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M最近陷入了找工作的苦惱中。

當初覺得自己一個女孩子做會計,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講還是比較穩定的。工作了一段時間,經常加班加點,但做得更多的機械式的基礎工作,接觸面少。再加上身邊又沒個靠譜的老會計領路,沒有方向。現在痛定思痛,就想找個牛人跟著學習,但是工資只給3K......
再後來,她去一傢俬企面試會計崗位,面試表現挺好的,公司福利待遇各方面也挺滿意,可最後沒有收到offer!問了人事,得知因為她比被錄取者少了一張初級證。

哎,實在太尷尬了!過去對會計要求不高,只要懂做賬,找工作都不會太難,但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公司招聘會計不僅有證書門檻,還要求會計精通統計、財務管理、稅法等專業技能。
到頭來小M才發現自己沒文憑,沒證書,沒技術,真正的三無人員,不知何去何從。
的確,財務政策更新太快,學習壓力大。如果想在財會行業裡更好地生存,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考初級,要趁早!
還在觀望的你一定要趕緊行動起來。
01
畢業1-4年的
強烈建議先考下初級證書
為什麼建議大家先考初級呢?因為初級報考無需工作經驗,中級考試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工作經驗的:
報名參加初級資格考試的人員,應具備下列條件:
(1)堅持原則,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
(2)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以及有關財經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無嚴重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
(3)履行崗位職責,熱愛本職工作;
(4)具備國家教育部門認可的高中畢業(含高中、中專、職高和技校)及以上學歷。
報名參加中級資格考試的人員,除具備基本條件外,還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取得大學專科學歷,從事會計工作滿5年;
(2)取得大學本科學歷,從事會計工作滿4年;
(3)取得雙學士學位或研究生班畢業,從事會計工作滿2年;
(4)取得碩士學位,從事會計工作滿1年;
(5)取得博士學位。
現在有一些剛剛畢業的學生,在畢業的時候,為了順利地找到會計方面的工作,都考取了初級會計職稱,因為初級會計職稱沒有工作年限上的規定,只要高中以上學歷就可以報名參加考試。
現在很多企業招聘會計的時候,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他們不招實習會計,所以在招聘的時候,都要求會計有職稱,最低也是個初級會計職稱,所以對於剛畢業的學生來說,為了畢業就能找到會計崗位,最好先考取初級會計職稱,增加自己應聘成功的機會。
02
畢業3-4年的
可以先考初級再考中級
還有一群人,可能還沒初級證書,想考中級證書又還有滿足報考條件,那麼這個時候老師給的建議是先考初級再考中級,通過率大大增加,下面看下兩本證書考試的聯繫你就知道了。
中級會計職稱考試科目:《財務管理》、《經濟法》、《中級會計實務》。
參加中級資格考試的人員,必須在連續的2個考試年度內通過3個科目的考試,方可獲得中級資格證書。
初級會計職稱考試科目:《經濟法》、《初級會計實務》
參加中初級資格考試的人員,必須在連續的1個考試年度內通過2科目的考試,方可獲得資格證書。
考試時間:初級與中級考試時間相差甚遠,還有將近4、5個月的時間。
中級會計職稱考試時間:9月
初級會計職稱考試時間:5月
考完初級正好打下基礎,學注會或中級會容易些
從整體上來講,注會>中級>初級考試難度。有了初級考試的基礎,備考起來會更輕鬆。
雖然中級考試考察得更深,難度更大,但初級的知識點都是中級的最基本內容,如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收入費用所有者權益這些重點章節。
注會、中級的考察點都是基於初級基礎知識的各種“變身”。萬變不離其宗,同學們只要把基礎知識吃透,深入試題中來鞏固基礎,掌握“變身”技巧,考試通過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初級與中級之間的科目聯繫:
搭配方案一(比較輕鬆):《中級會計實務》
搭配方案二(比較輕鬆):《中級經濟法》
搭配方案三(保險策略):《中級會計實務》+《中級經濟法》
搭配方案四(難度較大):《中級會計實務》+《中級經濟法》+《中級財務管理》
中級會計職稱考試的科目為《中級會計實務》、《中級經濟法》、《中級財務管理》,初級會計考試科目為《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基礎》。中級會計考試要求兩年過三科,初級考試要求一年過兩科……以上一系列信息對比似乎都在向我們傳遞著一件事:只要安排合理,我們是完全有可能一年拿兩證,同時搞定初級+中級的。
初級和中級之間的知識點關聯性較強,從報考科目就不難看出,二者都涉及會計和經濟法的相關知識。《初級會計實務》與《中級會計實務》相輔相成,《經濟法基礎》更是《經濟法》的基礎部分。從知識體系上來說,初級是按照會計要素分類分章節闡述,而中級是按照準則分類闡述,相對來說知識點更具體,但難度適中。
閱讀更多 會計職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