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萬清軍為何打不過2萬八國聯軍?

莊蘇穎


方圓論壇在線

八國聯軍侵華時,具體清朝政府派出了多少兵力。義和團又有多少兵力入京勤皇這個還真沒有具體數據統計。但是八國聯軍絕對不止兩萬人。而是總共五萬人。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大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奧匈帝國八個國家為首。除此之外,比利時,荷蘭,西班牙夜曾趁火打劫一塊簽訂了《辛丑條約》剝削清政府。


八國聯軍侵華的導火索就是當時轟動一時的義和團運動所導致的。但事實上鎮壓義和團也是西方列強的一個藉口罷了。實際上西方列強一直想要吞併大清國。清朝的富庶讓西方列強都瘋狂了。而慈禧太后也十分清楚西方列強對中國的野心。當時義和團正鬧的起勁。慈禧等一干清朝大臣愚昧的認為義和團真的可以刀槍不入。所以慈禧想要藉助義和團對抗西方列強。之後清朝內部高層和義和團出面談判。軍機大臣剛毅向慈禧提出“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所以義和團就打出口號“扶清滅洋”。之後義和團開始進軍北京城內勤皇保駕。西方各國公使強烈要求清政府取締義和團。但慈禧還想用義和團對抗西方列強。所以並沒有理會。最後清朝政府內很多士兵也加入了義和團。西方列強眼看事情不對頭之後決定以武力鎮壓義和團。這才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之所以清軍打不過八國聯軍原因有很多。剛開始的時候清軍配合義和團與侵略者打的也是不可開交。甚至於一度打的英國人潰不成軍倉皇逃竄。雖然義和團何清軍也損失慘重。但他們依舊視死如歸,用血肉之軀和侵略者抵抗。但在優秀的士兵也架不住一個豬一樣的領導者。慈禧在列強入侵之後就一直惶惶不可終日。後來在清軍和義和團遭受重創後,便迫不及待的開始舉手投降。慈禧甚至為了給西方列強消氣曾下過命令取締義和團。

再有清軍內部和義和團也矛盾重重。他們互相之間都仇恨不淺。這就導致義和團受到了來自背後的陰手,導致失敗。本身清軍和義和團雖然人數稍佔優勢。但是從火力和武裝配備上來看。西方列強遠比清軍和義和團來的要猛烈。這就導致清軍和義和團節節敗退。而慈禧等滿清掌權者一早就抱著逃跑的想法。這就導致滿清高層抵抗的決心就不高。北京淪陷後,義和團由於滿清政府的出賣被迫撤出北京城。而慈禧為了諂媚西方侵略者,竟然下令李鴻章和西方列強聯手攻打義和團。這就使得滿清受到來民間的厭惡。


為什麼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時候,很多平民甚至幫助侵略者攻打滿清呢?一方面因為滿清的腐朽統治早已被民眾厭惡。另一方面就是在很多平民來看,義和團是代表正義的一方。滿清和侵略者媾和攻打義和團。在平民看來無疑是對義和團的背叛。這就更加深了平民對滿清的厭惡。而滿清一方本來就抵抗意志不高。再加上民間沒有任何的支持。唯一的一個支持團體義和團還被滿清自己給出賣了。所以滿清打不過侵略者也不足為奇。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對當時的中國發動了一場侵略戰爭。

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八國聯軍就迅速佔領了首都北京,慈禧太后攜帶光緒皇帝倉皇逃跑,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燒殺搶奪無惡不作,紫禁城和頤和園等皇家園林的瑰寶被搶奪無數,這次戰爭直接導致了《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當時八國聯軍,號稱5萬人,實際上只有2萬人不到3萬。人數最多的是日軍,有1萬人。其餘俄軍有4000人,英軍有3000人,美軍有2000人,法軍有800人,德軍有100人。至於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的軍隊,他們加在一起還不到100人。分明是打醬油的,意大利只是象徵性派遣80人。

而當時中國正規軍,部署在北京、天津,以及華北地區的清朝軍隊,總人數超過了11萬人,還不加義和團運動的民間兵力。

我們不得不質疑,為什麼敵我雙方人數差距那麼大,我們有壓倒性的人數優勢,怎麼在短短几個月時間就落得首都被貢獻的境地?

真的是我們想象中的,清朝的軍隊都是在騎馬拿著長矛對戰洋槍洋炮嗎?

真像不是如此。

八國聯軍侵華


在我們的印象中,清軍當時還是穿著盔甲,騎著戰馬,拿著長矛的冷兵器作戰,面對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才會輸得一敗塗地。

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的!

