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v.qq.com/x/page/w0719bp1eny.html
第109期
“重逢島”為Lens於2016年創辦的原創視頻品牌
雷姆·庫哈斯的央視大樓,馬克·海默爾的廣東“小蠻腰”,MVRDV的天津濱海圖書館,UNStudio的杭州來福士廣場……頻頻映入我們眼簾的網紅建築,許多都來自荷蘭設計師及事務所。
但在荷蘭本土,卻有個專門收集“失敗”建築的博物館——鹿特丹建築博物館。

建築博物館外觀。這棟建築背後還有個八卦:當年庫哈斯也是建築競標者之一,但由於他的設計方案“安全隱患
阿爾弗雷德·馬克斯在這裡工作了27年,他有個挺酷的頭銜——博物館歸檔員。
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在長達1.6萬米的展架中穿梭,對藏品進行分類收藏,保管記錄。
因為對博物館裡約200萬件藏品太過熟悉,阿爾弗雷德從建築圖紙和模型中發現了不少有趣細節,還策過幾場展:
“我發現圖紙中總是天氣晴朗,人們精神振奮地走在街上;建築師們很懂時尚,圖紙裡的女士總穿著當時最時髦的裙子。”
建築圖紙中描繪了“永遠沒有煩惱”的生活
建築圖紙中令人意外的時尚元素
有人說建築是“最落後的藝術門類”,因為其體量龐大,只能跟在繪畫、雕塑之後對社會風貌進行反映。
但在建築博物館卻不盡然——“我們一半的藏品,都關於從未被建造過的建築,這裡收藏的是想法,而非實體建築”。
J. van Stigt. Competion design (Prix de Rome) for
Willem Wissing. Development plan Oostermeent, 19
建築師Burg的荷蘭式猴山
於是在這些“失敗”的建築中,能一窺荷蘭建築師最為瘋狂的超前建築設想,也能理解荷蘭如今何以成為一個建築強國。
有意思的是,博物館還收藏了大約30萬照片,大部分都是早期手工沖洗的銀鹽照片。很多是建築師遺屬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於是交由博物館收藏的。
“家庭照片、旅行照片、孩子的照片……我們想展示出職業背後那個真正的男人/女人,以及建築背後的個人生活。”
建築師的工作、生活、家庭……
作為一個國土面積小、常年受水患威脅的國家,建築也成為了理解荷蘭設計和荷蘭性格的關鍵。
阿爾弗雷德講了個故事:曾經有人想拍一部19世紀的電影,但在荷蘭卻找不到取景處,“因為所有老建築都被加上了新的鋼筋、玻璃結構……荷蘭人從不懼於更新自己。”
“我們40-50%的土地曾經被海水覆蓋,所以荷蘭人很早就學會了組織土地。荷蘭是個用雙手建造的國家,我們必須不斷工作,才能生存下去。荷蘭人也從不甘於現狀。”阿爾弗雷德說。
“這樣的精神,同樣也反映在建築之上。”
“Lens x 荷蘭博物館之旅”項目
由Lens及荷蘭駐華大使館共同發起
2018年夏秋連續播出,講述“人和博物館”相互塑造的故事
閱讀更多 Lens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