然後齊唱一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最後就發展各自發表意見。座談會實現了吸取鄉賢的豐富經驗,發掘李子溝村後備幹部,慰問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存在的問題,一起為李子溝的發展出主意想辦法。

主題黨課
通過“黨支部+駐村隊+親情小分隊”隊伍建設,李子溝村黨支部增進各方合力,鞏固脫貧攻堅戰成效。充分發揮駐村隊的參謀作用。李子溝現有駐村隊員3名,協助村組幹部抓好脫貧攻堅政策的落實,做到“上情”與“下情”有效銜接。充分發揮親情小分隊的助力軍作用。為解決脫貧攻堅中群眾認可度不高問題,實施公職人員回鄉助力脫貧行動,充分發揮血緣、親緣、地緣優勢,用好鄉情、親情、友情資源,真誠交流互動,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群眾、開導群眾、激勵群眾,調動貧困群眾主觀能動性,極大程度提高了群眾認可度。
“黨支部+”產業發展,引民增收致富
通過黨支部引領、引進企業、引接合作社、引導貧困戶,採取土地流轉、科學種植、入股分紅、企業務工等方式,遵循“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農”原則,構建起貧困戶與企業利益聯結機制。
促農增收
“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模式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獲得資產性收入、技術性收入、資本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四塊收益”:通過土地流轉,貧困戶賺到流轉土地的“一塊收益”;在企業穩定農產品收購價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專家站,科學指導種植,貧困戶賺到土地增產的“一塊收益”;採取“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模式,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土地折價110萬、每戶5萬元的產業信貸和3000元扶貧產業資金分別投入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將資金投入企業作為投資,農戶按投資資本的一定比例從企業分取紅利,賺到投資分紅的“一塊收益”;企業運行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用工,農戶在家門口即可就業,賺到勞動報酬的“一塊收益”。
通過這種模式,企業與貧困戶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李子溝村“一中心三園區”(民族文化廣場遊客服務中心、洋芋產業園、白鵝產業園、百畝果蔬採摘觀光園)產業規劃,每一個產業派一個黨小組參與,帶動219戶農戶發展增收,將實現人均增收3100元以上。
閱讀更多 雲南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