八國聯軍侵華這會兒,清兵的裝備已經不比八國聯軍差多少了,可以說是一樣的配置了。

這得益於洋務運動的興起,早在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的時候清軍就已經開槍了。以至於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清兵的裝備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小日本,當時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艦隊。尤其是清兵的輕兵器,滑膛槍都已經出現。

只是清政府的軍隊思想,依然停留在古代冷兵器戰爭時代。印證了那句話,有的人辮子留在頭上,有的人辮子留在心裡。

清軍的裝備

當時清政府的裝備武器配置,已經是世界前列。

比如清軍早就在天津大沽炮臺設置了由德國克虜伯公司製造的堡壘炮。而且,還配置了4門德國製造的魚雷艦。堡壘炮+魚雷艦,天津的大沽炮臺應該防守得固若金湯。

清軍炮彈

再比如當時八國聯軍繳獲的清軍裝備,讓八國聯軍都驚出一身冷汗……

據記載:

步兵裝備的武器有單發步槍、連發毛瑟步槍,總計1萬支,騎兵裝備有連發騎槍1400支,軍官裝備6發轉輪左輪手槍,另有溫徹斯特步槍、哈乞開斯步槍以及少量馬克辛重機槍。有3000米內可穿透65.8mm鋼板的克虜伯大炮、射速每分鐘350發射程兩千多米的諾登飛多管排列機關炮等等。這些武器可以說都是世界級的。

八國聯軍統帥西摩爾就說到道:“戰鬥伊始就意外繳獲清軍這麼多先進武器,等於給聯軍一萬六千名軍人配備全副武裝還有富餘,只可惜我們的士兵一人只有兩隻手。”

八國聯軍統帥西摩爾

如此裝備,清軍的失敗不能歸根於裝備落後。

一個月不到,大沽炮臺就失陷了。

兩個月不到,天津就落入敵手。

三個月不到,北京就被攻破了。

清軍抵抗了嗎?實際上是抵抗了的。

比如:

1900年6月中旬,侵華帝國主義海軍在沙俄海軍將領指揮下,聯合進攻大沽口炮臺,遭到守軍堅決抵抗,清軍共擊傷擊沉敵艦6艘,斃傷敵軍200餘名。可是正當戰事激烈時,守將羅光中彈犧牲,清軍失去指揮,大沽炮臺失守。

天津保衛戰中,董福祥率義和團一部進攻老龍頭火車站,斃傷俄軍500餘名,數度佔領車站。張德成率義和團及清軍一部圍攻紫竹林,以“火牛陣”踏平雷區,衝入租界。聶士成部清軍堅守城南海光寺一帶。最後聶士成身中7彈,腹破腸流仍堅持戰鬥,直至血竭而亡,八國聯軍最後用了毒氣彈攻陷了天津。

董福祥

看看傷亡人數:

日軍:

傷亡600餘人 英軍:傷亡60餘人 法軍:傷亡50人 俄軍:傷亡300餘人 德軍:傷亡100餘人 美軍:傷亡40餘人 意軍:傷亡10餘人 奧軍:傷亡8人 八國聯軍共傷亡700餘人左右 清軍:傷亡2000餘人

廊坊大捷:八國聯軍:傷332人,死62人 義和團:傷亡數千人左右

八國聯軍攻佔大沽口:八國聯軍:傷亡255人,日海軍大佐被擊斃。損失6門船艦 清軍:傷亡700餘人

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八國聯軍:傷亡750餘人。俄軍又傷亡了200多人 義和團與清軍:大概傷亡幾千人

老龍頭火車站爭奪戰:八國聯軍:傷亡500餘人

整個八國聯軍侵略戰爭中,八國聯軍也損失了一部分軍隊,但是清政府已經義和團死傷更多,而且還丟失了首都。

歸根結底,無非幾大原因。

首先就是慈禧太后掌權下的清政府混亂不堪,朝令夕改。慈禧太后向11國宣戰,卻從來沒有一套完整的作戰方針,上午打使館,下午就叫人給使館送糧送水。對於義和團運動,更是要支持的時候就下詔,出問題就絞殺,人心惶惶不安,根本不可能好好打仗。

慈禧太后

其次,清軍缺乏訓練。雖然武器裝備不錯,但是訓練缺乏,無法發揮出武器裝備的實力,據記載,八國聯軍的士兵回憶,在天津保衛戰役中,清軍槍林彈雨,但是能擊中人的沒有幾個,如此疏於現代化訓練的軍隊,再好的武器也是徒勞。

