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吳志峰
11月11日,負責監督埃及與以色列1978年達成的和平協議落實的多國聯軍對外宣佈,一架“黑鷹”直升機當天在埃及西奈半島南部墜毀,7名軍人喪生,其中大多數是美國軍人。而在今年8月底,美國加州境內剛剛發生過“黑鷹”直升機墜毀事件,造成2死3傷。“黑鷹”又墜落,一時成為網上搜索的高頻詞句。
一提到“黑鷹”,為何常讓人想到“墜落”?原因可能不止一種。
原因之一就是“黑鷹”墜落事故近年來的確多發,動輒成為墜機主角。近5年來,美國製造的“黑鷹”直升機至少發生過10多起墜毀事故:2019年12月,明尼蘇達州國民警衛隊的一架“黑鷹”,在維修測試時墜毀;2018年10月,美軍一架載有10人的“黑鷹”直升機在伊拉克墜毀;2017年8月,美軍一架“黑鷹”直升機在夏威夷海岸墜毀,等等。
原因之二,則可能來自一部好萊塢影片《黑鷹墜落》的“誤傷”。其片名直接把“黑鷹”與“墜落”連在一起,而此後“黑鷹”的多次墜毀無疑又加深了人們這一印象。如果“黑鷹”的生產廠家—美國西科斯基飛機公司早知道這部電影的片名會“一語成讖”,並使人們在腦海裡把“黑鷹”與“墜落”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當時說不定會強烈干預,讓這部影片改個名字。
原因之三,則是因為“黑鷹”出道40多年來,跟著美軍在全球四處作戰,如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客觀上給當地帶去了多年不息的戰火和深重的災難,致使這些國家的許多民眾也樂見將“黑鷹”與“墜落”聯繫起來。從1979年至今,“黑鷹”總計發生墜機事故上百起。其中很多事故發生在這些國家的戰場上。
其實,單從設計與技術層面來講,為提高“黑鷹”的抗墜毀能力,研製者採取了不少措施。它的機體由4條縱向龍骨與4個主要受力框連接在一起,固定式起落架和機身下部的蜂窩狀填充材料能在撞擊時變形並吸收能量,墜毀傳感器和易斷連接器則可在它墜地瞬間切斷電氣系統,防止發生更大危險。它的旋翼和機身採用特殊材料,可以扛住小口徑炮彈的襲擊;油箱設計增加了結構強度,可謂“皮糙肉厚”。
既然如此,為什麼它近年來仍會經常墜機甚至墜毀呢?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一方面是在美國政府鼓吹“美國優先”和冷戰式“大國競爭”情況下,美軍及其武器裝備執行任務次數頻繁,像“黑鷹”這樣的通用型直升機難堪重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相關維修保障能力相對不足。畢竟,對美國的軍火大鱷來說,推銷新型直升機遠比維修保障老機型更有賺頭,也更加省時省力,這客觀造成了其對維修保障力量的投入相對不足。還有一方面,雖然“黑鷹”有防墜毀座椅等設計,但再好的設計也是基於以往經驗與對可能的預期,和現實世界尤其是戰場上瞬息萬變的情況相比,沒人能猜到過勞狀態下的“黑鷹”下一次會在哪種環境、以怎樣的姿勢“被絆倒”,因而,其墜毀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