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只描写了张岱与陌生人的一次偶遇,为什么却能成为经典名篇?它精妙在何处?

颚慕格尼讷


《湖心亭看雪》出自《陶庵梦忆》的第三卷,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张岱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这篇《湖心亭看雪》更是晚明散文山水小品中的极品,那么它精妙在何处?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名篇呢?


1、 从意境的角度分析——一幅万籁俱寂的自然水墨画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意境"。短短的一首古诗中也要创造出曲径通幽、言微旨远、语浅情深的境界,比如说李白的一首赠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湖心亭看雪》开篇对西湖雪景的描写是这样的:"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从表面上看是客观写景,写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实际上却不是。雾气弥漫,人鸟俱绝,天水一片,在视觉上显示出强烈的空间感,俨然苍茫宇宙豁然现于眼前。"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后文的描写更让这种空间广阔的感觉进一步增强。

更为难得的是,作者的妙处在于不以视觉来写大雪,只以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各种禽兽都瑟缩着不敢出来,连空气也仿佛凝固了。

这是一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冰天雪地、万籁俱寂之中,使我们联想起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还能使我们联想起《世说新语·任诞》里面的一篇夜雪访戴的故事,王徽之住山阴时,有一天夜里下雪。王徽之半夜醒来,一看野外白茫茫一片,雪光把夜景映照得壮观。王徽之心情很好,叫起家人,备酒来喝。乘着酒兴,他朗读起左思的诗《招隐》。他突然想起了名士戴逵。他立即招人划船,到剡县去找戴逵。天亮时,船到了戴逵家门口,他又叫船转头划回去。划船的人说:"你本来要找戴安道,现在已经到他家门口,怎么不进去了?"王徽之说:"我本来有兴致来,一路上兴致用完,已经达到目的了。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我们仿佛看到庄子《逍遥游》、苏子《赤壁赋》里的那种意境,是无法用语言所描绘的,风流而隽永。

2、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用简洁、隽妙的文字抒写怀抱

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 "写作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文说》在谈到他的散文写作时说:"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干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张岱这篇小品文一共158个字,只写了与陌生人的一次偶遇,但是仍然是绝妙无比的,西湖地处南方,很少能有如此大雪,更何况大雪连着下了整整三天。张岱认为此奇景只有他会独往,没想到竟然有两人铺毡对坐,在茫茫的大雪天里,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兴趣爱好相仿的知己,作者写到及下船之后,舟子喃喃自语了一句话以后就戛然而止,这种余韵是无穷的。张岱的这篇散文与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有着非常相似的简洁,《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有85字,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赏景的情景。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境。

而在《湖心亭看雪》一个段落中写道"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里景象的描写,运用了缩小夸张的手法,壮阔的画面全出。正如学者吴战垒所说的那样,"一痕" "一点""一芥的"一" 字,是形容视像的依稀可辨, 使人感到景物之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总体而言,张岱与苏轼的两篇小品文都主旨高雅,脉络清晰,表达角度新颖,用语讲究,是小品中的极品,值得文学爱好者字斟句酌进行品赏。

《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往文学


这篇古文,名字很有意境,“湖心,小亭,赏雪,”光这三个词,就给人唯美浪漫。但是这篇古文,很多人没听过,尤其作者张岱,更不为人知。

1 先看原文写什么?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拏:na二声,牵引。

毳:cui四声,兽毛。

雾凇song一声沆hang四声砀dang四声:水气凝结,冰花弥漫。

毡zhan一声:毛垫子。

简单来说,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连下三天,湖中寂静无声。晚上初更后,我带着船,穿着毛衣,带着火炉,独去湖心亭看雪。

天、云、山、水,湖光山色一片白茫茫。湖上,只有长堤一道雪中残影,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小船一只,船上两三人而已。到亭上,有两个人铺着垫子对坐着,有个小孩正炉上温酒。他们看到我,非常高兴,“湖中怎么还有你这样的人?”拉着我喝酒,我喝了三大杯,告别,问他们姓名,是金陵人,客居在这里。等到下船,船夫喃喃细语:“不要说您痴了,还有和您一样痴的!”

