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感懷被貶的詩作,攜帶頂級勵志流量
唐敬宗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唐朝兩位著名的詩人刺史於辭官返朝的路上在揚州相逢了:劉禹錫罷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任返洛陽,白居易結束蘇州刺史任歸洛陽。他鄉遇故知,兩人悲喜交集,攜手走進一家飯館,把酒憶舊。
面對滿頭飛白的同齡老友,已經喝高了的白居易眼噙淚花,率先情緒失控,忍不住吟詩感嘆:“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的詩一向曉白好懂,意思是說:讓我們這兩個老頭子共飲同唱,發發感慨吧。你這個才華一流堪稱國手的大詩人,命運卻如此不堪。眼看那些不如你的人都一個個升官榮耀,只有你被貶在窮山惡水虛度光陰,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
劉禹錫放下酒杯,凝視著窗外輓歌般的落日,感慨萬千地回應道: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是啊,我謫居巴山楚水那荒涼的地方,算起來都已經二十三年了。“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這兩句詩含著兩個重要的典故:一是“聞笛賦”,講的是晉朝的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曾經一起打鐵。後來嵇康被殺害,向秀寫了《思舊賦》講述鄰人之笛,以此來懷念嵇康。二是“爛柯人”,講的是晉朝時的王質入山伐木,見到有人在下棋,就看了一會。可等到他回家的時候,發現已經過去了幾代人了,於是後人用此典故來表現人世滄桑。劉禹錫表達的是,二十三年過去了,如今回來恍若隔世,不僅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人事也已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
但傷感歸傷感,面對老朋友對自己遭際的不平,劉禹錫卻異常豁達地寬慰他: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看,沉船的邊上,不還有千帆競發,病死的樹前,不還有蔥綠的萬樹勃發著春綠嗎?聽了你剛才的歌吟,我也很有感慨啊。都不說了,就讓我們再乾一杯,借杯中的美酒來提振精神,向前看吧。
從此,這首感懷被貶的詩作就帶上了勵志的頂級流量。人們在遭遇挫折、失意落魄時,總會吟誦著它來寬慰自己,並用“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來重燃心中的希望之火。
是的,一個能讓人活下去的最大動力吧就是希望嘛。而劉禹錫的這首詩,正像黑暗中的燭火,驅散了人們心頭的絕望,因而就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千百年來人們對付逆境時首選的一劑精神良藥。
(二)家道中落,憑才華自救
後來,被人們視為“詩豪”的劉禹錫,出生於中唐時代的公元772年。雖然他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但關於他的出生地仍有河南洛陽,江蘇徐州和浙江嘉興之爭。沒有爭議的是他名門之後的身份。
他的祖先為漢景帝賈夫人之子劉勝,七代祖劉亮,是北朝冀州刺史散騎常侍,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其父劉緒,為避安史之亂,遷居蘇州。但到劉禹錫時,這一名門望族已日漸衰落。他的父親在嘉興也只做了個小官。
一個大家族家道中落後的有為後代,大多信奉“知識改變命運”,也只好憑藉才華自救。劉禹錫也不例外,他很小就開始刻苦研習儒家經典和詩賦,猶在作詩方面顯露了特別的才華。在他隨父寓居嘉興期間,少年劉禹錫常去吳興拜訪江南的兩位著名詩僧皎然和靈澈。據其《澈上人文集紀》自述,當時他“方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意思是說,那個時候,他垂著少兒前額的短髮,雙手捧著筆硯,陪侍他們吟詠。他們都說,這個孩子可教化,有前途。
