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她的歷史,歷代許多學者都有疑問,明代學者認為:如果說“天”是上帝,‘她”就是天的配偶—“後”,“海”則是天的第二個配偶—“妃”,天妃的地位如此偉大,不可能是福建莆田的一個農村姑娘;清代學者也說,如果上帝要選民女為妻,也應當選江南一帶富貴人家的女兒,不可能選福建邊海區域的漁女。
第一章 唐宋媽祖故鄉文化的發展
海神媽祖是由歷史上真實人物變化而來的神明,她原為福建興化軍莆田縣湄洲島人,生前是一位女巫,死於北宋初年,後來受到各朝代的封賜,從順懿廟神上升為南宋的聖妃,元明的天妃,清代的天后。對於她的歷史,歷代許多學者都有疑問,明代學者認為:如果說“天”是上帝,‘她”就是天的配偶—“後”,“海”則是天的第二個配偶—“妃”,天妃的地位如此偉大,不可能是福建莆田的一個農村姑娘;清代學者也說,如果上帝要選民女為妻,也應當選江南一帶富貴人家的女兒,不可能選福建邊海區域的漁女。第三個疑問是:在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水神,為什麼偏是宋代福建農村的一個漁女成為天后,而不是其它更有傳統歷史的水神成為天后?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了解宋代福建社會文化在歷史上的地位。
第一節 唐宋福建經濟文化與社會問題
宋代福建的經濟文化已經走在全國的前例,興化軍區域則是福建經濟文化發達的典型區域之一。理解這一文化背景,對理解媽祖文化的發生是有益的。
一 唐以前福建的歷史
福建是一個位於東南海疆的省份,它的開發遠遠落後於中原區域,當夏商周的文明照亮東亞各國的時候,福建所在的東南區域被視為“七閩八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要比中原區域差了一大截。漢代,福建區域出現了閩越國,但這個國家因挑戰漢朝的霸權被漢武帝消滅,大多數居民被帶到江南一帶定居,其中善戰的男子被組成“越騎”,被髮配到邊疆作戰。閩越國的文化代表人物“越巫”則被帶到漢宮,漢武帝對他們十分寵信。例如,越巫勇之向漢武帝建言:宮殿被火焚燒之後,要蓋得更大些,這才能使火神氣餒。於是,漢武帝擴建規模巨大的甘泉官。漢代的宮殿以木板鋪地,這種習慣原來不見於北方,只怕也是越巫給漢朝的建議。漢武帝的晚年越巫利用漢武帝的信任挑起漢武帝與太子之爭,長安的市民擁護太子與官軍作戰,數萬人死於長安城的戰亂,多數越巫也同歸於盡。於是,閩越國的歷史徹底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自漢武帝將閩越國之民帶到江淮區域之後,閩中人口稀少,全閩地只設一個冶縣,經濟文化極為落後。經過三百年的休生養息,東漢末年,閩中設立了建安郡,管轄八、九個縣。不過,這一時期管轄建安郡的東吳政權,其主要根據地在江南,為了保護江南區域井與曹魏抗衡,東吳大將賀齊在征服閩中之後,將他在閩中俘虜的男子補充軍隊,帶到江南作戰,這是閩人又一次北上江南。所以,西晉統一閩中之後,閩地人口十分稀少,閩北的建安郡及沿海的晉安郡,共有8600餘戶,每戶約有5人,總共不過43000多人。隋朝統一閩中之際,閩地僅設四縣,共有12420戶。
唐朝統一之後,朝廷為了維護南部海疆的安全,派了一部分軍隊駐紮閩中,其中,河東人陳政及陳元光父子在閩中平服蠻僚,建立漳州。唐代前期,江南區域人口較多,移民福建的不少。唐天寶年間,福建約有10萬餘戶。迄至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髮生,中原區域進入連續2Q0年的戰亂時期,於是,中原民眾成群結隊地南下福建、江西等地。最為典型的是唐末光州刺史王緒率光州、壽州5000士兵驅吏民南下,他們人閩時,約有數萬人。其後,王緒部下固始人王潮、王審知發動政變,在閩中建立威武軍政權。由於威武軍是當時南方唯一由北方人建立的政權,所以,南下的北方移民大量進入閩中,福建人口在宋代初年上升到46萬戶。北宋福建經濟文化全面上升,人口也大幅度增長,北宋末年.福建約有100多萬戶。其人口密度趕上了中原區域。
二 宋代福建社會的發展
