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只描寫了張岱與陌生人的一次偶遇,為什麼卻能成為經典名篇?它精妙在何處?

顎慕格尼訥


《湖心亭看雪》出自《陶庵夢憶》的第三卷,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代表作,堪稱古今描寫西湖"最漂亮的文章",張岱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繼"公安""竟陵"兩派之後,以清淡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寓情於境,意趣深遠,這篇《湖心亭看雪》更是晚明散文山水小品中的極品,那麼它精妙在何處?為什麼能成為經典名篇呢?


1、 從意境的角度分析——一幅萬籟俱寂的自然水墨畫

中國古典美學講究"意境"。短短的一首古詩中也要創造出曲徑通幽、言微旨遠、語淺情深的境界,比如說李白的一首贈別詩《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繫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藝術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兩種,並作了簡略說明,他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過"。"可堪孤館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又說: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湖心亭看雪》開篇對西湖雪景的描寫是這樣的:"湖中人鳥聲俱絕""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從表面上看是客觀寫景,寫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實際上卻不是。霧氣瀰漫,人鳥俱絕,天水一片,在視覺上顯示出強烈的空間感,儼然蒼茫宇宙豁然現於眼前。"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 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後文的描寫更讓這種空間廣闊的感覺進一步增強。

更為難得的是,作者的妙處在於不以視覺來寫大雪,只以聽覺來寫,"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了大雪後湖山封凍,人、鳥、各種禽獸都瑟縮著不敢出來,連空氣也彷彿凝固了。

這是一種高度的寫意手法,冰天雪地、萬籟俱寂之中,使我們聯想起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還能使我們聯想起《世說新語·任誕》裡面的一篇夜雪訪戴的故事,王徽之住山陰時,有一天夜裡下雪。王徽之半夜醒來,一看野外白茫茫一片,雪光把夜景映照得壯觀。王徽之心情很好,叫起家人,備酒來喝。乘著酒興,他朗讀起左思的詩《招隱》。他突然想起了名士戴逵。他立即招人划船,到剡縣去找戴逵。天亮時,船到了戴逵家門口,他又叫船轉頭劃回去。划船的人說:"你本來要找戴安道,現在已經到他家門口,怎麼不進去了?"王徽之說:"我本來有興致來,一路上興致用完,已經達到目的了。為什麼一定要見到戴安道呢?"我們彷彿看到莊子《逍遙遊》、蘇子《赤壁賦》裡的那種意境,是無法用語言所描繪的,風流而雋永。

2、 從語言的角度分析——用簡潔、雋妙的文字抒寫懷抱

俄國19世紀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 "寫作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文說》在談到他的散文寫作時說:"吾文如萬斜泉湧,不擇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干裡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地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張岱這篇小品文一共158個字,只寫了與陌生人的一次偶遇,但是仍然是絕妙無比的,西湖地處南方,很少能有如此大雪,更何況大雪連著下了整整三天。張岱認為此奇景只有他會獨往,沒想到竟然有兩人鋪氈對坐,在茫茫的大雪天裡,彷彿一下子找到了興趣愛好相仿的知己,作者寫到及下船之後,舟子喃喃自語了一句話以後就戛然而止,這種餘韻是無窮的。張岱的這篇散文與蘇軾的一篇小品文《記承天寺夜遊》,有著非常相似的簡潔,《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僅有85字,寫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作者無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張懷民,兩個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賞景的情景。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自己複雜微妙的心境。

而在《湖心亭看雪》一個段落中寫道"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 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裡景象的描寫,運用了縮小誇張的手法,壯闊的畫面全出。正如學者吳戰壘所說的那樣,"一痕" "一點""一芥的"一" 字,是形容視像的依稀可辨, 使人感到景物之小,此真可謂著"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時由"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餘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粒",其鏡頭從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總體而言,張岱與蘇軾的兩篇小品文都主旨高雅,脈絡清晰,表達角度新穎,用語講究,是小品中的極品,值得文學愛好者字斟句酌進行品賞。

《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往文學


這篇古文,名字很有意境,“湖心,小亭,賞雪,”光這三個詞,就給人唯美浪漫。但是這篇古文,很多人沒聽過,尤其作者張岱,更不為人知。

1 先看原文寫什麼?