慈禧太后倉輝昂出逃

再次,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儘管清軍人數眾多,卻居然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官,也缺乏一個統一嚴密的參謀系統。清軍各自為戰,場面十分混亂。更有甚者,由於清軍和義和團互不信任,將領和將領,官員和官員之間發生內鬥,排擠,陷害。

例如:

天津保衛戰中守將聶士成一直與義和團有矛盾,認為義和團是拳匪,認為他們只會禍國殃民,導致義和團在聶士成死守天津時偷襲其後方。

聶士成的前軍那20000不到在和八國聯軍激戰的時候,袁大頭袁世凱的右軍和榮祿的中軍按兵不動,宋慶的左軍在甲午戰爭裡傷筋動骨還沒恢復過來,董祥福的後軍基本上是低端軍隊,上面被清廷排擠,下面被友軍噁心,裡面和外面被八國聯軍和義和團夾擊,肯定慘敗。

整個八國聯軍侵華戰役中,東南互保,局勢混亂,先是清軍和義和團打,義和團和洋人打,最後清軍和洋人又打,清軍和義和團又打。混亂不堪,無端消耗了戰鬥力量。

最後,當時的老百姓是真的心灰意冷了。清政府對老百姓的壓迫,已經讓老百姓們喘不過氣來,義和團更是像土匪一樣,無惡不作,欺負善良的百姓,以至於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的時候,還有老百姓給他們拿梯子。

義和團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清軍慘敗,是必然的結果。


歷史傳播者張小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生鵬正。

對於11萬清軍為什麼打不過2萬“八國聯軍”呢?這其實跟裝備戰術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主要的就是人心。你翻過頭來想一想就能明白,列強千挑萬水的來到咱們中國,再怎麼樣的高科技,到咱們這個時候都已經都是人困馬乏。況且又是在本土作戰,咱們大天朝幾億人口還打不過他們這幾個了嗎?耗都能耗死他們,說白了就是心氣敗了。

當然了,一切的原因 全部都歸咎於統治者。同時清朝的確是非常落後,無論是經濟還是制度,人民沒有思想,人民只是說要得過且過,這個國家遲早是會滅亡的。

清軍和八國聯軍武器裝備對比

在咱們眾多人眼裡,清軍的武器裝備和列強不是在一個層次的,清軍擁有落後的武器裝備(的確,但只是少部分鳥銃)其實這是錯誤的思想。就跟我剛開頭說的一樣戰爭的輸贏與武器的關係不大。據《義和團運動興衰史》中記載“在天津保衛戰中守衛天津的是正規清軍武威軍約2.5萬人另有蘆勇、保衛軍、安衛軍、排槍隊,一萬餘人同時還有直隸各地趕來增援的義和團多達五萬人,而列強方面,在大沽口登陸的士兵為1.4萬人總共攜帶火炮89門7月12日進攻天津的聯軍陸續增加到至17000人,其中進攻天津南門的4500人聯軍,攜帶火炮24門,而聯軍的單兵武器也只是步槍而已,這裡就不多介紹,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義和團興衰史》總之裡頭的結果是清軍的武器裝備和八國聯軍的武器裝備是不分上下的,而且人數佔絕對優勢。

可是誰也沒想到,清軍一觸即潰,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戰鬥能力!讓八國聯軍打了一場順風局。隨後八國聯軍,繳獲了清軍的武器庫,裡頭的武器甚至比八國聯軍都要先進,這讓八國聯軍如虎添翼,而在其他各個戰場也是這種情況,清軍一觸即潰,毫無戰鬥能力。而且最讓人氣憤的是事,外國打自己祖國的時候,很多老百姓全部成為了看客,甚至還告訴清軍藏在什麼地方,還想要獎賞,實在是太可悲了。真是應句了那句話“打我中國,跟我中國人有什麼關係?”

清朝為什麼會遇到這種尷尬的境地(清軍為什麼打不過八國聯軍)

1.在長期的封建主義發展中,不思進取,比如最典型的就是“重農抑商”的政策,重農抑商極大遏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

中國長期停留在小農經濟的社會當中,社會發展嚴重停滯

2.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讓中國與世界的發展完全脫節,使中國錯過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生產技術的機會以及接受先進思想

3.儒家思想的影響,遏制了人民近代發展的思想開放創新發展,以及對儒家的弊端批評數不勝數包括現在,都在說是儒家思想把中國人訓成了綿羊。但是對於這種說法我覺得太過極端,因為儒家講究“浩然正氣

