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大郎開店,水墨漫畫家方成的成名之作。
常有人問我,怎麼就畫起漫畫來?
我說:我從小有個毛病,愛在牆上畫,後來進城上學,往書和筆記本上畫,慢慢地就往紙上畫了。
人說,愛畫的人多了,人家畫的是山水花鳥人物,你怎麼偏去畫漫畫呢?
這時我才想,我為什麼喜歡漫畫來?一想就想起北京的西安市場來了。
在上初中的時候,我家住在西四牌樓附近的大柺棒衚衕,在牌樓和衚衕之間路北,有個西安市場。現在四個牌樓搬走了,只叫“西四”多這市場也沒有了,原地蓋了房子。

1922年,西四牌樓,由東向西拍攝的“履仁”牌樓。
西安市場不大,是個空場,東西兩邊有幾家鋪子,靠南邊是一堵牆,開兩個門。我每天早晨上學,就在靠門外的一個賣早點的每天早晨上學,就在靠門外的一個賣早點的小食攤上,花幾大枚買一套燒餅課子和一碗杏仁茶吃。晚上放學後和假日裡常到市場去玩耍。
記得一進門,路東是一一家小書店,路北是一家茶館。我零用錢很少,除了這書店之外,別的店鋪大概沒進去過,所以都記不得。
空場之中有唱鼓書的、變戲法的、耍鋼叉的、說相聲的。耍鋼叉的老藝人解放後還見過,已登上舞臺表演了。說相聲的外號“大頭魚”,有時說著,見婦女來,就勸她不要聽,見小孩子也往場外攆。
我是愛聽相聲的,只好跑到西單商場去,在那裡表演的是著名的幾個相聲藝人高德明、湯金城(外號湯瞎子,善口技)、張傑堯(外號張傻子)、緒得貴和朱闊泉(外號大面包,是侯寶林的師傅)。
常連安在啟明茶社演出。
這商場比西安市場大得多,在許多店鋪和小販攤子之外,也有一個空場,比西安市場的大,除相聲之外,還有摔跤的,打彈弓劈磚的和變戲法的等等。
西安市場離家近,去的時候多,有時聽幾句相聲,更多的是和弟弟兩人聽唱鼓書,講的是《七俠五義》。
晚上到茶館裡看皮影戲。身上有點零錢就在市場裡買小吃,記得有扒糕、涼粉、油煎灌腸之類,夏天有賣雪花酪的,都是極便宜的食品。
最使我難忘的是那家書店。我父親見別人家孩子剛上初中就會看小說,也買了一部《西遊記》叫我看。那時這類小說都是線裝書,幾本合成一部,外面有硬紙做的套,和一般古版書那樣,所以一部書就叫一套書。我一連多少天把《西遊記》緊著看完,看得上癮。可是父親見我看得幾乎廢寢忘食,怕誤了功課,再不給買小說了。
我每天零花錢很少,買不起書,就到西安市場那家書店去和掌櫃的商量,用這套《西遊記》換他一套薄一點的小說。這位掌櫃的很和氣,大概看我挺可憐,就答應了。從此看完部換一部,看到不能再白換就加幾吊錢換。
後來又有以原價一折八扣出售的影印(想是盜印的)小說,更方便了。
兩三年之中,就把這家書店裡有武打的和有趣的小說看個遍。最流行的如《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榜》 、《精忠說岳傳》、《北宋楊家將》、《七俠五義》、《施公案》、《濟公傳》等等,一部不漏,就連《粉妝樓》、《雍正劍俠圖》 這類不怎麼高明的,以及文字較深的《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等也都看過了。其中我最喜愛,印象也較深的是《濟公傳》、《西遊記》、《徐文長的故事》和後來的《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笑林廣記》 這種滑稽幽默和諷刺性的書。在評書和皮影戲裡也常可聽到滑稽的說詞和唱詞,連變戲法的有時也說些逗笑的話來招攬觀眾,更不用提那專門逗笑的相聲了。
方成筆下的侯寶林
正是因為經常在市場裡轉,耳濡目染,有時也學著說逗笑的話,未免變得油嘴滑舌,和同學們要個貧嘴。後來因為捱了大人說(即批評),又多唸了幾年書,才把這毛病改過來。
愛畫畫的人喜歡滑稽,自然筆頭就不老實,會把滑稽帶進畫裡。例如畫騎馬打仗時,變著法兒把人的動態畫得奇形怪狀。除此之外,也學著寫點滑稽的十七字詩,偶爾也會配上幅畫,這一切就為漫畫創作打下根基。
後來看到報刊上發表的漫畫作品,又遇到學生運動時作宣傳畫和在學校辦壁報的種種機會,漫畫自然就畫了起來。要提到作畫的思想基礎,那就說得上是“市場文化”的薰陶,啟蒙就在北京的西安市場。
編者按:
本文作者系方成 (1918年6月—2018年8月22日),原名孫順潮,雜文筆名張化。祖籍廣東中山,生於北京。漫畫家、雜文家、幽默理論的研究專家。
1946年在上海從事漫畫工作,1947年夏被聘任《觀察》週刊漫畫版主編及特約撰稿人。 1949年任《新民晚報》美術編輯、1951年起《人民日報》社美術編輯。
2018年8月22日上午9時54分,方成因病在北京友誼醫院逝世,享年100歲。
· end ·
致謝和聲明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本文原題《西安市場與我的漫畫生涯》,作者方成。
名說北京第十四期|北京最窄衚衕 為何稱作中國最早“金融街”?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傳統文化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