《湖心亭看雪》(明)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拏:na二聲,牽引。

毳:cui四聲,獸毛。

霧凇song一聲沆hang四聲碭dang四聲:水氣凝結,冰花瀰漫。

氈zhan一聲:毛墊子。

簡單來說,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連下三天,湖中寂靜無聲。晚上初更後,我帶著船,穿著毛衣,帶著火爐,獨去湖心亭看雪。

天、雲、山、水,湖光山色一片白茫茫。湖上,只有長堤一道雪中殘影,一點湖心亭的輪廓,我的小船一隻,船上兩三人而已。到亭上,有兩個人鋪著墊子對坐著,有個小孩正爐上溫酒。他們看到我,非常高興,“湖中怎麼還有你這樣的人?”拉著我喝酒,我喝了三大杯,告別,問他們姓名,是金陵人,客居在這裡。等到下船,船伕喃喃細語:“不要說您痴了,還有和您一樣痴的!”

2 經典在哪兒?

興起而往,興盡而返,唯有幽人自來去。

是不是有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的影子,二者異曲同工。

大雪下三天,天、地、湖一片白茫茫,夜暮初更,誰還有如此雅興,冰天雪地走上一回?張岱卻雅興勃發,趁夜色,趁雪景,趁萬籟俱寂,趁水光一色,乘舟攜爐,夜遊西湖。“人鳥聲俱絕”,“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無世俗紛擾的幽僻處,這是遺世獨立,寧靜自處的絕佳時光,“時見幽人獨往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洲冷”,這份隱逸,灑脫,怡然自樂,寧靜致遠,高潔脫俗的情懷不是尋常人能體會?

柳宗元是隱逸的漁翁,而張岱則是遺世獨立,不流隨俗的孤獨。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寥寥數語,寫盡西湖雪景。

湖心亭在是西湖水面中央的小亭子,在亭中極目四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稱為“湖心平眺”。

雪中西湖,多麼讓人神往,充滿遐想!

夜幕降臨,萬籟俱寂,湖心亭,漫天雪飛,月輝,霧凇,沆碭,天雲相映,山水相連,“湖氣冷如冰,月光淡於雪”,雪中長堤若隱若現,水上孤舟來回搖曳!白描手法,將西湖雪景描繪得令人賞心悅目,身臨其境。直到現在,西湖下雪的勝景引得無數遊客冒雪觀賞,或許就是這篇古文的原因!

酒逢知己,天涯倦客,相逢何必曾相識,

夜遊西湖,賞雪景,已是樂事,卻不想,遇到相同雅興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意外收穫,又一樂事。

“見餘,大喜”,何嘗不是張岱見到他們也大喜,冰天雪地,酒逢知己,強飲三大杯,何需在意是不是認識?淪落天涯,知交零落,他鄉遇故知,飲酒作樂,何嘗又不是人生快意之事!船伕哪懂酒逢知己的痴顛!

“崇禎五年十二月”,何人不起故國情,

張岱生活在明未清初,早年家境優越,生活富足,遊山玩水,不務正業,富家紈袴弟子。明亡,家道中落,生活困窘,落魄公子卻不仕清朝,隱居民間,著述立說,此氣節可贊。雖一生碌碌無為,僅留著作幾篇,但這份氣骨與節操,也讓人讚許幾分。

寫這篇古文時,明已亡,清已立,但張岱仍以崇禎記年,是對故國的愐懷,是一種深沉的故國之思,這或許也是張岱雪夜獨往湖心亭的原因。


一綠浮芳


先來重溫一遍這篇散文極品巜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己。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見餘大驚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
問真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張岱的巜湖心亭看雪》是百讀不厭的散文名篇,歷代名人名篇眾多,為何這篇獨讓人念念不忘呢?要想讀出這篇文章的與眾不同,那麼得先了解一下張岱。

一,張岱其人

張岱是明未清初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晚明遺老,是個具有魏晉名士風度的人,在他寫給自己的墓誌銘裡對自己的一生有所交待。

幼時家族顯貴,家學淵源。前半生鮮衣怒馬,過著最豪華的紈絝子弟的生活,愛繁華,熱鬧。好遊山玩水,玩音樂,戲曲。無所不精通。

後半生明朝滅亡後,窮困潦倒,隱居起來專心寫書。最擅長寫散文,這篇巜湖心亭看雪》就收錄在他的散文集巜陶庵夢憶》裡。

二:張岱其文

張岱的散文大都記錄自己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篇幅短小精練,行文走筆盡顯文字的鋒芒。

