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動咪咕首秀世界盃,表現「瞎眼」仍難當大任

世界盃期間,此前一直默默無聞的咪咕火了一把。

世界盃開幕式當天,也就是6月14日,咪咕視頻在APP視頻下載量排行榜中排名迅速攀升至前三名。不過“好景不長”。直播當晚,咪咕視頻就“掛了”,有網友吐槽看了一晚上馬賽克,還有網友因為交了好幾次會員費就是看不了而憤怒。

直播第二天,咪咕採取緊急補救措施,情況有所好轉。正當咪咕準備慶賀次日APP存留量保持了穩定的基數時,下午咪咕又一次六個頻道全部斷線,並且根本聽不清楚解說詞。同時,咪咕宣傳的所謂1080P畫質的,也遭到一大批網友質疑,因為和優酷高清的畫面比起來,咪咕的根本看不清楚人和球,連球員數字號碼都傻傻分不清楚。

此外,延時、卡頓等糟糕的用戶體驗連帶著華為雲和阿里雲也跟著蹭了一把熱度。華為雲、阿里雲紛紛闢謠不是自己不行。

扎眼背後,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

中移動咪咕首秀世界盃,表現“瞎眼”仍難當大任

可以說,咪咕是中移動向互聯網以及數字化轉型一枚重要的棋子,2015年1月,咪咕科技文化公司在京正式掛牌成立。咪咕整合了原來中移動下屬的五大內容基地,即音樂、閱讀、遊戲、動漫、視頻。通過改造市場化結算機制運作內容和應用,向公司化方向轉型。

按照當時的計劃,新媒體公司注資資金為104億元,分三年撥付,2015年注資資金71億元。一位行業人士曾說,咪咕公司從誕生的那一刻就佔盡了各類優勢資源,是含著金湯勺出生的“新星”。

如今三年已經過去,當時鉅額的投入效果怎樣呢?根據2017年《互聯網週刊》&eNet研究院的APP排行榜顯示,在線視頻中,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分列前三名,咪咕視頻排名不在前十名以內;在在線音樂中,酷狗音樂、QQ音樂、酷我音樂、網易雲音樂分列前四位,咪咕音樂排名第九;閱讀類APP中,掌閱、QQ閱讀、書旗小說分列前三名,咪咕閱讀排名第四。

來自極光大數據2018 Q1的數據顯示,在線視頻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騰訊視頻,佔45.9%,3月滲透率達45.9%,DUA均值達1.14億;愛奇藝,佔43.6%,滲透率43.6%,DUA均值達8760萬;優酷,28.8%。而咪咕視頻排名第九,佔有率1.8%。在音樂APP中,酷狗、QQ音樂排名前兩位,佔有率分別為32.8%、25.9%,前十名未見咪咕音樂身影。

其中,從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和騰訊視頻(滲透率46.0%)、愛奇藝(43.6%)、優酷(29.3%)不斷攀升的滲透率相比,咪咕視頻的滲透率恆定維持在2.3%上下。在用戶性別分佈方面,騰訊(男50.2%,女49.8%)、愛奇藝(男49.0%,女51.0%)、優酷(男48.2%,女51.8%)男女比例相近,幾乎接近1:1,而咪咕視頻男性用戶明顯高於女性用戶,男性用戶佔比60.6%。女性用戶39.4%。在年齡層分佈上,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差距不大,而咪咕視頻在各個年齡段用戶均不高,而大於等於46歲的用戶是其他視頻的十倍以上,36-45歲用戶佔比是其他在線視頻的兩倍。同樣,和掌閱、QQ閱讀等APP相比,咪咕閱讀滲透率大幅度下滑,僅僅為2.2%上下。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沒有存在感是咪咕系在市場上最大的特點。互聯網領域有一個著名的第一第二法則,也就是說排名第一、第二位的企業佔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而第三名份額往往不到10%。所以說,對於連前十名都沒有進去的企業來說,無論是市場佔有率還是未來的發展空間都意味著相當有限。