”不能絕對。

4.晚清統治者本身的迂腐專治無能,將人民訓成了沒有思想的人。

我是鵬正!如國喜歡我的問答的話~就請給我點個關注或者小小的贊吧~

我超級寵粉的~


鵬正


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並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這個條約導致中國賠款9.8億白銀,直到1939年民國政府廢除這個條約賠款,中國政府也沒有還清。可是讓人震驚的是,清朝11萬人軍隊居然在八國聯軍兩萬人面前潰不成軍。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剖析一下這中間的原因。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清朝輸掉這場戰爭是因為武器的落後,甚至於出現了清軍拿刀棍去跟八國聯軍的槍炮抗衡的局面。但是實際上情況並不是這樣的,當時的清政府經過了洋務運動之後,還是取得了一定的現代化成果。當時清朝軍工廠仿製的毛瑟槍、炸藥等武器都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雖然可能比不上八國聯軍的裝備,但是也不會相差太遠,再加上清軍在人數上佔優勢又是本土作戰。所以正常情況來說,八國聯軍在清軍面前根本不足為患。

但是偏偏是不正常的情況,清政府輸的一敗塗地。清政府為什麼會輸掉這場戰爭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的幾個原因:

  1. 清軍士兵戰鬥力低下。當時的清軍士兵雖然有著先進的武器,但是士兵本身卻是沒什麼戰鬥力。戰鬥力低下到什麼程度呢?當時的清軍士兵已經到了連騎馬都困難的地步,甚至於連槍都拿不動了。這一切都是當時西方國家輸入中國的鴉片導致的,也就是毒品,當時清軍士兵吸食鴉片已經到了一個可怕的地步,所以之前才會有林則徐虎門銷煙。

  2. 清軍潰散根本無心打仗。首先士兵不想打仗,畢竟誰不想好好活著,能苟且偷生就苟且偷生,但是他們沒想到,國之不存,何以為家。當官的也不想打仗,畢竟誰也不想削弱自己的實力,清朝後期基本上是一個擁兵自重的時代,誰擁有軍隊多,誰在朝廷上就有絕對的話語權,但是他們沒想到在十一年後,他們的歷史將會徹底的被辛亥革命終結。

試問這樣的一支軍隊怎麼去跟訓練有素的八國聯軍抗衡也只不過是給八國聯軍當靶子練練手罷了,這不過是以卵擊石罷了,別說11萬,就是20萬也不一定打得過八國聯軍。所以最後連自己的首都北京城都丟了,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倉惶外逃。

說到抵抗八國聯軍就不得不提一個當時的一個民間組織——義和團。

八國聯軍侵略北京的時候,義和團就出來抵抗了。因為他們只是一個民間組織,所以他們並沒有清軍的槍炮,但是他們依然拿著刀棍去抵抗八國聯軍,他們憑藉的只是一種不怕死的信念。義和團作戰勇猛,有的人就算是腸子都被打出來了也要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雖然義和團多次擊退了八國聯軍的進攻,但是他們自己也是損失慘重,畢竟冷兵器跟熱兵器的差距還是有的。八國聯軍指揮官曾經這樣評價義和團:“義和團作戰異常兇猛,假如他們用的也是槍炮,八國聯軍必將全軍覆沒。”

八國聯軍侵華可以說是壓死駱駝的租後一根稻草,清政府的老百姓本來就是處於民不聊生的狀態,《辛丑條約》鉅額賠款只能讓清政府變本加厲的去壓榨老百姓。那麼老百姓橫豎都是一死,倒不如造反推翻清朝的統治還有一線生機。所以清朝在十一年後就滅亡了。


趣史筆談


自從鴉片戰爭以來,清廷逢洋必敗,兩個強盜,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燒了圓明園,嚇的咸豐帶老婆和大臣逃到熱河,棄神器,折中國銳氣,兩個女子聯合個別親王就廢了咸豐的八大臣,推翻聖旨,清軍將帥無一出手,匡扶神器,國家無能到此,後來的慈禧怎麼能不敗。


相士馬車


嚴格意義上講,不叫戰爭,叫單方面屠殺,試想一下,一個人少林功夫高強,一人能打十個,那麼他能擋住一棵子彈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加之,當時清政府,政治腐敗,民眾不團結,即使有一部分人很勇敢,也改變不了失敗的命運,交戰的雙方根本就不在一個級別上


老楊諞閒傳


一是軍隊編制與指揮系統殘缺不全。雖然在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和張之洞的軍隊當中出現了合成部隊的趨勢,但就當時整個清軍而言,還沒有形成專業的兵種分工和後方勤務。而在軍隊的指揮系統上,清軍也缺乏一個統一嚴密的參謀系統,最高指揮機關常常出現消息不靈,情況不明的現象,發佈不切實際的作戰命令。比如,大沽炮臺在6月17日已經失守,清廷卻在6月19日發佈了堅守炮臺的作戰命令。而在戰爭中,清廷忽而令袁世凱帶隊來京,忽而令其原地駐守,忽而又令其派兵赴天津作戰,使人無所適從,以致直至戰爭結束,戰鬥力頗強的袁軍也未參戰。