唐宋時期,福建的經濟文化也趕上了中原區域。福建以農業為基礎,由於地處南方,福建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當時水稻的產量要高於麥子等北方作物,這使福建農民的收人要比北方農民好一些。其次,由於福建地處南方,擁有許多北方沒有的水果與植物,所以,福建經濟作物的收人較高。例如,產自建甌的北苑龍團茶是北宋士大夫的最愛,北宋每一個著名作家都留下了歌詠北苑龍團茶的詩篇,這帶動北苑茶在全國暢銷,建茶文化蔚然可觀;福建的蔗糖、荔枝、龍眼、乳柑也得到了江南城市居民的喜歡;再次,宋代福建的礦業生產也有很大的發展。宋代福建草莽初闢,和開發已有數千年曆史的中原區域相比,資源極為豐富充裕。據《元豐九域志》等書統計,宋代福建有:
金礦4座,佔全國26.7%,排名第2;
銀礦72座,佔全國37.5%,排名第1;
銅礦44座,佔全國62.0%,排名第1;
鐵礦11座,佔全國13.9%,排名第2;
鉛礦31座,佔全國39.7%,排名第1;
錫礦5座,佔全國8.1 %,排名第40。
以上事例表明,宋代的福建雖然是開發較遲的地方,但經濟發展卻很快,在王安石等人大辦官營企業的促進下,福建一躍為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在宋朝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宋代福建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首先,在科舉方面,宋代“福建出秀才”成為一句流傳極廣的諺語,宋代福建共有7000多名進士,約佔朝廷錄取進士總數的五分之二,所以,宋代朝廷上下,閩籍官員很多。其中仕至宰相的高官有50多位,例如,章得象、陳昇之、曾公亮、章惇、蔡確、蔡京、李綱、陳俊卿、梁克家、留正等人都對宋朝政治產生很大影響。其次,由於福建人才輩出,宋代福建的學術十分繁榮,在理學方面,北宋前期即有鄭穆、陳襄、陳烈、周希孟為著名的“海濱四先生”;北宋後期,程顥、程頤的四大弟子中有楊時、遊酢二位閩人,楊遊二人成為理學南傳的標誌性人物。楊時的弟子中,羅從彥是一代名師,羅從彥的弟子李侗是朱熹的老師,楊、羅、李、朱完成了二程理學的傳承,誕生於閩北的朱熹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他所開創的閩學是中國理學發展的高峰。也是中國文化的主要代表。朱熹的弟子中,蔡元定、陳淳、黃榦都是卓有貢獻的閩人,南宋晚期的真德秀、熊禾等人也是閩學的優秀代表。其它領域的代表人物也很多,柳詠、張元千、劉克莊是著名的詩人、詞人;嚴羽是著名的詩同評論家;在散文方面,蔡襄的散文“清遒粹美”。在史學領域,宋代閩人有二部眾所公認的史學名著,其一是鄭樵的《通志》,其二是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在自然科學方面,曾公亮編《武經總要》,是宋代兵器製造、兵法集成的鉅著;蘇頌作《新儀象法要》,並製造水運天文儀,代表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此外,宋慈的《洗冤錄》是法醫學史上的開山之作;楊士瀛在醫學理論方面的探討引人注日;蔡襄的《荔枝譜》、《茶錄》都是科學史上的經典作品;在藝術方面,蔡襄號稱宋代書法四大家之首,蔡京與蔡卞的《宜和書譜》、《宜和畫譜》都是藝術史上的名著;而《樂書》及《律呂新書》等音樂方面著作的出現,則反映了閩人研究中國音樂史的劃時代成就。由此可見,宋代福建文化不論在哪一方面都是非常發達的。從閩學在歷史上的地位來看,也可以說,宋代的閩北是中國的文化中心。
宋代福建經濟文化的繁榮,可以看作是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的一個成果。唐宋之際北方人口大量南下,是福建經濟開發的基礎,也是福建文化繁榮的前提。福建的名臣、名師大多是北方移民的後裔。不過,在指出唐宋福建社會迅速發展的一面,也要看到福建社會的另一面,福建在唐初還被視為蠻風瘴雨的地區,各方面都很落後。迄至宋代,經濟文化發展雖快,但民間還有許多陋俗,例如食葛圖賴、以蠱毒人、生子不舉等等。總之,唐宋時期的福建是一個混合形的社會,不僅有發達的儒文化和商品經濟,也有受傳統影響很深的土著社會習慣存在。其中一些陋俗長期存在,反映了唐宋福建社會的另一面。認識到這一點,有助於我們認識為什麼宋代福建經濟文化那麼發達,但民俗中還保留那麼落後的東西。(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