不過,現實可能更加骨感。

競品圍攻,差異化之路難覓

單就在線視頻而言,市場上的產品商業模式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像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這樣的,依靠廣告、會員實現盈利的互聯網企業,另一種就是運營商旗下的視頻業務,依靠流量轉化。

而運營商的視頻模式和互聯網公司有著本質區別,兩者的“流量經營”屬於兩種不同的概念。比如,愛奇藝、優酷需要直接在產品上實現盈利,具體從用戶數據、會員、廣告三個方面。中移動的咪咕核心目標在於從通信用戶數量以及流量方面,附加點更多,更關注於中移動自身的用戶對咪咕的使用率是多少,使用咪咕的用戶以及保有用戶對於移動流量業務的拉昇有多少。與互聯網公司純粹關注APP下載用戶進而經營用戶流量,精細化用戶數據是兩種不同的方向和路徑。

由於運營商自身話費套餐設計的極度複雜性,計算標準不透明、不清晰,用戶在使用運營商旗下的APP時難免先入為主。咪咕之前用戶數量較小,問題並不凸顯。世界盃期間用戶幾何式增長,原來不顯著的問題,會成倍放大。

面對市場上眾多的在線視頻APP,視頻網站的差異化競爭主要集中在兩個重要方面,一是需要依靠良好的用戶體驗度,二是需要強大的內容運營能力。

與競品內容結構上的差異,以及“優選內容+訂閱收入”精細化無廣告的商業模式,讓Netflix完成了從電影DVD租賃服務商到流媒體商的蛻變。而國內在線視頻市場受限於用戶使用習慣、商業模式以及內容創作的瓶頸,咪咕從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並不容易。

持續熱度待考,運營商需要“破壞性創新”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新三部曲”中曾提出,企業不止需要維持性創新更需要破壞性創新,破壞性創新是利用相對簡單、便宜的方式創造出新的產品滿足未來市場,替代現有市場已建立起來的增長路徑。同時,對於企業來說業務持續的增長至關重要。

受助於世界盃頂級IP的影響力,咪咕用戶量在短期內得到大幅度增長,不過世界盃過後這種熱度能持續多久恐怕不能過於樂觀。

近幾年,互聯網等OTT企業的分流讓運營商淪為“管道”,隨著5G的到來,“管道化”趨勢將會進一步加劇的情況,運營商傳統語音、短信業務整體下滑。“不甘心”成為“附屬”,是運營商一直和互聯網公司“試水”合作或者直接參與互聯網產品的原因之一,然而“運營商沒有互聯網基因”已經成為大眾的思維定勢。

一位中移動員工說,運營商做互聯網業務總是讓人感覺動作是“變形”的,因為它很多新業務的設計都是圍繞怎樣吸引用戶多花錢打電話,多用流量費。沒有從單純意義上的做產品為出發點,比如早期中移動推出的MM商城,採用積分兌換的方式,最後成為雞肋。

運營商不但面對互聯網企業的衝擊,同時還有來自於三大運營商之間的同業競爭。2016年底,中國聯通和騰訊合作推出了“聯通大王卡”,聯通大王卡使用騰訊所有的APP均免流量。藉助騰訊消費級的細分數據,聯通的網絡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也相繼推出了阿里寶卡、螞蟻紅包卡,不過從市場反應來看均不太成功。

在2017年聯通大王卡給中國移動傳統業務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移動很大一部分年輕、通話流量費用高的用戶群流失到了中國聯通。而到了2017年下半年,大王卡業務盈利不能支撐、擴容、維護網絡,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地區,聯通已經開始淡化大王卡的宣傳。可見,新業務生命週期短暫,互聯網業務“虎頭蛇尾”成為運營商的共性。

“對於中移動而言,最核心的業務在於網絡能力。做互聯網業務時,一定要抓住自己傳統業務最基本的優勢。運營商做上百個不同業務不是自身的長處,因為它的體制、人才結構均不適合做太多新業務。無論是中移動還是其他電信運營商,轉型其他行業的機會不是很大。”通信專家項立剛說。

C+路由器,海外華人專屬路由器,可以解除地區限制的路由器。

解鎖電視盒子,解除視頻地區限制,想看就看,想聽就聽!

本文轉自itbea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