皎然是南朝大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在文學、佛學、茶學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與當時的名士顏真卿、靈澈、陸羽等常有詩歌唱和,並著有詩歌理論著作《詩式》。靈澈也是皎然朋友圈裡的重要詩友。能得到這兩個重量級人物的誇讚,少年劉禹錫深受鼓舞,而這一少小時的經歷對其後來哲學思想的形成和詩歌創作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學成之後,十八歲的劉禹錫離家遊學洛陽、長安,在士林中博得了很高詩名。二十一歲時,與後來的文壇巨擘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後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校勘經史的九品官)。這時,他的才華被高官淮南節度使杜佑看中,被邀請為他的掌書記(機要秘書),從此真正步入仕途。
公元805年,唐德宗卒,唐順宗李誦即位。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等有志改革安史之亂後的宦官專權藩鎮割據,興起“永貞革新”。已經官至監察御史(最高檢察院檢察官)的劉禹錫得到王叔文器重,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眼看就要登上政治生涯的巔峰。
然而阻撓變革的敵對勢力太強大,革新僅僅進行了146天,便以失敗告終。唐順宗下臺,唐憲宗上位。王叔文被賜死,其他參與革新的人都通通被貶到邊遠地區做司馬(地方長官)。劉禹錫也從朝中重臣一下跌落成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自此開啟了人生的被貶模式。
(三)“桃花”是他命定的劫難
在朗州貶居十年後,劉禹錫被召回京城等待重新分配工作。一日無聊,他就約上好友柳宗元沿朱雀大街去玄都觀欣賞桃花。也活該他是個詩人,看看也就罷了,偏偏忍不住春花的爛漫誘惑,非要賦詩感慨一下: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玄都觀桃花》
感慨的是:哎呀,看看這玄都觀裡的上千棵桃樹,都是我劉禹錫被貶以後栽的啊。哪知道,他的這一小小感慨被政敵歪曲出了異味。他們拿著這詩去皇帝那裡告狀,說聖上你當年就是通過逼宮上位的,這劉禹錫是在影射譏諷你呢。
豬頭皇上一聽,火冒三丈,想都沒想就降旨讓他滾。結果劉禹錫不但沒分配到好工作,沒等腳跟站穩,就再一次被貶到荒寒到鬼不生蛋的播州(今貴州遵義)去了。接著又連續被貶到連州、和州,一口氣把他折騰了十三年,直到大和二年(公元828年),皇帝換成唐文宗了,才再次把他被召回長安。
然而,人的命,天註定,每個人似乎都有命定的劫難。彷彿早已編程好的基因一樣,“桃花”猶如埋伏在劉禹錫生命歷程中的一口陷阱,暗暗地操縱著他的一生。
讓人抓狂的是,又一個春天來了,玄都觀的桃花又開了,劉禹錫又忍不住去了玄都觀,更可怕的是他那提筆賦詩的老毛病又犯了,又寫了一首詩: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再遊玄都觀》
這回感慨的是:歷盡流放的歲月,玄都觀的桃花早已開謝已讓位給盛開的菜花。原來那些種桃的道士已經不知道哪裡去了,但我,這個從前來過的劉郎又來了。熟悉劉禹錫遭遇的人都知道,他這首詩實際想說的是,別看當年你們在官場上整我時翻雲覆雨,不可一世。但隨著朝代更迭,你們這些弄臣消失得影子都沒有了,而被你們踢出好友群的我,卻在歷經苦難後,仍然在堅挺地笑傲人生。
可以想見,這首詩傳開以後,新一代的弄臣會有多麼不爽。結果像上次一樣,為了把劉禹錫這樣的另類從朋友圈刪除,他們故伎重演,拿這首小詩大做文章,鼓動皇上又把五十七歲的劉禹錫外放到蘇州、汝州、同州去做刺史,到他七年後他死了,才追贈他一個戶部尚書(財政部長)的官職。
(四)詩人哲學家
長慶四年(公元824年),五十二歲的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通判(農業和公安局長)。縣長看不慣他,就讓他從初來時的三間三廂的居所搬到了只有三間房的茅舍。
面對茅舍門前的滾滾長江,劉禹錫卻心情很好地寫了一副對聯貼在門上:
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縣長知道後又讓令他搬到另一處的兩間茅屋內。哪知那裡又有一條小河,而且河畔楊柳依依,劉禹錫又很受用地在門上貼了一副對聯:
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這下縣長火大了,命人把劉禹錫趕到一間僅供容身的小屋,還叫人抬了大石頭擋在小屋的門口。
不料劉禹錫見到那塊巨石卻兩眼放光,圍著巨石連連叫好:“難得,難得,我要好好寫篇文章,刻在這塊靈石上面。”
