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这个美食,我总是魂牵梦绕,垂涎三尺

#西安美食记录#

提起这个美食,我总是魂牵梦绕,垂涎三尺

记得老姑妈讲过一个事情:他儿子80年代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苏南京一个发电厂工作。那时候交通通讯都不方便,都是写信和家里人联系。有一次信中写到:他久居外地,想亲人想家乡,天天吃米饭,好不容易吃到了一碗臊子面,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谁知醒来,方知竟是一场梦,起身一看,涎水流到枕头上了,不禁又从眼中涌出泪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特色美食,是这个地方人的味觉基因和精神标志。作为陕西关中西府人,最魂牵梦绕的就是一碗臊子面。

西府臊子面不用做过多介绍,最有名的当然是宝鸡的岐山臊子面了。

提起这个美食,我总是魂牵梦绕,垂涎三尺


凡是红白喜事,满月寿辰,农村盖房架梁,都是要吃臊子面的,逢年过节,更不必说。我们家族是个大家,母亲一辈兄妹6个,以前过年时,各家组成大部队,大舅、二舅、大姨、二姨,轮流着待客,大家也组团轮流着走亲戚,同一拨人,接连三四天顿顿见面,好不热闹(后来儿辈们长大了,就约定一年只两家待客,大伙都去)。不论去谁家,菜肴多么丰盛,最后一项就是吃臊子面,稀稀的、小小的一碗面,才能吃得大家满意舒心,似乎圆圆的肚子才代表着过年的真团圆。期间有个插曲,哪家如果调臊子汤觉得不够美味,又专门请出一位老家在扶风的表姐出来调汤。大家都说她调的味最可口,我们也纳闷儿了,不是岐山臊子面最出名吗?怎么扶风人调的汤最好?这也是能解释的:兴平武功一带,流行的旗花面(也叫涎han水面),也是名扬四方的,号称口口香,不分男女一人能吃10碗以上,扶风可是紧挨着武功地面的。

记得大三时我们去陕汽的老厂(岐山高店)实习,周末无事便出来游玩。在五丈原玩了一阵之后下山,恰逢那个原底下的村子正在过庙会唱秦腔,中午戏停了。我无意中转到了庙上的灶堂边,正观望时,热情的香客们邀请我坐下吃饭,我入乡随俗便坐在了桌旁,就有人端来了臊子面,并招呼我趁热吃。我疑疑惑惑的就吃了,味道不错,刚吃完就有人过来问还要不,其实我之前已经吃了点东西,就说不要了。收碗的女人说;“还有哩,要了再给你舀。”我用方言说着“吃好了,吃好了,谢谢”,然后就走了。听路旁边的人说,以前原上的人,看不上原下的地,一些人家地少人多没办法,就搬到原底下去了。谁知世事变迁,如今原底下交通方便,地力肥厚,地里产出也高,倒是原上有些荒凉了。

臊子面作为西府美食,如今已走到了西安等陕西多地,只是味道已不是西府的正宗味道。不过臊子面要走出潼关、走向全国就更难了,因为它的特色是:酸、辣、香、薄、劲、光、煎、稀、汪。酸这一关,有一部分人就已经过不了;辣这一关,估计中国有一半人也受不了,所以臊子面很难走出陕西。而像兰州牛肉拉面,以香味为主,更易为人接受,好像是走遍全国的唯一的面食品种了。

但愿家乡的臊子面会走得更远。作为游子,每次回到家乡,迫不及待的就是吃一碗臊子面,那才是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梦里的味道。

4.26于静朗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