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张郃、徐晃、曹仁们那么强,为何只能争第二?

曹营群英荟萃

张辽威震逍遥津,吓得江东百万小儿止啼;张郃用兵巧变,蜀军自诸葛亮起,皆忌惮非常;徐晃长驱直入,击败关羽守住南方门户樊城;曹仁江陵挡周瑜,樊城拒关羽,屡次在危机之时撑起摇摇欲坠的局面……

曹营的武将那么多,为什么没人敢争第一呢?

因为第一大将的位置,早有人稳稳地坐在上面了,无可撼动,这个人就是夏侯惇。

张辽、张郃、徐晃、曹仁们那么强,为何只能争第二?

游戏中的夏侯惇形象

为什么说夏侯惇是第一大将呢?从曹操对他的封赏便可以看出来。

一路高升

曹操刚起兵时,用夏侯惇为裨将,相当于这只小军队的副指挥;

曹操为奋武将军时(讨董时袁绍所封),夏侯惇为司马,别屯白马,可以单独带领一支军队;

曹操讨伐陶谦,封夏侯惇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东郡是兖州重镇),守卫大本营;

曹操从徐州返回,征讨吕布时,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封建武将军;

曹操平定河北,攻破邺城,加封伏波将军,可以便宜行事,相当于先斩后奏之权;

曹操晚年征讨江东失利,留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防卫孙权。

曹丕继位后,封为大将军,同期的曹仁为车骑将军。

除了官职一路高升,夏侯惇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和曹操同车而行、出入起居室的人。由此可见,曹操对夏侯惇的看重,远超旁人。

常败将军

虽然官职一路高升,但《三国志》里关于夏侯惇的战绩记载,远不如张辽、徐晃等人,反而有些常败将军的意思:

曹操伐徐州陶谦时,留夏侯惇镇守后方,结果内部叛乱分子与吕布合谋占据了兖州大部,只剩下三个城还属于曹营。

吕布派人诈降,夏侯惇没有识破,反而被劫持。

曹操率大军返回后,反攻吕布,夏侯惇被流矢射中左目。

刘表派刘备北上,曹操命夏侯惇率于禁、李典领兵征战,结果夏侯惇冒进,中了埋伏。

张辽、张郃、徐晃、曹仁们那么强,为何只能争第二?

战绩平平,又损伤一目(古人对外表很看重),为何成为曹操最为倚重的大将呢?

血浓于水

《曹瞒传》里说: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操予惇为从兄弟。

曹操的父亲曹嵩,并不是曹家血脉,而是夏侯惇的叔父,曹操和夏侯惇是真正的叔伯兄弟。从血缘而论,夏侯惇比曹氏宗亲的曹仁、曹洪更进一步。

资历深厚

夏侯兄弟是最早跟随曹操起兵的人,也是因为夏侯氏的助力,让曹操可以快速召集一只军队,加入到逐鹿的群雄中。

在讨董大败之后,兵马损失殆尽,也是夏侯惇与曹操一同到扬州募兵,再次从无到有拉起一只队伍。可以说早期的曹军,是夏侯惇和曹操共同组建起来的。

心胸宽广

夏侯惇不因一己私利迁怒于人。

吕布派人诈降劫持夏侯惇,但夏侯惇部下韩浩不顾主将性命,强行击毙劫持者。夏侯惇事后并无丝毫怪罪,后来韩浩一直升任至中领军,与中护军史涣共同掌管曹操中军。

以夏侯惇的地位,如果因为此事打压韩浩,可能这位中领军最终也只能郁郁而终了吧。

不贪不吝

曹操的崛起,离不开对寒门士子的重用。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随着势力的壮大,在限制原有世家大族的同时,又产生了一批因军功兴起的新世家。以曹洪为例,因为是曹氏宗亲,跟随曹操也早,立下众多功劳,对于敛财这种事,曹操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然依旧忠心耿耿,但贪婪的人,大多会被利益蒙蔽双眼。

反观夏侯惇,对于曹操一次又一次的赏赐,动辄全部分给军中士卒,不为自己谋利,更多的以曹氏江山为重,也难怪曹操对他如此放心。

文武双全

在群星璀璨的曹营中,夏侯惇军事上的能力并不出众,由上述一系列战绩也可以看出。但跟众多武将相比,在民事、政治上的才能确略胜一筹。

兖州之战后,旱灾蝗灾并起,对于本就因战争而缺粮的曹军来说,形势更为严峻。夏侯惇率民众截断太寿河水,灌溉农田,跟大家一起种稻田,减少了旱情对曹军粮草的影响。

曹操每次出征,以夏侯惇留守后方。一方面需要防备其它敌人,另一方面许都朝廷也是个随时可能爆发的隐患(如衣带诏)。夏侯惇兢兢业业,几乎未出过纰漏(虽然守濮阳时被吕布趁虚而入,但也是夏侯惇和程昱、荀彧的坚守,为曹操保住了反攻的希望。)为曹操解除了后顾之忧,让他可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正面破敌。

此外,夏侯惇的军功不如其他武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自身的原因。

曹操自身的军事能力极强,几乎亲自主导了曹魏的全部重要战役。而每次坐镇后方的亲信将领,都是夏侯惇,也只能是夏侯惇。故此,夏侯惇参与的正面战场作战更少,获得的军功也就逊色他人。但对于整个曹军阵营来说,他的功劳是无法被掩盖的。

由此可见,夏侯惇成为曹营第一大将也就无可厚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