於是轉身回屋,奮筆疾書,寫下了下面這篇如今掛在萬千中國人家中的《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這篇文章之所以被傳誦千年,如此為中國人喜愛,是因為其蘊含的超凡脫俗的哲學意味。
說劉禹錫是詩人哲學家,應該沒有什麼問題。除了前面說過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和後面要引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還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等等大量飽含哲理意味的詩句。這些詩簡明易懂,卻含義深刻,猶如我們人生的寓言和讖語。
更何況他還有貨真價實的哲學著作《天論》三篇。在這部著作中,劉禹錫論述“自然與人”的關係,認為天與人各有其自身的特點,但人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提出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長期的被貶和流放,對人生和命運的深入思考,把他的腦回路鐫刻得比常人更深,使他能夠超越一己的悲歡,參透了人生世相,並將內心的痛苦昇華成了偉大的憂傷。
(五)永不衰竭的唐詩美信號
如果說劉禹錫曾創造了頂級的唐詩流量,那麼他創作的唐詩美信號則穿越著時空,並永不衰竭地傳播到了今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
這是劉禹錫流傳最廣的一首詩。它通過烏衣巷在歷史長河中的興衰和鉅變,形象地表達了時間的無情和歷史的無常。烏衣巷位於東晉首都建康,今南京秦淮河的南岸,是當時王公貴族聚居的上流社區。因曾是三國東吳的禁軍所在地,而禁軍身著黑衣,所以被稱為“烏衣巷”。到東晉時北方望族王導、謝安兩大門第南遷於此後,引來一眾豪門爭相置地建宅,一時高官顯宦雲集,官宦子弟“烏衣郞”擠滿街巷。據說從烏衣巷跨越秦淮河的雕有銅雀的朱雀橋重樓即為東晉政治家、名士謝安所建。
再看一首他的代表作: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西塞山懷古》
和上首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在追懷舊事中,感慨物是人非的蒼涼。作者借西晉滅吳的歷史事件,抒發自己對難料的世事,永恆的時光和短暫的人生的感悟。詩很好懂,只“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兩句描寫了一個歷史事件,需要解釋一下:說的是當時的東吳,為防禦晉武帝的征討,曾在西塞山一帶築營壘、設江防,並用鐵鎖鏈橫截長江,以阻擋王濬的樓船。但王濬用數十木筏,上載麻油火炬,燒融了鐵鏈,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吳主孫皓舉“降幡”投降。
劉禹錫的一些絕美詩作,還疊印著他的經歷和情感的歷史。比如,走在風雪瀰漫的被貶窮途,他不是抱怨自己的不幸與委屈,而是感動一戶農家對他的收容,深情地為主人寫下一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用飽含溫度的詩筆勾畫了一幅風、雪、夜、歸人的溫情畫面: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落日時分,蒼山顯得那麼遙遠;天寒地凍時節,落滿白雪的草屋顯得那麼貧寒。柴門外傳來了犬吠聲,草屋的主人冒著夜晚的風雪歸來了。
這首記錄投宿經歷的詩作,關注的不是自己的困苦,而是鄉野人家的生存境況,充滿著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在失意的人生中,仍不失對底層草民的悲憫關懷。
“詩豪”劉禹錫的一生真的讓人感嘆:在他看來,被貶二十三年的厄運彷彿與自己無關。在同僚你死我活爭搶官帽的時候,他卻安身窮鄉僻壤,心安理得地發射著意味深長的唐詩美信號,充滿溫情地加持著身處逆境的朋友們。
【作者簡介】宋執群,生於一九六零年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梅雨》《望海門》,長篇文化散文《錦上姑蘇》等。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閱讀更多 寫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