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魯士到德意志第二帝國,沙俄是長期盟友,為何最終關係破裂了?

用戶65146089


因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歐洲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一部相愛相殺的歷史。長期以來,沙俄雖然不被歐洲列強接納,但畢竟身處歐洲的地盤上,而且體量太過龐大,歐洲列強的混戰不叫上它,終歸是沒有靈魂的群毆。

1871年,隨著普法戰爭法國的一敗塗地,普魯士終於完成了德意志帝國的統一。德意志第二帝國作為歐洲列強的新秀一躍登上歐洲歷史舞臺,成為叱吒風雲的耀眼角色。

乘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風,完成統一的德國迅速爆發了極強的實力,短短數10年便甩開英法等傳統殖民帝國一躍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而德國的實力與窘迫的國土面積及稀少的殖民地嚴重不成正比,而德國的工業發展又需要廣闊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所以德國與日不落帝國英國的矛盾空前尖銳,這種勢不兩立的趨勢最終演變成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隨著薩拉熱窩事件的爆發,歐洲列強開始了異常慘烈的混戰。早在一戰前,英法俄就結成協約國陣營,而德奧意則結成同盟國陣營。一戰開始後,見風使舵的意大利迅速加入協約國陣營,而德奧則與奧斯曼帝國聯手組成新的同盟國聯盟,開始和英法俄等協約國陣營展開你死我活的廝殺。

值得玩味的是,從普魯士王國開始,德國與沙俄的關係雖然談不上親密無間,畢竟因瓜分波蘭兩國接壤,剪不斷理還亂的領土紛爭必然令雙方累覺不愛。但畢竟有英國這個共同敵人,德國與沙俄本應互幫互助才是,比如歷史上三次瓜分波蘭的革命友誼;1812年沙俄擊敗拿破崙帝國隨後完成反殺,幫助普魯士復國的再造之恩;甲午戰爭後德俄兩國成都聯合法國逼迫日本還遼;1905年沙俄在日俄戰爭慘敗後德國殖民地為沙俄提供艦船修理等後勤支持等。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德俄兩國在一戰前反目成仇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首先德國的強大不符合沙俄利益

俄德關係破裂的根本原因在於德國發展太快了,就像昔日一起啃饅頭鹹菜的鐵哥們,其中一個突然有一天踩了狗屎運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那麼哥倆好必然會變味兒。

這就是德國和沙俄關係疏遠甚至破裂的最真實寫照。

在普魯士統一德國前,分裂是德國的封印,一旦德國統一,封印解除,體內蘊藏的力量瞬間爆發,德國必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衝上雲霄。而沙俄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從一而終的國家,農奴制的根深蒂固,讓沙俄社會長期處於一潭死水的狀態,如果說同一天的德國體內蘊藏的是能量,那麼長期統一的沙俄體內蘊藏的就是足以吞噬一切的隱患和危機。

而這樣落後的國家,是最害怕歐洲出現強權帝國的,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德國。所以隨著德國的崛起,俄國首先與法國結成了軍事同盟,對德國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因為英國和日本沆瀣一氣,特別是在日俄戰爭中支持日本將沙俄打的滿地找牙,所以英俄關係劍拔弩張。

但由於英法在對德問題上的一致態度,促使沙俄最終和英國化敵為友。

2、其次巴爾幹問題是最後一根稻草

英俄關係的水火不容由來已久,除了英日結盟的外線作戰,在歐洲內部,巴爾幹火藥桶也是英俄反目的重要原因,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就是英俄關於巴爾幹半島的激烈爭奪。

但其後的歐洲各勢力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隨著1866年普魯士打垮奧地利完成統一的第二個步驟,失敗的奧地利從1867年開始與匈牙利組成二元制帝國,即奧匈帝國。

由於地處巴爾幹半島,大而不強的奧匈帝國成為歐洲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昔日的巴爾幹半島主人奧斯曼帝國雖有東山再起的野心,但已然淪為世人恥笑的西亞病夫。