2 经典在哪儿?

兴起而往,兴尽而返,唯有幽人自来去。

是不是有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的影子,二者异曲同工。

大雪下三天,天、地、湖一片白茫茫,夜暮初更,谁还有如此雅兴,冰天雪地走上一回?张岱却雅兴勃发,趁夜色,趁雪景,趁万籁俱寂,趁水光一色,乘舟携炉,夜游西湖。“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无世俗纷扰的幽僻处,这是遗世独立,宁静自处的绝佳时光,“时见幽人独往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洲冷”,这份隐逸,洒脱,怡然自乐,宁静致远,高洁脱俗的情怀不是寻常人能体会?

柳宗元是隐逸的渔翁,而张岱则是遗世独立,不流随俗的孤独。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寥寥数语,写尽西湖雪景。

湖心亭在是西湖水面中央的小亭子,在亭中极目四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称为“湖心平眺”。

雪中西湖,多么让人神往,充满遐想!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湖心亭,漫天雪飞,月辉,雾凇,沆砀,天云相映,山水相连,“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雪中长堤若隐若现,水上孤舟来回摇曳!白描手法,将西湖雪景描绘得令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直到现在,西湖下雪的胜景引得无数游客冒雪观赏,或许就是这篇古文的原因!

酒逢知己,天涯倦客,相逢何必曾相识,

夜游西湖,赏雪景,已是乐事,却不想,遇到相同雅兴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意外收获,又一乐事。

“见余,大喜”,何尝不是张岱见到他们也大喜,冰天雪地,酒逢知己,强饮三大杯,何需在意是不是认识?沦落天涯,知交零落,他乡遇故知,饮酒作乐,何尝又不是人生快意之事!船夫哪懂酒逢知己的痴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何人不起故国情,

张岱生活在明未清初,早年家境优越,生活富足,游山玩水,不务正业,富家纨袴弟子。明亡,家道中落,生活困窘,落魄公子却不仕清朝,隐居民间,著述立说,此气节可赞。虽一生碌碌无为,仅留著作几篇,但这份气骨与节操,也让人赞许几分。

写这篇古文时,明已亡,清已立,但张岱仍以崇祯记年,是对故国的愐怀,是一种深沉的故国之思,这或许也是张岱雪夜独往湖心亭的原因。


一绿浮芳


先来重温一遍这篇散文极品巜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己。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真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的巜湖心亭看雪》是百读不厌的散文名篇,历代名人名篇众多,为何这篇独让人念念不忘呢?要想读出这篇文章的与众不同,那么得先了解一下张岱。

一,张岱其人

张岱是明未清初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晚明遗老,是个具有魏晋名士风度的人,在他写给自己的墓志铭里对自己的一生有所交待。

幼时家族显贵,家学渊源。前半生鲜衣怒马,过着最豪华的纨绔子弟的生活,爱繁华,热闹。好游山玩水,玩音乐,戏曲。无所不精通。

后半生明朝灭亡后,穷困潦倒,隐居起来专心写书。最擅长写散文,这篇巜湖心亭看雪》就收录在他的散文集巜陶庵梦忆》里。

二:张岱其文

张岱的散文大都记录自己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篇幅短小精练,行文走笔尽显文字的锋芒。

大概知道了张岱的身世和文笔,再读巜湖心亭看雪》便不难看出此文的精妙之处了。

本文一开头便用了明朝的纪年表“崇祯五年十二月”,而此时明朝早灭亡了。

张岱怀着对故国故土的深深眷恋。使得本文起始就埋下了淡淡的愁绪,张岱起笔就埋下了时时刻刻的故国之思。这是作者不着痕迹地表达了自己的家国情怀。

“余住西湖。大雪三日”八个字就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

我住西湖边,雪下了三天,正是冬天最寒冷的时候。

接下来张岱用写意的笔触一个“绝”字勾勒出天寒地冻大雪三日的肃杀,清寒。感受到一种寂寂然的人生寂寞。

“湖中人鸟声俱绝”却不是从惯用的视觉走笔,而是通过听觉来写。

万籁俱寂,天寒地冻的晚上,张岱笔锋一转夜间趁兴去湖心亭赏雪,真乃性情中人。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明明有个摇船的船夫,张岱此处却用了一个“独”字,他是有多寂寞,精神世界里没有一个可以同路的人。