二是缺乏具有現代知識和現代戰爭素養的合格軍事指揮員。無法培養符合現代戰爭要求的合格軍官始終是晚清軍事教育最大的不足之處,而在清軍之中,相對於低級軍官,合格的中、高級指揮官的缺乏更為嚴重。甲午戰爭之後,清廷為訓練新式軍隊傾注了極大的精力,引進大批新式武器裝備,並在基層士兵的訓練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合格的高級軍官的培養使用上進展甚微。各式軍事學堂培養出的基層士官仍然為數極少,並且無法染指軍隊的指揮權,權力仍然牢牢地把握在舊軍官的手中。在戰爭中,清軍整體作戰方法保守落後,主要採取分兵把守、單純防禦的消極方針,在大沽、天津、北京各次防禦作戰中,都被敵人正面攻擊與側翼包圍而一舉攻破,這些情況表明清軍缺乏能夠把握戰役全局的將帥之才。他們仍採取保守過時的戰術,特別是在守城方法上,基本沿用冷兵器時代的一套,因而儘管清軍兵力居於優勢,但得不到有效的指揮協同,仍不免於失敗。

三是清軍後勤紊亂,機動性差。清軍的整編訓練均由各督撫、將領們自行辦理,清朝朝廷並無統一的規劃,在武器裝備上極為混亂。清朝的各種軍隊號稱有百萬之眾,而其中較有戰鬥力的練軍、防軍和新軍的總數約為36萬人。但據倫敦《泰晤士報》報道,清朝能集中到北京前線的軍隊卻只有14萬人,而其中已在直隸的清軍就已達11萬人。因此,“1900年,正如1894~1895年那樣,並不是中國被外國敵人打敗了,實質上,再一次被外敵打敗的乃是京師所在的直隸部隊”。

四是清軍的訓練水平仍然落後。在訓練內容上徒具形式,不切實戰。一個外國軍官認為清軍根本沒有徹底地操練,他辛辣地諷刺道:“至操練的方式,與其說是訓練一支軍隊,毋寧說是在發展運動員的肌肉。”袁世凱也認為:“中國兵制,徒守湘淮成規,間有改習洋操,大抵襲其皮毛,未能得其奧妙。”其次,清軍缺乏協調作戰的演習,“中國不舉行正式的軍事演習”。

以上種種情況表明,清軍距離一支合格的近代軍隊的標準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些軍隊雖然大多采用了西方的武器裝備,並用西式操典訓練,但仍然只是徒具形式。對於近代軍事的真正內涵,無論是指導改革的規劃者還是普通的士兵都所知甚少,而高級軍官尤甚。在軍隊體制改革上的滯後嚴重製約了軍隊戰鬥力的發揮。





清影覓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第一,八國聯軍軍事裝備有優勢,當時的洋槍洋炮確實比清軍的裝備強出一大截。

第二,清政府腐敗,國家積貧積弱、動盪不堪。不論軍隊還是人民對於清政府沒有信心,為國效命的決心不強烈。

第三,十萬清軍主要是組成部分是“刀槍不入”的義和團,戰鬥力幾乎為零。


oOtkGod


每每翻開近代史,就像撕開了苦痛記憶一般,近代史是沉痛的,是恥辱的國民記憶。

如問題:11萬清兵打不過2萬八國聯軍!其歷史背景是查沉痛無比的!

首先,我想談談明代的大航海。朱元璋開朝初期,實行的是嚴厲的海禁政策;朱棣朝的大航海是人類海航史上的偉大壯舉。當時的統治者海航的目的,可能就是遠揚國威、施恩海外的政治意圖,更不要說互通有無的貿易舉動了。但不可否認的是,大海航的確在客觀上為明朝的對外經貿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遺憾的是卻始終沒能成為建立和促進資本主義的有力因素。之後清朝的閉關鎖國是一定程度上海禁的延續。

反觀列強,在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後,其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已經遠遠超過了自以為是的中國。

在經濟和軍事上的落後,使得國人的整體認知遠遠不及列強。所以在火槍大炮的使用使得清軍風聲鶴唳,不戰而敗。


Abbas


器不如人是一方面,但有位偉人說過,戰爭勝敗人是第一要素,抗日戰爭也證明了人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