由於奧匈帝國的崛起,巴爾幹半島開始成為奧匈帝國與俄羅斯角逐的平臺。而因為奧地利本來就具有德意志血統,在血緣上德國更加親近。

所以在俾斯麥卸任德國首相後,激進的威廉二世草率地在奧匈帝國與沙俄帝國之間作出了2選1,那就是和實力較弱的奧匈帝國組成聯盟,共同對抗沙俄。而因為奧斯曼帝國日薄西山,也不得不和實力較弱的奧匈帝國共同對抗沙俄,所以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以及小國保加利亞共同構成了一戰時期的同盟國陣營,德俄兩國也徹底反目成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在普魯士還是普魯士公國時(1525~1701),普魯士公國很長一段時間裡和沙俄處於同盟狀態;沙俄和普魯士很多共同點,沙俄也曾是由俄羅斯公國為主體形成的,沙俄和普魯士都是由國王君主專治,兩個國家統治階級利益基本一致,所以一起參與了反拿破崙法國戰爭、鎮壓資產階級革命;還一起瓜分兩國中間的國家波蘭。

1701年,勃蘭登堡公國兼普魯士公國公爵腓特烈三世在哥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從此普魯士進入王國時代。

在英法都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各方面實力都迅速暴漲,甩開了以前在同一階層的國家,周圍的小夥伴開始慌了。既不想放棄君主權利又要完成工業革命,普魯士和俄國再一次站在了統一戰線;二者為了緩解國內矛盾,開始瘋狂擴張,並且一起聯手對抗老牌資產階級國家的打壓。

普魯士王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擊敗了國內外敵人,一統德國全境;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同時期俄國也沒有停下腳步,國外北方和瑞典打,南方和土耳其打,東方和清朝打,就是要不停地擴張,國內也進行了農奴制改革。

1879年,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推動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簽署了“同盟條約”,條約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後來他們又拉攏了意大利,共同對付法國;為了對付“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和俄羅斯達成了軍事協議,1904年,英國隨後調整自己和法俄之間的矛盾,也加入了法俄聯盟。至此同盟國和協約國的主要核心終於行成行成,而德意志帝國和俄國這對昔日好友也走向了對立面。

終於到19世紀末,整個世界都被瓜分完畢;巴爾幹半島成了兩大集團博弈的地方,兩大集團的矛盾也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槍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德意志帝國於當年8月1日對俄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序幕拉開。

一戰還沒有結束,俄國就經歷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列寧接著宣佈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意志帝國國內出現反叛,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遜位流亡海外,帝制結束。

二兄弟幹仗卻統統被國內革命者推翻統治,一個流亡海外,一個全家被殺,結局難免令人唏噓。


痴語呢喃1988


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場刺殺。

斐迪南大公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在溫泉療養院遇刺,行刺的三個刺客被當場抓獲,都是塞爾維亞人,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其中一個是維也納大學的留學生。在審訊中,對自己的行為都坦然承認,並宣稱這是對奧匈帝國粗暴干涉塞爾維亞的懲罰。因為斐迪南一向主張兼併塞爾維亞王國,將奧匈帝國由奧地利、匈牙利組成的二元帝國,擴展為由奧地利、匈牙利與南斯拉夫組成的三元帝國。那三個刺客都招供是“黑手會”成員,奧匈帝國指出,“黑手會”這個組織就是塞爾維亞軍隊情報部門的下屬機構,也就是說,這次刺殺就是塞爾維亞的政府行為。


塞爾維亞自然不幹,宣稱這是無恥的汙衊,刺殺行動只是那幾個人的行為,絕對不是塞爾維亞政府授意的。奧匈帝國本來就像幹掉塞爾維亞,至於刺殺行動是不是塞爾維亞政府授意的,其實並不重要,需要的僅是一個動手的理由。

於是,奧匈帝國調動大量部隊到邊境,同時宣佈國內進入戰備狀態。德國也重申了會堅決維護德奧同盟。在得到德國的明確支持後,奧匈帝國給塞爾維亞發了一份最後通牒,限期2小時交出“黑手會”所有成員,並讓塞爾維亞國王親自到維也納道歉,以及割地賠款等條件。



這對心高氣傲的塞爾維亞來說,實在太過分了,自然不會答應。同時俄羅斯帝國聲明支持塞爾維亞,並警告奧匈帝國不得對塞爾維亞動武。警告並沒用,四月六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奧匈軍隊越過奧塞邊境。4月7日,俄國開始總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4月9日,德國向俄國宣戰;並向法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其在德俄發生戰爭時保持中立,法國拒絕,並進入總動員。4月ll日,德國向法國宣戰,同日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4月2日,德國按照施利芬計劃,入侵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又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於是向德國宣戰。4月13日,奧匈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4月l4日,英國、法國向奧匈宣戰……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小蓼葉