大概知道了張岱的身世和文筆,再讀巜湖心亭看雪》便不難看出此文的精妙之處了。

本文一開頭便用了明朝的紀年表“崇禎五年十二月”,而此時明朝早滅亡了。

張岱懷著對故國故土的深深眷戀。使得本文起始就埋下了淡淡的愁緒,張岱起筆就埋下了時時刻刻的故國之思。這是作者不著痕跡地表達了自己的家國情懷。

“餘住西湖。大雪三日”八個字就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

我住西湖邊,雪下了三天,正是冬天最寒冷的時候。

接下來張岱用寫意的筆觸一個“絕”字勾勒出天寒地凍大雪三日的肅殺,清寒。感受到一種寂寂然的人生寂寞。

“湖中人鳥聲俱絕”卻不是從慣用的視覺走筆,而是通過聽覺來寫。

萬籟俱寂,天寒地凍的晚上,張岱筆鋒一轉夜間趁興去湖心亭賞雪,真乃性情中人。

“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明明有個搖船的船伕,張岱此處卻用了一個“獨”字,他是有多寂寞,精神世界裡沒有一個可以同路的人。

此處一個“獨”字也為下文偶遇陌生人引為知己作了一個鋪墊。

張岱空靈的筆調從遠景開始,白描出一幅水墨畫般的湖山夜景圖。

“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張岱的筆就是一個相機,用一個長焦鏡頭從遠處看雪景,念天地之悠悠,悵然獨行。

其實張岱此處以自己雪夜獨去湖心亭是借筆抒發避世之情懷,暗喻自己寧願孤獨終老,也不願苟且為生的操守。

論措詞造句誰能比得過張岱呢,文筆既簡約又傳神會意。

鏡頭拉回來,“湖上影子,唯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著墨不多,卻境界全出。

後人對他運用於此處白描手法讚不絕口,以文作畫如此造詣也只有張岱了。從空闊的背景到長堤,亭子,小舟,到舟上的人栩栩如生。

如此唯美的畫面張岱僅用了幾個數量詞就勾勒出來了,生動得就如自己身臨其境一般。

張岱行文著墨雖不多,卻跌宕流轉,山水不過是他所寫人事的背景,言有盡而意無窮。

上段一片茫茫冰雪世界的湖景圖裡,作者置身其中,對自己並無過多著墨,卻有意無意一直在襯托自己的心境。

當然看文並不是單一看景,也看出了張岱滄海一粒粟,天地一微塵的畫外音,寄情於景正也是張岱一慣的精妙筆法。

張岱寫自己獨去湖心亭看雪,卻緊接著夜深人靜,大雪封湖的亭中遇陌生人,是個出其不意的轉折點。

有酒有景有知音,真是人生一大快意之事。大有相見恨晚之意,本是存避世之心,於夜間來湖心亭孤芳自賞,卻不期而遇異外的驚喜。

如張岱自己所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他驚喜之餘放下矜持,痛飲三杯。悲喜交加。

酒闌人即散,剛識知己便是離別,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張岱和亭中陌生人交集沒有提及自己的隻言片語,只是臨走前問了姓名,只是來自金陵客居此地的異鄉人。

酒後話別便無話,僅此而己。其實不然,張岱以一場開懷暢飲反襯了自己的人生寂寞,以及酒闌人散後的悵然若失。

自己的國家已經滅亡,人生己沒有歸屬感。在哪裡都是漂泊和流浪。

往後餘生,生命裡偶爾會有不期而遇的驚喜與快樂,但都是不確定的,稍縱即逝抓不住的。

妙就妙在於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我不講,但你分明已讀出來了。

張岱不愧是文學大家,最後借舟子之口點染出本文的高潮,深夜湖心賞雪景除了張岱,原來還有跟張岱一樣的痴人。舟子一句喃喃自語,令人回味無窮。

張岱行文的精妙在此文中一覽無餘,全文對自己僅寥寥數語,卻無處不是在點染襯托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

用一個“痴”字將行文推至高潮,昇華了作者自己的品行操守,令讀文之人有“縱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悵惘。

讀完巜湖心亭看雪》,除了西湖夜的雪景,張岱的名士風度,心中當然還留下了淡淡的愁緒,這也是張岱難解的心曲。

正是張岱用筆的空靈與善變,寫景而不是景,行文不盡是文。他的遺世獨立,卓爾不群一直在文字和景色中時隱時現,交相輝映著。

我們因此也看見了一位避世而居,獨抱冰雪之操守的張岱。

而張岱,藉著手中的生花妙筆寫下巜湖心亭看雪》想要表達的感情後世皆有所悟。

赤子之心 ,名士風流皆深藏在淡淡文字淡淡筆裡,任誰讀來都意猶未盡。


有書博物館


張岱是明代遺老。

他的前半輩子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是一個十足的紈絝子弟。這樣的人在明朝滅亡之後,幾乎找不到正當的營生,只能靠著祖宗的家業生活。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亡國之痛還不是很明顯,不管誰來了都要收稅,只是多少的問題,只要能夠生存下來就可以。但是對於上流社會來說,亡國卻是慘痛的記憶,那意味著富貴生活的終止,同時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悲涼。