此处一个“独”字也为下文偶遇陌生人引为知己作了一个铺垫。

张岱空灵的笔调从远景开始,白描出一幅水墨画般的湖山夜景图。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的笔就是一个相机,用一个长焦镜头从远处看雪景,念天地之悠悠,怅然独行。

其实张岱此处以自己雪夜独去湖心亭是借笔抒发避世之情怀,暗喻自己宁愿孤独终老,也不愿苟且为生的操守。

论措词造句谁能比得过张岱呢,文笔既简约又传神会意。

镜头拉回来,“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着墨不多,却境界全出。

后人对他运用于此处白描手法赞不绝口,以文作画如此造诣也只有张岱了。从空阔的背景到长堤,亭子,小舟,到舟上的人栩栩如生。

如此唯美的画面张岱仅用了几个数量词就勾勒出来了,生动得就如自己身临其境一般。

张岱行文着墨虽不多,却跌宕流转,山水不过是他所写人事的背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上段一片茫茫冰雪世界的湖景图里,作者置身其中,对自己并无过多着墨,却有意无意一直在衬托自己的心境。

当然看文并不是单一看景,也看出了张岱沧海一粒粟,天地一微尘的画外音,寄情于景正也是张岱一惯的精妙笔法。

张岱写自己独去湖心亭看雪,却紧接着夜深人静,大雪封湖的亭中遇陌生人,是个出其不意的转折点。

有酒有景有知音,真是人生一大快意之事。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本是存避世之心,于夜间来湖心亭孤芳自赏,却不期而遇异外的惊喜。

如张岱自己所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他惊喜之余放下矜持,痛饮三杯。悲喜交加。

酒阑人即散,刚识知己便是离别,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张岱和亭中陌生人交集没有提及自己的只言片语,只是临走前问了姓名,只是来自金陵客居此地的异乡人。

酒后话别便无话,仅此而己。其实不然,张岱以一场开怀畅饮反衬了自己的人生寂寞,以及酒阑人散后的怅然若失。

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人生己没有归属感。在哪里都是漂泊和流浪。

往后余生,生命里偶尔会有不期而遇的惊喜与快乐,但都是不确定的,稍纵即逝抓不住的。

妙就妙在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我不讲,但你分明已读出来了。

张岱不愧是文学大家,最后借舟子之口点染出本文的高潮,深夜湖心赏雪景除了张岱,原来还有跟张岱一样的痴人。舟子一句喃喃自语,令人回味无穷。

张岱行文的精妙在此文中一览无余,全文对自己仅寥寥数语,却无处不是在点染衬托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

用一个“痴”字将行文推至高潮,升华了作者自己的品行操守,令读文之人有“纵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怅惘。

读完巜湖心亭看雪》,除了西湖夜的雪景,张岱的名士风度,心中当然还留下了淡淡的愁绪,这也是张岱难解的心曲。

正是张岱用笔的空灵与善变,写景而不是景,行文不尽是文。他的遗世独立,卓尔不群一直在文字和景色中时隐时现,交相辉映着。

我们因此也看见了一位避世而居,独抱冰雪之操守的张岱。

而张岱,借着手中的生花妙笔写下巜湖心亭看雪》想要表达的感情后世皆有所悟。

赤子之心 ,名士风流皆深藏在淡淡文字淡淡笔里,任谁读来都意犹未尽。


有书博物馆


张岱是明代遗老。

他的前半辈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是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这样的人在明朝灭亡之后,几乎找不到正当的营生,只能靠着祖宗的家业生活。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亡国之痛还不是很明显,不管谁来了都要收税,只是多少的问题,只要能够生存下来就可以。但是对于上流社会来说,亡国却是惨痛的记忆,那意味着富贵生活的终止,同时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悲凉。