普俄兩國長時間處於同盟狀態,因為具有相同的利益以及政治立場,共同瓜分波蘭、反拿破崙戰爭、鎮壓1848年革命,共同反對社會主義革命等等,但在德意志帝國成立之後,國家實力大大增強,德國與俄國的政治立場便有了分歧,在1878年,歐洲各國代表簽署了一份公約,在歐洲建立新的邊界。俄國不滿德國調解俄土戰爭,因為這導致俄國必須作出讓步,在這個背景下,俄國的反德情緒加劇,兩國經濟關係急劇惡化,德國容克反對俄羅斯糧食供應,而俄國資本家反對進口德國工業品,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結盟,其與俄羅斯關係雪上加霜。




liqueuryoke


德國與俄羅斯關係

自冷戰結束以來,統一後的德國和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重建了"戰略伙伴關係",兩國結下了世紀之緣。其實,歷史上德俄曾經是盟友與對手的關係。

早期歷史

德國人和俄羅斯人之間最早的接觸可追溯到在波羅的海的條頓騎士( the Teutonic Knights)團鼎盛時期。

17世紀中葉之前,俄羅斯一直配排除在西歐政治中心之外,而德國則被分為小國,這些效果名義上由神聖羅馬皇帝統治著。

然而,在北方大戰(the Great Northern War)之後,俄羅斯的勢力擴展到了波羅的海地區。

發生在1700年--1721年的北方大戰,普魯士王國於 1701 年建國,彼得大帝領導的聯盟擊敗了瑞典的查爾斯十二世,俄羅斯取得了波羅的海地區的霸主地位。隨後1721 年宣佈建立俄羅斯帝國,兩個強大的新國家開始接觸。

反法聯盟

在奧地利繼承人戰爭(1740-1748 年)期間,普魯士和俄羅斯兩個帝國開始刀兵相見,戰爭見證了兩國的實力增長。俄羅斯擊敗了瑞典,普魯士擊敗了的西方敵人。在七年戰爭期間,他們再次站在對立面。然而,當新的沙皇彼得三世上臺時,他簽署了《聖彼得堡條約》,開始與普魯士和平相處,東線威脅的消除使得普魯士的弗雷德裡克大帝能夠專注於對付其他敵人。

1768年-1775年,極端君主制的普魯士和俄羅斯結成聯盟肢解了歐洲歷史上第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波蘭。他們都竭力反對法國大革命,在法國國內革命戰爭和後來的拿破崙戰爭期間,他們參加了反對法國新政權的四國聯盟。普魯士被1848年的革命所震撼,但能夠拒絕了革命者的對俄戰爭的呼籲。

普魯士在德國統一戰爭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俄羅斯的保持中立。然而,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極大地改變了兩國之間的矛盾。兩大帝國與奧地利組成了三帝聯盟,以控制中東歐,支持反動政策。

盟友反目

普魯士不願續簽盟約,而是在1879年創建了德奧同盟。原因是:德國擔心俄羅斯的快速工業化;而俄羅斯更擔心德國已經建成工業強國。百年盟友終於互視為仇敵。

戰爭與和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志帝國與沙皇俄國分屬兩大交戰陣營,在東方戰線廝殺,沙皇俄國發生二月革命帝制被推翻,俄國臨時政府繼續履行沙俄的戰爭義務。德國把在東線結束戰爭的希望寄託在反對戰爭的列寧身上。德皇允許列寧乘坐密封嚴實的火車橫穿德國進入俄國。列寧沒有違背承諾,在推翻了科倫斯基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後,列寧的蘇維埃國家退出了世界大戰 。



虯髯釣翁


一戰,埋下了俄國,或者說是蘇聯,今後必定會被德國進攻的禍根。德國並不是為了報仇,一戰東線俄軍被俘的數字估計比二戰蘇軍被俘人數還多,說明俄軍敗的很慘,應該報仇的是俄國。但是正由於俄軍的進攻,導致主攻法國的德軍不得不把部分兵力調往東線,導致主攻方向兵力不足,沒能按計劃速滅法軍,直接導致一戰陷入不利於德國的消耗戰,直至最後資源枯竭投降。


異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