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廣播政論片《奇蹟》」對外開放篇:擁抱世界

編者按: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這場偉大的歷史變革改變了中國,也影響著世界。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改革到政治、社會、文化等多領域的突破,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從國門徐徐打開到建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從融入世界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波瀾壯闊。

改革開放是一次永不停歇的遠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的改革定力、理論創新、制度建設、實踐方略都進入了新境界。從更高起點系統性謀劃改革開放,世界必將迎來一個讓人刮目相看的中國。

為了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之聲推出廣播政論片《奇蹟》,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發展的重要節點,總結改革開放偉大曆程中的理論探索、實踐經驗,求解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方法路徑。今天推出對外開放篇:《擁抱世界》。

央廣網北京11月15日消息(記者季蘇平)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首都機場,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正在晨曦中開始了新的一天。

每天,這裡有94家航空公司,近1700個航班將北京與世界上54個國家的244個城市緊密連接,出國看世界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早已經是平常事。

然而四十年前的1978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要出國訪問,中央竟然拿不出外匯,最後幾經輾轉才從外貿公司運作了一筆外匯供小平同志出訪日本。

坐在從東京到京都的新幹線上,鄧小平感慨萬千:“就感覺快,催著我們跑一樣,我們現在正合適!”

兩個月後的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同志發表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他說:“我們要學會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學習,向外國的先進管理方法學習。不僅新引進的企業要按人家的先進方法去辦,原有企業的改造也要採用先進的方法。在全國的統一方案拿出來以前,可以先從局部做起,從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做起,逐步推開。”

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徐徐打開。

從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做起,逐步推開,這一充滿了中國智慧的“試驗區”式思維深深根植中國現實,貫穿了此後40的改革開放。第一個打開開放大門的排頭兵是廣東。

時任廣東省委副書記王全國曾說:“廣東提出了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我們也提出要辦特區。那個時候叫出口加工特區,這時小平同志的原話是,‘對,辦一個特區,過去陝甘寧邊區就是特區,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1979年7月2日,深圳蛇口,震天響的“開山炮”不僅撼動了土地,撼動了全國,更撼動了僵化的制度、保守的思想。

1981年,印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兩句話的巨型廣告牌,被豎在了蛇口最醒目的地方,口號的提出者正是蛇口工業區的開創者——袁庚,他說:“‘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要錢又要命,引起很大的爭論。後來鄧小平來了之後就講這個很對!講了之後,這個口號就肯定下來了。”

這句在今天看來“只道是尋常”的口號,在誕生之初卻如“衝破舊觀念的一聲春雷”。思想的解放帶來的是實踐中的披荊斬棘。

從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再到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短短數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座經濟特區取得巨大成績,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光鮮亮麗的城市景觀,生機勃勃的生產生活……經濟特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真的從計劃經濟的束縛中殺出了一條血路,也堅定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經濟特區的基礎上,“沿海經濟開放區”開始出現;隨後,各地陸續成立“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90年代初期,“國家級新區”成立;2013年,隨著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成立,各地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紛紛落地。

從沿海到內地,從一個點到一條線,從經濟改革到體制改革,中國的對外開放不斷邁上新臺階。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分析:“第一階段是開放激勵了改革,其實對外開放是一開始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到了和世界的差距,這個差距又激勵我們去改革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對外開放和改革是相輔相成的。第二階段是開放幫助了改革,加入WTO是一種對外開放,但其實也是一個把國際規則引入到我們制度建設當中非常重要的階段,這個國際接軌階段其實也是改革開放相融合的一個階段。第三階段就是現在這個階段——開放需要改革,因為現在的對外開放更多的是國內營商環境、國內體制環境的變化,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是融為一體的,沒有對內改革其實也就談不上對外開放。”

特區成為中國經濟耀眼的明星,但中國對外開放不能僅限於試驗,步伐顯然還需要邁得更大。尤其當進出口成為中國經濟最強勁的推動力、吸引外資規模呈現幾何級增長時,無論客觀上還是主觀上,中國都需要更好地瞭解世界貿易規則,並與之對接。

