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是世界近代史上空前遼闊的霸主,由其領土、自治領、殖民地、託管地以及其他由英國管理統治的地區組成,頂峰時期的面積大約3500萬平方公里,被國際社會以及史學界視為世界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如此龐大的疆域,甚至比整個非洲的面積還要多,卻相互之間遠隔重洋,零散分佈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如何管理這樣一個大帝國,對於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英國人將治下分屬各大洲的領地有效地管理起來,並且運行的貌似不錯。在當時歐洲人的殖民地中間,英屬殖民地的管理成效是最佳的,同時經濟狀況也是最好的。更有意思的是,當這些殖民地後來相繼獨立出去之後,對英國人曾經殖民自己的看法也是頗為友善的。如果單純從反殖民反帝的角度來分析,殖民地和宗主國的關係屬於壓迫和被壓迫關係,殖民地民眾理所當然的英國痛恨英國殖民者,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英國人殖民的許多地方,當地的經濟、政治發展速率要遠超曾經的土著統治階層,並且帶來了許多先進理念、技術乃至物種。
當然,英國特色的海外帝國管理和當時其他歐洲殖民國家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那就是具有強烈的非系統性特徵。所謂非系統性特徵,具體來說就是英帝國缺乏系統性的組織,並未建立一套集中領導的體系管理散漫在全球各地的殖民地。不過這並不影響英屬殖民地良好的運轉模式,多元化的管理、因地制宜的開發是英國海外殖民統治的鮮明特點。比如北美殖民地是某種管理模式,印度是另外一種管理模式,澳洲又是一種管理模式,這些殖民地之間的運行方式各不相同。

進入大英帝國後期,英屬殖民地大致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自治領(諸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歐洲裔為主要人口的地區)、印度殖民地(獨具一格的模式)和直轄殖民地。需要指出的是,英帝國對殖民地統治方式的多元化不僅體現在管理方式層面,還體現在法律體系上。換言之,大英帝國範圍內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法律體系,有些殖民地實行的是英國案例法、另一些殖民地實行的則是伊斯蘭法、還有一些殖民地實行的是當地宗族習俗和案例法雜糅一起的混合法律。這種情況在其他歐洲國家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在英國人看到實屬正常,因為就連在英國本土同樣存在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之間的差異和制度性包容。不過,要想實現這種非系統性特徵、完成多元化管理和法制,就必須將權力下放,如此才能保證各殖民地的正常運轉,而這本身也成為大英帝國管理模式中非系統性特徵的一個重要表現。
英國之所以願意將權力下放到殖民地,一方面是因為不得不這麼做,畢竟英國本土與各殖民地遠隔重洋,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只能依靠帆船送信,倫敦向北美下達指令需要在路上花費四個多星期時間,向印度更需要半年之久,因此集中統一管理壓根無法實現,還不如干脆將權力下放給殖民地當局負責。除了英國以外的其他歐洲殖民國家,諸如法國、德國等並不願意將權力外放給殖民地,美洲的獨立,尤其是巴西和美國的獨立可謂是前車之鑑,歐洲人擔心殖民地會出現離心的情況,最終自立為王。英國人的另一個理由就是權力下放的同時,可以通過制度有效規避離心情況的出現。
眾所周知,大英帝國鼎盛之時,即便是最近的北美殖民地加拿大也相隔重洋,但這些殖民地總督卻從來沒有出現自立為王的情況,這得益於英國人在制度層面精心的設計。英國人採取的措施是權力拆分和權力制衡,這一點與中國宋朝頗為相似。在宋朝的地方官僚機構設置上,通過分權制衡來達到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宋朝地方行政機構分為兩級:府、州、軍、監為一級,縣為一級。同時取消了節度使轄領“支郡”的制度,嚴格規定各州、郡長官只能負責本地事務,不得兼管其他地區,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勢力的割據。英屬殖民地也是一樣,總督作為最高長官享有行政權,但司法權卻是獨立的,財權和軍權受到英國國內的節制,所以經過權力的拆分和制衡,總督的權力就被控制在一定程度,管理殖民地足以、但是想要割據地方卻遠遠不夠。
印度殖民地的情況要相對特殊一些,但英國同樣進行了相應的佈置,雖然國王頒佈的特許狀給予了東印度公司幾近於國家的權力,但在該公司控制住了南亞次大陸非常重要的關鍵地區孟加拉之後,議會很快通過決議委派總督到印度,統管印度的行政事務,以此來拆分東印度公司權力、平衡印度地方權勢。
當然,英國的多元化管理方式並不簡單,不是將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法律撮合在一起就行了的,其背後是一整套精心佈置的制度設計。在這種包容性的制度環境下,英國得以對千差萬別的殖民地進行有效的管理,並因地制宜地進行開發,不僅在行政、在經濟層面也可以根據當地不同的自然面貌和人文特點自由發揮。正因如此,大英帝國在各殖民地創下了一件史無前例的大事情,英國人居然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改寫了全球經濟作物的分佈地圖,並一直延續至今。
茶葉是中國極具特色的經濟作物,然而除了中國紅茶意外,印度大吉嶺紅茶和斯里蘭卡紅茶同樣全球馳名,不過這兩個地方原先並不盛產茶葉。英國人來到南亞之後,覺得這兩處地方適合種植茶葉之後,才從中國移植茶樹過去的。除此之外,橡膠是如今東南亞的拳頭出口商品,然而橡膠樹原先並不存於東南亞,這是一種原產於非洲和南美的經濟作物,得益於英國人的移植,如今馬來西亞的橡膠產業蓬勃發展。另外埃及的優質長絨棉花、尼日尼亞製作巧克力的可可豆、南非的菸葉以及東南亞的棕櫚等等,都是由英國人從外地已在過去的。對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條件的敏銳洞察力,得益於英國權力下放給當地殖民總督的管理模式。
綜上所述,憑藉制度化的設計,英國得以對殖民地權力進行拆分和平衡,從而能夠放心地將權力下放給殖民總督負責。當大英帝國各殖民地當局因地制宜的根據當地自然面貌和人文條件,制定相應的法律、行政和經濟政策之後,更好地釋放了殖民地的潛力,實現了低成本管理龐大帝國的目的。當然,隨著歐洲列強之間競爭的日益加劇,大英帝國對殖民地的投入不可避免的提高,最終依然難以逃脫衰落和瓦解的命運。
閱讀更多 有魔氣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