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海的睡眠問題大爆發,大概是在出生第6周開始的。
明明直打哈欠困得不行,卻一直鬧著不睡。
抱著走來走去,要哭。
放在推車裡推,要哭。
放在提籃裡晃來晃去,還要哭。
我們替他焦心,自己的精力也跟不上,遇事健忘、精神恍惚開車闖個紅燈都不是新鮮事…
這就是我買書又買課,決心整頓海海睡眠問題的開始。
01 不僅是睡覺的問題
查了資料才知道,睡覺問題,通常不是獨立存在的。
我們都知道寶寶會“鬧覺”,但需分辨,“鬧”是不是因為困,或者除了困,還有沒有別的原因?
有一次,海海明明看起來很困,我打算抱睡,但他一直哭,後來才知道是尿不溼上有粑粑。
小屁股上沾著粑粑,想睡也睡不著,也不能賴寶寶~

02 規律作息的重要性
“我的孩子應該睡幾個小時?”
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答案。
有的寶寶很早就建立晝夜節律,但有的很長時間都可能作息混亂。
這時,我們需要順應他們的節奏,逐步幫助他們建立適合自己的“作息時間表”。
吃奶時間比睡覺時間更易固定,
所以在安排作息的時候,先固定吃奶的時間,這樣白天小睡的時間就可以逐步固定。
2歲前,寶寶的睡眠情況很大程度上受基因影響。
睡眠時間足夠的寶寶通常會精神愉悅、情緒穩定。
而培養寶寶規律的作息,不僅有助於寶寶的睡眠,也有利於寶爸寶媽判斷寶寶在不同時間段的需求。
03 抓住睡眠信號
“讓寶寶白天少睡,晚上就能睡的香”?
這是個誤區。
寶寶白天睡得好,精神狀況好,才有利於夜晚睡眠。
當寶寶困過頭,情緒就會煩躁,這時哄睡的難度就加倍。
所以我們要掌握寶寶想入睡的“窗口期”。
假如哄睡開始的太早,寶寶就一直不願睡,但開始得太晚,又容易讓寶寶過度疲勞難以入睡。
當然,每個寶寶的睡眠信號不一定完全一致,這需要寶爸寶媽的細心觀察。
04 睡眠環境檢查
很多時候寶寶難以入睡、容易醒,多少都與睡眠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尤其是寶寶新陳代謝較快,比我們更容易感到熱,所以我們不能以自己的經驗來給寶寶判斷冷熱。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寶寶平靜的時候,用手摸摸他脖子後面的皮膚,如果幹爽溫熱,就合適。
寶寶睡覺時,有的寶爸寶媽走路都輕手輕腳,生怕有什麼響動。
但寶寶通常更喜歡有白噪音的環境,
像下雨聲,海浪拍打岩石的聲音,或者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就跟在媽媽肚子裡一樣踏實~
所以,絕對的“安靜”恰恰沒必要。
慢慢的我意識到,
對於小朋友來說,大概“困”就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感覺難受,他們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
而我們需要理解他們,學會在合適的時機,帶他們去合適的地方,安撫他們的情緒,引導他們入睡。
放眼望去,你身邊的大人,沒有誰是不懂得如何睡覺的吧?
所以這些問題,以後都不會是問題。用不著焦慮。
照顧孩子,是個逐步放手的過程。
那麼,在小朋友最需要我們的這幾年裡,就安心的陪伴他們吧。
------------------
參考資料:
《實用程序育兒法》特雷西霍格,梅琳達布芳
《寶寶睡眠寶典 解決0~3歲睡眠問題》朱笑婕(又中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