人需要别人了解自己,当遇到里了解自己的人的时候就会格外的欣慰。

张岱的内心是孤独的,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晚年,他是在追忆往事。

南方下雪的机会很少,而且能够雪中出访雪景的人更少。张岱有这样的雅兴,自然与他前半辈子的生活有关。遇到志同道合的人,自然也是高兴不得了。

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清朝取代明朝成为正统,就算是回忆也要用清的年号。而张岱用明朝的年号,对于故国的一种哀思可想而知。

一篇好的文章不是刻意的去煽情,而是将情感都藏在文章里面,让读者反复的去体会。

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忘记。

所以李煜才会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陆游才会写“铁马冰河入梦来”;

而张岱才会写“崇祯五年”。


诗书君


《湖心亭看雪》是我中学时代尤为喜爱的古范人名篇。该文短小精悍,深境深远,用词精准独到,读来韵味悠长。确为古短文中的传世精品。我们先睹为快: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全文不足二百字,都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语言精准洗练,用“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两人”“一童子”等词,廖廖数笔,勾画出了湖上静寂箫瑟的孤寒景象,用白描手法,绘就了一片空旷,孤远,幽寒,超然的意境,给人一种若有若无,依稀愰忽之感,读来令人神往。

在抒情方面,似无着墨,读者却能在幽静深远,寒意箫杀的氛围中,体察出作者隐逸之思。一句“独往湖心亭看雪”,流露出作者孤高自赏,不入浊流的心态。又从孤境遇知音,惊喜偏惜别的场景中,反衬出作者往日眷恋和感伤的情怀,忧伤悲凉的境遇。

该文虽是借景抒情,却又“欲说偏不说”。通过描写作者与陌生人的一次偶遇,借舟子之口,说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暗示出还有更多与作者相同际遇的人。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良多,正是本文的精妙之处。


飞火流云84853236


要谈此文的精妙之处,先约略梳理下中国古典文学大致的文体代表和演变流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文体都是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其实再深入一下,唐宋的文章、宋诗、明清小品虽然与同期的代表体裁相比名气没那么响亮,但也是一座让后人景仰的难以逾越的高峰。按人们约定俗成的排序,其隐含的脉络就是文学的通俗化,但与之对应的文学的精英化从来就不曾偃旗息鼓,只不过在人们的认知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而已。

明清小品与明清小说可谓是明清两代文学精英化和通俗化两种走向的巅峰代表。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明清小品的代表之作,选自其所著的《陶庵梦忆》,也是其中的绝佳的经典名篇。

张岱才高命蹇,遗老身份与才子性情合二为一,使他在明清时期精英文学殿堂中牢牢地占据一席之地,有着“小品圣手”的美誉。这个人,前半身是一个典型的才华横溢的公子哥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朝代更迭,物是人非,“国破山河在”的境况,使得“躲进小楼成一统”成了他自然而然的选择。这种被动的选择的悲凉之情又不足向外人道也,于是在这篇追忆往事之作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之间的悖论看似行文疏漏,但洞幽烛微,却是抒发自己内心苦闷无人话凄凉的“神来之笔”,一如书法史上最为人称道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那样,漫不经心的凌乱成了表达书者当时心情的最佳写照。

删繁就简,简约而不简单,内敛而不张扬,形散而神不散,是小品文最为推崇的美学价值追求。看他写景,就是用“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样白描手法,却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写出了大雪的萧索感和层次感。看他记事,也就是冬天去湖心亭赏雪这样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这对文人墨客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大书特书。最重要的,写景记事不是目的,抒发情感才是要表达的关键,而他在情感表达上就像中国书法中的留白一样,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不仅没有“呜呼”、“噫”这样的叹词,甚至没有直接表明情感的一字一词。而读罢此篇,其中蕴含的深沉悲情呼之欲出,让人恍然大悟并拍案叫绝。文中最后的借舟子之口喃喃道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一句看似戏剧中的旁白一样旁逸斜出,但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整个文章的文气贯通起来,更是画龙点睛的妙笔,一下子就升华了整个文章的格调。而且正和文中第一句提到的“崇祯五年”首尾呼应,仔细推敲,妙不可言。

