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菱、川崎、富士、東麗、全日空,是如何“瓜分”波音787客機的?


最近隨著波音737M客機在全球市場上滑鐵盧般的形象轉變,這一曾經最受歡迎的客機一夜間變得驚聞駭變。作為波音客機部門最先進的客機——波音787客機在交付之初也遇到過安全問題而導致大面積停飛。特別是日本多次卻表明波音787客機時日本研發製造的,這又是為何呢?




波音787客機是美國在新世紀以來全球化合作的產物,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大量採用複合材料來製造飛機關鍵零部件,而且整機的複合材料佔比超過50%。不光在機體材料上特立獨行在研發上也是標新立異的,整機其不同於波音此前研發客機的合作模式,整機統一由波音設計,最後將整個設計分不同區域分包給不同代工廠商,然後這些代工廠再根據波音設計的圖紙方案批量生產波音787客機所需要的零部件。波音在78客機項目之初就將客機全部的研發和製造全部分包出去,也就是負責代工生產波音787客機零部件的代工廠不光要負責所分到的零部件的批量生產工作,還要根據波音對該機的需求,自行研發零部件的性能、尺寸設計等,也包括該零部件所有的試驗工作,所以對於拿到零部件供應合同的代工廠來說,不光是淘汰了此前一大批技術等級不高的供應商,同時也是對拿到供應訂單的供應商的一次升級和挑戰。


但是介於飛機研發和製造屬於系統性的大工程,所以該機的供應商數量還是有超過50個,雖然相比過去幾百個、上千個供應商而言,供應商的數量更少了,等於是在零部件供應和後勤管理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對於供應商來說,由於供應商數量的急劇減少,所以單個供應商得到的整機份額更多,雖然這是好事,但是在研發成本支出和後期的批量交付,自己分段以後的零部件的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日本此前一直作為波音客機重要的零部件供應商,從上世紀70年代初三菱重工就開始為波音747客機提供零部件,以後包括為波音767/777等客機提供零部件,並且隨著參與這種轉包和國際合作開發生產客機零部件的過程中,日本各大企業也通過不斷學習和吸收改進,逐漸具備了世界水平的客機零部件研發生產經驗和技術。而且參與的份額也在不斷提高。從波音747客機的15%零部件供應到767客機的21%再到波音787的35%研發和製造份額。日本在波音787客機整個項目中的份額佔比已經和波音是一樣的。



特別是該機主要的機身、機翼等核心零部件都是由日本研發並製造的,比如該機的碳纖維機翼由日本三菱重工研發製造的,而整機的碳纖維材料全部來自日本東麗這一全球最大、最先進的碳纖維供應商。其次該機的電傳飛控系統零部件由日本村田、索尼、夏普等企業提供、洗手間是日本東陶提供的、影音系統由松下和索尼提供、輪胎是日本普利司通的、化妝室、駕駛室、艙門都是由日本JAMCO提供、負責機翼和機身合併的中央翼盒是由富士重工提供、前機身和襟翼由川崎重工提供、而這些日本供應商在整個波音787客機的項目合作中,不光要負責各自的生產工作,也要負責零部件的研發、試驗等工作,而這些工作對於日本自家研發客機都是有很大幫助的。就連該機使用的GE發動機裡面的渦輪葉片也有日本IHI重工的身影,而全日空航空公司則是該機的啟動用戶和支持者。


所以說波音787客機是日本產也不為過,畢竟該機主要零部件都是日本企業研發生產的。但是這種直接將研發和生產全部分包出去的合作模式,雖然減輕了波音在該機研發上的經費成本和研發時間,但是從該機一再推遲首飛到交付之初就因為電池起火而全球停飛來看,這種純包的研發模式在客機這種系統性工程上表現還不是很好。


魑魅涅槃


波音空難太令人擔憂了!

換個方式想

假如這個品牌就是地上跑的

估計也不會讓人原諒

遇難100幾十人

按每車倆人計算

也得百餘輛車報廢人員喪生吧?

所有在生產企業幹過的

都看到過企業打出的橫幅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

血淋淋的生命啊!

都說做企業難

難的不在產品上天入地

而是飛起來的要平穩著地!

這些保障首先是技術人員的科學態度

再有就是軟硬件的保證

不能軟的太軟硬的不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