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營群英薈萃
張遼威震逍遙津,嚇得江東百萬小兒止啼;張郃用兵巧變,蜀軍自諸葛亮起,皆忌憚非常;徐晃長驅直入,擊敗關羽守住南方門戶樊城;曹仁江陵擋周瑜,樊城拒關羽,屢次在危機之時撐起搖搖欲墜的局面……
曹營的武將那麼多,為什麼沒人敢爭第一呢?
因為第一大將的位置,早有人穩穩地坐在上面了,無可撼動,這個人就是夏侯惇。

遊戲中的夏侯惇形象
為什麼說夏侯惇是第一大將呢?從曹操對他的封賞便可以看出來。
一路高升
曹操剛起兵時,用夏侯惇為裨將,相當於這隻小軍隊的副指揮;
曹操為奮武將軍時(討董時袁紹所封),夏侯惇為司馬,別屯白馬,可以單獨帶領一支軍隊;
曹操討伐陶謙,封夏侯惇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東郡是兗州重鎮),守衛大本營;
曹操從徐州返回,征討呂布時,領陳留、濟陰太守,加封建武將軍;
曹操平定河北,攻破鄴城,加封伏波將軍,可以便宜行事,相當於先斬後奏之權;
曹操晚年征討江東失利,留夏侯惇都督二十六軍,防衛孫權。
曹丕繼位後,封為大將軍,同期的曹仁為車騎將軍。
除了官職一路高升,夏侯惇也是唯一一個可以和曹操同車而行、出入起居室的人。由此可見,曹操對夏侯惇的看重,遠超旁人。
常敗將軍
雖然官職一路高升,但《三國志》裡關於夏侯惇的戰績記載,遠不如張遼、徐晃等人,反而有些常敗將軍的意思:
曹操伐徐州陶謙時,留夏侯惇鎮守後方,結果內部叛亂分子與呂布合謀佔據了兗州大部,只剩下三個城還屬於曹營。
呂布派人詐降,夏侯惇沒有識破,反而被劫持。
曹操率大軍返回後,反攻呂布,夏侯惇被流矢射中左目。
劉表派劉備北上,曹操命夏侯惇率于禁、李典領兵征戰,結果夏侯惇冒進,中了埋伏。

戰績平平,又損傷一目(古人對外表很看重),為何成為曹操最為倚重的大將呢?
血濃於水
《曹瞞傳》裡說: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操予惇為從兄弟。
曹操的父親曹嵩,並不是曹家血脈,而是夏侯惇的叔父,曹操和夏侯惇是真正的叔伯兄弟。從血緣而論,夏侯惇比曹氏宗親的曹仁、曹洪更進一步。
資歷深厚
夏侯兄弟是最早跟隨曹操起兵的人,也是因為夏侯氏的助力,讓曹操可以快速召集一隻軍隊,加入到逐鹿的群雄中。
在討董大敗之後,兵馬損失殆盡,也是夏侯惇與曹操一同到揚州募兵,再次從無到有拉起一隻隊伍。可以說早期的曹軍,是夏侯惇和曹操共同組建起來的。
心胸寬廣
夏侯惇不因一己私利遷怒於人。
呂布派人詐降劫持夏侯惇,但夏侯惇部下韓浩不顧主將性命,強行擊斃劫持者。夏侯惇事後並無絲毫怪罪,後來韓浩一直升任至中領軍,與中護軍史渙共同掌管曹操中軍。
以夏侯惇的地位,如果因為此事打壓韓浩,可能這位中領軍最終也只能鬱鬱而終了吧。
不貪不吝
曹操的崛起,離不開對寒門士子的重用。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隨著勢力的壯大,在限制原有世家大族的同時,又產生了一批因軍功興起的新世家。以曹洪為例,因為是曹氏宗親,跟隨曹操也早,立下眾多功勞,對於斂財這種事,曹操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雖然依舊忠心耿耿,但貪婪的人,大多會被利益矇蔽雙眼。
反觀夏侯惇,對於曹操一次又一次的賞賜,動輒全部分給軍中士卒,不為自己謀利,更多的以曹氏江山為重,也難怪曹操對他如此放心。
文武雙全
在群星璀璨的曹營中,夏侯惇軍事上的能力並不出眾,由上述一系列戰績也可以看出。但跟眾多武將相比,在民事、政治上的才能確略勝一籌。
兗州之戰後,旱災蝗災並起,對於本就因戰爭而缺糧的曹軍來說,形勢更為嚴峻。夏侯惇率民眾截斷太壽河水,灌溉農田,跟大家一起種稻田,減少了旱情對曹軍糧草的影響。
曹操每次出征,以夏侯惇留守後方。一方面需要防備其它敵人,另一方面許都朝廷也是個隨時可能爆發的隱患(如衣帶詔)。夏侯惇兢兢業業,幾乎未出過紕漏(雖然守濮陽時被呂布趁虛而入,但也是夏侯惇和程昱、荀彧的堅守,為曹操保住了反攻的希望。)為曹操解除了後顧之憂,讓他可以將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於正面破敵。
此外,夏侯惇的軍功不如其他武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曹操自身的原因。
曹操自身的軍事能力極強,幾乎親自主導了曹魏的全部重要戰役。而每次坐鎮後方的親信將領,都是夏侯惇,也只能是夏侯惇。故此,夏侯惇參與的正面戰場作戰更少,獲得的軍功也就遜色他人。但對於整個曹軍陣營來說,他的功勞是無法被掩蓋的。
由此可見,夏侯惇成為曹營第一大將也就無可厚非了。
閱讀更多 墨唸的雜貨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