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是世界近代史上空前辽阔的霸主,由其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以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顶峰时期的面积大约3500万平方公里,被国际社会以及史学界视为世界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如此庞大的疆域,甚至比整个非洲的面积还要多,却相互之间远隔重洋,零散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如何管理这样一个大帝国,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英国人将治下分属各大洲的领地有效地管理起来,并且运行的貌似不错。在当时欧洲人的殖民地中间,英属殖民地的管理成效是最佳的,同时经济状况也是最好的。更有意思的是,当这些殖民地后来相继独立出去之后,对英国人曾经殖民自己的看法也是颇为友善的。如果单纯从反殖民反帝的角度来分析,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关系属于压迫和被压迫关系,殖民地民众理所当然的英国痛恨英国殖民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人殖民的许多地方,当地的经济、政治发展速率要远超曾经的土著统治阶层,并且带来了许多先进理念、技术乃至物种。
当然,英国特色的海外帝国管理和当时其他欧洲殖民国家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那就是具有强烈的非系统性特征。所谓非系统性特征,具体来说就是英帝国缺乏系统性的组织,并未建立一套集中领导的体系管理散漫在全球各地的殖民地。不过这并不影响英属殖民地良好的运转模式,多元化的管理、因地制宜的开发是英国海外殖民统治的鲜明特点。比如北美殖民地是某种管理模式,印度是另外一种管理模式,澳洲又是一种管理模式,这些殖民地之间的运行方式各不相同。

进入大英帝国后期,英属殖民地大致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自治领(诸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欧洲裔为主要人口的地区)、印度殖民地(独具一格的模式)和直辖殖民地。需要指出的是,英帝国对殖民地统治方式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在管理方式层面,还体现在法律体系上。换言之,大英帝国范围内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有些殖民地实行的是英国案例法、另一些殖民地实行的则是伊斯兰法、还有一些殖民地实行的是当地宗族习俗和案例法杂糅一起的混合法律。这种情况在其他欧洲国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英国人看到实属正常,因为就连在英国本土同样存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之间的差异和制度性包容。不过,要想实现这种非系统性特征、完成多元化管理和法制,就必须将权力下放,如此才能保证各殖民地的正常运转,而这本身也成为大英帝国管理模式中非系统性特征的一个重要表现。
英国之所以愿意将权力下放到殖民地,一方面是因为不得不这么做,毕竟英国本土与各殖民地远隔重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只能依靠帆船送信,伦敦向北美下达指令需要在路上花费四个多星期时间,向印度更需要半年之久,因此集中统一管理压根无法实现,还不如干脆将权力下放给殖民地当局负责。除了英国以外的其他欧洲殖民国家,诸如法国、德国等并不愿意将权力外放给殖民地,美洲的独立,尤其是巴西和美国的独立可谓是前车之鉴,欧洲人担心殖民地会出现离心的情况,最终自立为王。英国人的另一个理由就是权力下放的同时,可以通过制度有效规避离心情况的出现。
众所周知,大英帝国鼎盛之时,即便是最近的北美殖民地加拿大也相隔重洋,但这些殖民地总督却从来没有出现自立为王的情况,这得益于英国人在制度层面精心的设计。英国人采取的措施是权力拆分和权力制衡,这一点与中国宋朝颇为相似。在宋朝的地方官僚机构设置上,通过分权制衡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两级:府、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同时取消了节度使辖领“支郡”的制度,严格规定各州、郡长官只能负责本地事务,不得兼管其他地区,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割据。英属殖民地也是一样,总督作为最高长官享有行政权,但司法权却是独立的,财权和军权受到英国国内的节制,所以经过权力的拆分和制衡,总督的权力就被控制在一定程度,管理殖民地足以、但是想要割据地方却远远不够。
印度殖民地的情况要相对特殊一些,但英国同样进行了相应的布置,虽然国王颁布的特许状给予了东印度公司几近于国家的权力,但在该公司控制住了南亚次大陆非常重要的关键地区孟加拉之后,议会很快通过决议委派总督到印度,统管印度的行政事务,以此来拆分东印度公司权力、平衡印度地方权势。
当然,英国的多元化管理方式并不简单,不是将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法律撮合在一起就行了的,其背后是一整套精心布置的制度设计。在这种包容性的制度环境下,英国得以对千差万别的殖民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不仅在行政、在经济层面也可以根据当地不同的自然面貌和人文特点自由发挥。正因如此,大英帝国在各殖民地创下了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情,英国人居然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改写了全球经济作物的分布地图,并一直延续至今。
茶叶是中国极具特色的经济作物,然而除了中国红茶意外,印度大吉岭红茶和斯里兰卡红茶同样全球驰名,不过这两个地方原先并不盛产茶叶。英国人来到南亚之后,觉得这两处地方适合种植茶叶之后,才从中国移植茶树过去的。除此之外,橡胶是如今东南亚的拳头出口商品,然而橡胶树原先并不存于东南亚,这是一种原产于非洲和南美的经济作物,得益于英国人的移植,如今马来西亚的橡胶产业蓬勃发展。另外埃及的优质长绒棉花、尼日尼亚制作巧克力的可可豆、南非的烟叶以及东南亚的棕榈等等,都是由英国人从外地已在过去的。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的敏锐洞察力,得益于英国权力下放给当地殖民总督的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凭借制度化的设计,英国得以对殖民地权力进行拆分和平衡,从而能够放心地将权力下放给殖民总督负责。当大英帝国各殖民地当局因地制宜的根据当地自然面貌和人文条件,制定相应的法律、行政和经济政策之后,更好地释放了殖民地的潜力,实现了低成本管理庞大帝国的目的。当然,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大英帝国对殖民地的投入不可避免的提高,最终依然难以逃脱衰落和瓦解的命运。
閱讀更多 有魔氣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