人需要別人瞭解自己,當遇到裡瞭解自己的人的時候就會格外的欣慰。

張岱的內心是孤獨的,他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晚年,他是在追憶往事。

南方下雪的機會很少,而且能夠雪中出訪雪景的人更少。張岱有這樣的雅興,自然與他前半輩子的生活有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自然也是高興不得了。

崇禎五年,後金天聰六年。清朝取代明朝成為正統,就算是回憶也要用清的年號。而張岱用明朝的年號,對於故國的一種哀思可想而知。

一篇好的文章不是刻意的去煽情,而是將情感都藏在文章裡面,讓讀者反覆的去體會。

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忘記。

所以李煜才會寫“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陸游才會寫“鐵馬冰河入夢來”;

而張岱才會寫“崇禎五年”。


詩書君


《湖心亭看雪》是我中學時代尤為喜愛的古範人名篇。該文短小精悍,深境深遠,用詞精準獨到,讀來韻味悠長。確為古短文中的傳世精品。我們先睹為快: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全文不足二百字,都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語言精準洗練,用“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兩人”“一童子”等詞,廖廖數筆,勾畫出了湖上靜寂簫瑟的孤寒景象,用白描手法,繪就了一片空曠,孤遠,幽寒,超然的意境,給人一種若有若無,依稀愰忽之感,讀來令人神往。

在抒情方面,似無著墨,讀者卻能在幽靜深遠,寒意簫殺的氛圍中,體察出作者隱逸之思。一句“獨往湖心亭看雪”,流露出作者孤高自賞,不入濁流的心態。又從孤境遇知音,驚喜偏惜別的場景中,反襯出作者往日眷戀和感傷的情懷,憂傷悲涼的境遇。

該文雖是借景抒情,卻又“欲說偏不說”。通過描寫作者與陌生人的一次偶遇,借舟子之口,說出“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暗示出還有更多與作者相同際遇的人。令人回味無窮,浮想良多,正是本文的精妙之處。


飛火流雲84853236


要談此文的精妙之處,先約略梳理下中國古典文學大致的文體代表和演變流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些文體都是一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形式。其實再深入一下,唐宋的文章、宋詩、明清小品雖然與同期的代表體裁相比名氣沒那麼響亮,但也是一座讓後人景仰的難以逾越的高峰。按人們約定俗成的排序,其隱含的脈絡就是文學的通俗化,但與之對應的文學的精英化從來就不曾偃旗息鼓,只不過在人們的認知中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而已。

明清小品與明清小說可謂是明清兩代文學精英化和通俗化兩種走向的巔峰代表。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是明清小品的代表之作,選自其所著的《陶庵夢憶》,也是其中的絕佳的經典名篇。

張岱才高命蹇,遺老身份與才子性情合二為一,使他在明清時期精英文學殿堂中牢牢地佔據一席之地,有著“小品聖手”的美譽。這個人,前半身是一個典型的才華橫溢的公子哥兒,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

朝代更迭,物是人非,“國破山河在”的境況,使得“躲進小樓成一統”成了他自然而然的選擇。這種被動的選擇的悲涼之情又不足向外人道也,於是在這篇追憶往事之作中,“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之間的悖論看似行文疏漏,但洞幽燭微,卻是抒發自己內心苦悶無人話淒涼的“神來之筆”,一如書法史上最為人稱道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那樣,漫不經心的凌亂成了表達書者當時心情的最佳寫照。

刪繁就簡,簡約而不簡單,內斂而不張揚,形散而神不散,是小品文最為推崇的美學價值追求。看他寫景,就是用“湖中人鳥聲俱絕”、“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這樣白描手法,卻從聲和色兩個方面寫出了大雪的蕭索感和層次感。看他記事,也就是冬天去湖心亭賞雪這樣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這對文人墨客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大書特書。最重要的,寫景記事不是目的,抒發情感才是要表達的關鍵,而他在情感表達上就像中國書法中的留白一樣,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不僅沒有“嗚呼”、“噫”這樣的嘆詞,甚至沒有直接表明情感的一字一詞。而讀罷此篇,其中蘊含的深沉悲情呼之欲出,讓人恍然大悟並拍案叫絕。文中最後的借舟子之口喃喃道出:“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這一句看似戲劇中的旁白一樣旁逸斜出,但卻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把整個文章的文氣貫通起來,更是畫龍點睛的妙筆,一下子就昇華了整個文章的格調。而且正和文中第一句提到的“崇禎五年”首尾呼應,仔細推敲,妙不可言。