“从来也不曾提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最痛彻心扉的情感表达对张岱这样的风流名士来说,是不屑于鲁迅笔下祥林嫂那样逢人就唠唠叨叨一大通的,不是掰开来让人看,而是向内向内再向内,顾左右而言他,把痛苦凝练成一个坚不可摧的硬核埋在心里最深处。正是如此匠心独具的精妙布局、言简意赅的千秋笔法,才成就了这篇世所称道的小品文经典篇章。


吃素的穿山甲


我不懂文学,不知道什么文法、意境?可我去年第一次读到《湖心亭看雪》时我就十分感伤,难以释怀。

我那时候知道张岱这个人,不是因为他是文学家,而读南明史时,读到张岱辅佐南明鲁王朱以海在舟山一带抵抗北方清军,可朱以海实在挑不起大梁,最终少鲁王逃到台湾,在康熙收复台湾时自尽,明朝最后一个皇室也烟消云散。

而张岱躲进山里,回忆了自己的一生,痛骂了自己一生,写下了《陶庵梦忆》,其中记录了几十年前,那时的天下还是大明崇祯皇帝的天下,那时的江南还是未遭清兵屠戮的江南,他那时也只是一个傻呆呆的纨绔子弟……那年杭州的冬天,天云水俱白,纯洁得无一丝纤尘,他在湖心亭拥炉把酒……可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少年已去,故国已亡,唯有梦中的湖心亭看雪。



真红公子


《湖心亭看雪》赏析

千山鸟飞绝,万籁俱寂。天与地如瓢泼的水墨画渲染铺陈,浓重的白色大笔点染挥毫,将世间一切涂抹殆尽。唯有灰衣长袍,一人孑然独立。

你听。

仔细听。

长亭灰痕,小舟漂泊。寂寥的笔触漫不经心的勾勒出风的轮廓。你听到了吗?一下一下,那混合着孤寂和喜悦的心跳声。

这就是作者意图为我们展现的意境吧。一片苍茫寂寥,神圣洁净的白雪世界。一个孤寂淡薄的旅人。

《湖心亭看雪》得以流传,原因其一在于,其中出色的景色描写。明清小品如山中幽兰,淡薄而轻巧,湖心亭看雪一文,便是如此“轻巧”的一幅画景。很小,很轻,但具体而微,毫毛毕现。

文辞节律悠然,选词轻巧唯美。尤其是其中量词的使用。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几个“一”的连用,堪称神来之笔。

“一”即是小。小而美,是一种洛可可式的华丽精巧, 纤细柔弱。试想一下,天地如此辽阔,白茫茫,苍笼寂寥。其中却只有一痕,一点,一芥,陡然而生一种天地永恒,我身渺茫之感,犹如躺在大草原上,仰望澄澈湛蓝的高高的天空。

此外,还有一个可能比较尴尬的原因。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再不济的时代,也会有几个代表的诗人和作家。

明清的小品文,不知道算不算是散文的衰弱之象。总之,与前辈们相比,无论是先秦诸子的智慧雄浑,唐宋八大家的豪迈凝重,明清小品文(散文)都远远不如。一如山中幽兰,对比嶙峋高山和笔直坚韧的松树。

因此,在不多的文学家中,张岱很幸运的“得天下才一斗”,于是作为代表作的《湖心亭看雪》就流传了下来。

总而言之,

湖心亭看雪有很高的文学成就,但又不是什么顶尖之作。小而美的风格决定了格局。主要是看自己喜欢就好,读来美就好。

不喜欢就算了。反正背不到《湖心亭看雪》,也没人笑。


丶LiuChy


那天,那地,那景,因那人,值得铭记!


张玄武的脑洞局


可以对照看苏轼的那篇承天寺游记,也是美景之下一时兴起的感觉。说实话,我更喜欢苏轼这篇。原文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因为结构近似,所以拷贝了一下。所以中国文人的意境和审美都是趋同的,张和苏相隔千年,但在审美上一脉相承,互相应和。细细思来,不觉恨不能与之携手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