1986年7月,中國政府正式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前身關貿總協定(GATT)提出恢復締約國地位的申請,試圖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中國通向“復關”和“入世”的征程如此崎嶇坎坷,前後15個春秋,數度起落,幾經波折。

時任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首席談判代表的龍永圖說,“15年的談判,也是中國宣傳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15年”。這種“宣傳”,既是對外,也是對內。

時任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首席談判代表的龍永圖說:“外貿經營權的問題拖了好多年。中國那麼大的國家,就一二百個外貿公司壟斷,很多人很享受這個權力,用各種藉口拒絕放棄外貿經營權的審批。他們認為一審批就亂了,阿狗阿貓都可以搞外貿了,中國的形象不是就完了嗎?”

阻力更來自於國際。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並在一年的過渡期後完全取代關貿總協定。世貿組織共有135個成員,要求與中國進行雙邊市場準入談判的成員有36個,談判難度極大。截至1999年10月底,中國用四年的時間只同12個成員結束了雙邊談判,另有24個尚未結束,其中包括美國和歐盟。1999年4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決定親赴美國。朱鎔基表示:“中國進行恢復GATT的地位和進入WTO的談判已經進行了13年了,黑頭髮都談成了白頭髮了,現在該結束這個談判了。”

2001年11月10日下午,世界貿易組織第4屆部長級會議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以全體協商一致的方式,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也宣告了中國一個嶄新的對外開放時代的到來。

17年後的今天,中國已經躍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資國,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30%。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鋼說,為了充分融入世界經濟,中國一直在不懈努力。李鋼表示:“為了履行中國加入WTO議定書所規定的義務,我們首先是對中央到部門這一級的2400多部法律法規進行了廢改立,逐漸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體系。加入之後,我們通過渡期成為了多邊貿易體系的一個完全擁有全部權利的重要成員。通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們)逐漸成為貨物貿易領域世界第一大國,服務貿易領域的世界第二位的大國。同時我們也在知識產權領域慢慢會成為一個大國。在WTO的一些規則修改的談判過程當中,中國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標國際貿易規則,不斷改善營商環境,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話語權不斷提升,並堅決維護世界多邊貿易體系、高舉貿易投資自由化旗幟。

中國義烏,2017年的第1000列中歐班列從義烏西站緩緩開行。出阿拉山口,越俄羅斯、波蘭等八國,經一萬三千公里的行程,18天后,滿載小商品、服裝等貨物最終抵達馬德里。

義烏天盟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旭斌介紹:“以前所有的班列都靠歐洲西部為主,這趟班列也是第一次在中東歐地區覆蓋,對未來中東歐十六個國家的貿易輻射,也為義烏未來出口中東歐國家提供一些貿易物流的便利。”馮旭斌看到的是貿易機會,而在波蘭羅茲,對於很多波蘭老百姓來說,中歐班列的高速運轉,不僅帶來了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機會。

吊車司機大衛說:“放眼望去,這些集裝箱都是中歐班列的,從我右手邊,到整個的這塊區域。工作量挺大,現在這個地方到處都是火車和卡車。”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五年間,“一帶一路”倡議在世界各地生根開花。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總額達到14403.2億美元,同比增長13.4%,佔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36.2%。

“一帶一路”倡議只是中國新一輪面向全世界、自主對外開放中的一個側面,G20、金磚國家峰會、上合峰會、中非論壇……越來越多的朋友圈共同構建起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2018年4月10日,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國家主席習近平再一次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

習近平: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我要明確告訴大家,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實踐證明,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這是中國基於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抉擇,同時也是在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2018年11月5日,由習近平主席親自提出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拉開帷幕,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3600多家企業雲集黃浦江畔。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更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一大創舉。首屆進博會上超過40萬名境內外採購商到會洽談採購,按一年計,累計意向成交578.3億美元。

阿富汗商人阿茲茲說:“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擴大進口的一個信號。”

安永大中國區主管合夥人唐榮基說:“今年第一次、也是全球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非常成功。”

強生旗下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總裁安思嘉說:“我之前沒有預料到有這麼大的規模,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面對前所未有的大變局,站在40年曆史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從未動搖。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中國正堅定地舉起經濟全球化的大旗,構建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