“從來也不曾提起,永遠也不會忘記”。最痛徹心扉的情感表達對張岱這樣的風流名士來說,是不屑於魯迅筆下祥林嫂那樣逢人就嘮嘮叨叨一大通的,不是掰開來讓人看,而是向內向內再向內,顧左右而言他,把痛苦凝練成一個堅不可摧的硬核埋在心裡最深處。正是如此匠心獨具的精妙佈局、言簡意賅的千秋筆法,才成就了這篇世所稱道的小品文經典篇章。


吃素的穿山甲


我不懂文學,不知道什麼文法、意境?可我去年第一次讀到《湖心亭看雪》時我就十分感傷,難以釋懷。

我那時候知道張岱這個人,不是因為他是文學家,而讀南明史時,讀到張岱輔佐南明魯王朱以海在舟山一帶抵抗北方清軍,可朱以海實在挑不起大梁,最終少魯王逃到臺灣,在康熙收復臺灣時自盡,明朝最後一個皇室也煙消雲散。

而張岱躲進山裡,回憶了自己的一生,痛罵了自己一生,寫下了《陶庵夢憶》,其中記錄了幾十年前,那時的天下還是大明崇禎皇帝的天下,那時的江南還是未遭清兵屠戮的江南,他那時也只是一個傻呆呆的紈絝子弟……那年杭州的冬天,天雲水俱白,純潔得無一絲纖塵,他在湖心亭擁爐把酒……可這一切都一去不復返,少年已去,故國已亡,唯有夢中的湖心亭看雪。



真紅公子


《湖心亭看雪》賞析

千山鳥飛絕,萬籟俱寂。天與地如瓢潑的水墨畫渲染鋪陳,濃重的白色大筆點染揮毫,將世間一切塗抹殆盡。唯有灰衣長袍,一人孑然獨立。

你聽。

仔細聽。

長亭灰痕,小舟漂泊。寂寥的筆觸漫不經心的勾勒出風的輪廓。你聽到了嗎?一下一下,那混合著孤寂和喜悅的心跳聲。

這就是作者意圖為我們展現的意境吧。一片蒼茫寂寥,神聖潔淨的白雪世界。一個孤寂淡薄的旅人。

《湖心亭看雪》得以流傳,原因其一在於,其中出色的景色描寫。明清小品如山中幽蘭,淡薄而輕巧,湖心亭看雪一文,便是如此“輕巧”的一幅畫景。很小,很輕,但具體而微,毫毛畢現。

文辭節律悠然,選詞輕巧唯美。尤其是其中量詞的使用。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幾個“一”的連用,堪稱神來之筆。

“一”即是小。小而美,是一種洛可可式的華麗精巧, 纖細柔弱。試想一下,天地如此遼闊,白茫茫,蒼籠寂寥。其中卻只有一痕,一點,一芥,陡然而生一種天地永恆,我身渺茫之感,猶如躺在大草原上,仰望澄澈湛藍的高高的天空。

此外,還有一個可能比較尷尬的原因。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再不濟的時代,也會有幾個代表的詩人和作家。

明清的小品文,不知道算不算是散文的衰弱之象。總之,與前輩們相比,無論是先秦諸子的智慧雄渾,唐宋八大家的豪邁凝重,明清小品文(散文)都遠遠不如。一如山中幽蘭,對比嶙峋高山和筆直堅韌的松樹。

因此,在不多的文學家中,張岱很幸運的“得天下才一斗”,於是作為代表作的《湖心亭看雪》就流傳了下來。

總而言之,

湖心亭看雪有很高的文學成就,但又不是什麼頂尖之作。小而美的風格決定了格局。主要是看自己喜歡就好,讀來美就好。

不喜歡就算了。反正背不到《湖心亭看雪》,也沒人笑。


丶LiuChy


那天,那地,那景,因那人,值得銘記!


張玄武的腦洞局


可以對照看蘇軾的那篇承天寺遊記,也是美景之下一時興起的感覺。說實話,我更喜歡蘇軾這篇。原文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因為結構近似,所以拷貝了一下。所以中國文人的意境和審美都是趨同的,張和蘇相隔千年,但在審美上一脈相承,互相應和。細細思來,不覺恨不能與之攜手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