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年危機遇上疫情經濟,這屆中年人,有點難。
近日,華為曝出裁員1100餘人。
任正非則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表示不滿:
“突然幾年前一陣寒風吹,不知誰裁掉了1100人,讓我生氣不已。
不知是誰幹了這事,這種領導鼠目寸光。”

不得不說,華為有些高管,膽子也忒大了,幹掉了這麼多中浪,居然還把任總矇在鼓裡,自個隱藏的還挺好,厲害呀。
任總在公開信中,還說:
“有人說要休息,那你就把官位讓給別人吧,有的是人願意衝鋒。”
這句話,不禁引發了我的另一個思考:
如果企業裁員,裁哪類人最划算?
良叔曾經和一位500強的HR,討論過這個問題。
她斬釘截鐵地說:當然是中層了。
又補充道:“精簡中層,才能起到更好的槓桿效應。”
“槓桿效應”,其實就是“性價比高”的一種代名詞。
而所謂的中層,無非就是指職場中年。
最起碼,能在華為這樣的巨頭企業,坐上“官位”的,大多不都是中年人嗎?
中國有句老話,“月過中秋清輝減,人到中年萬事休。”
無論是古代的告老還鄉、雲遊四方,還是現代的中層裁員、末位淘汰。
當代職場中年人,不一定“想休就休”,但有時還真是“不得不休”。
1
多少中年人,“休”在了35歲
很多人以為的中年,是四五十歲,以為還很遙遠。
殊不知,如今職場中年的坎,比以往來得更早一些。
哪怕疫情沒來,不少名企早已對中年人下了狠手:
2017年,海爾裁掉1萬多中層;
2019年,騰訊裁撤10%中層,約200人;
同年,京東末位淘汰10%的高管……
各大“裁撤中層”事件,暴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中年職場,很危險。
有多危險?
前段時間,華為甚至不惜冒著賠償10億元的風險,定向清退35歲以上的老員工,共計7000人。
另外,馬化騰在一次香港戰略會上,問集團同事:
“騰訊一兩千個總監級幹部裡,30歲以下的有多少?”
一聽,不到10人,馬化騰的臉立馬沉了下來。

想起網上有這麼一條段子:
30歲以前,我們是在用身體換錢;
30歲以後,我們用錢換身體,可是我怕幹不到40歲。
真相,有時確實挺扎心。
良叔給很多企業做諮詢時,也發現在晉升規則上,大家都有一個與以往不同的共識,就是對年齡有具體要求,一旦超過某個界限,就不予考慮。
這個年齡界限,往往大家心照不宣——35歲。
為什麼是35歲?
究其內裡,這兒還有段歷史淵源。
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改革開放也有阻力,因為更新老同志觀念的難度較大,於是就有了“幹部年輕化”的說法。
當時對“年輕幹部”的定義,就是35週歲以下,自此就有了這層思維定式。
如果把目光放的再長遠一點,你就不難發現,這不是中國特色:幾乎全球所有企業,都在追求年輕化。
前幾年,美國PayScale對各巨頭企業員工的平均年齡,做過一項調查。
發現年齡中位數最大的公司是惠普41歲,其餘的像IBM38歲、戴爾37歲、諾基亞36歲,而谷歌只有29歲,Facebook只有28歲……
在職場中,爬上高位不易,守住高位更不易。
高潮過後總會有低谷,有時「位高權重」不過是「中年危機」的前戲。
2
人到中年,為什麼不得不“休”
再看任正非說的這句:
“華為是沒有錢的,大家不奮鬥就垮了,不可能為不奮鬥者支付什麼。
30多歲年輕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
這話的潛臺詞是:很多人到了30多歲,就不想奮鬥了......
以我的見解,並非如此,中年人大多都還是想奮鬥的,不過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
首先,生理機能走向下坡路。
根據斯坦福大學科學團隊在《自然·醫學》發表的研究表明,生命週期中衰老明顯的3個轉折點,第一個就在34歲。
20歲可以996,甚至007,35歲熬個夜,都要休息好幾天才能緩過來。
當高強度的工作模式,成為一種常態,當996被鼓吹成一種福分,中年人那顆疲憊的心,該往何處安放?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寫的:
“那年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
後來我才知道,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
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其次,家庭的裹挾。
就像姜文在《狗日的中年》中說的:
“中年是個賣笑的年齡:
既要討得老人的歡心,也要做好兒女的榜樣;
還要時刻關注老婆的臉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
中年為了生計、臉面、房子、車子、票子不停周旋。”
如果說20多歲時,工作可以是你的全部,那麼工作對於中年人來說,只是一部分。
比起20歲時,說走就走的出差,中年人還得提前安排好孩子誰接送?父母生病了怎麼照顧?
如此性價比不高的員工成本,老闆難道不懂精算?
第三,資歷的束縛。
這一點與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大不相同。
在過去,大部分的行業都看工作經驗,資歷,越熬越香。
如今,知識的更新迭代太快了。
你所有的資歷,都可能成為障礙。
當你兢兢業業工作了10年,人老了,知識也老了,就算晉升管理層,也很可能看不懂“後浪”們了。
揣著行業資歷吃飯,已經沒以前那麼香了。
第四,職場的結構性斷層。
跟努力無關的是,在一些快節奏的高新企業裡,中年失業已經成了結構性的問題。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自然崇尚高效率。
比如基層員工可以與老闆直接對話,不就省去了不少中間環節?
另外,自動化與智能化,大大減少了就業崗位的數量。
綜上來看,提前到來的中年危機,不過是時代的產物。
時代很殘酷,你有你的職業規劃,但世界另有計劃。
3
比中年危機更可怕的,是“老年危機”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做不到四五十歲。
如果你有幸過五關斬六將成為常任主管,也別高興得太早。
因為,在中年危機之後,還有“老年危機”。
最近,華夏保險鼓勵所有中層以上員工停薪留職,自行創業。
特別註明了“尤其是年滿45週歲以上”。
這就意味著,這群人好不容易兢兢業業熬到了四五十歲,等著盼著退休,只差臨門一腳了,卻朝不保夕。
試想一下,有多少人能在這個年紀冒險創業?
又有多少就業單位,樂意招收四五十歲的員工?
良叔在知乎上看到不少人,在問45-60歲能做什麼工作?
下面的回答,不是護工保姆就是保安。
似乎大部分人到了這個年齡,再也沒了選擇的權利。
要良叔說,中年危機最大的壓力,還是來自老齡化。
隨著醫學水平的提高,我們和父母應該都會更長壽。
彼時,很可能就會面臨以下情況:
1、倘若你不幸在四五十歲提前退休,再倘若兜裡的錢不夠你再生活40年,怎麼辦?
2、別忘了,你的父母尚健在,還指望你贍養。
這種細思極恐的問題,在最先進入老齡化的鄰國日本,早已爆發。
日本在40、50年代,迎來了兩代大繁殖時期,被稱為“團塊世代”。
隨後,日本新生人口激減至今。
“團塊世代”在日本具有非凡的時代意義,為日本經濟的騰飛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但此時,他們也面臨著“銀髮”尷尬。
有一部日本紀錄片《團塊世代:悄然迫近的老年破產》,展示了日本團塊世代老人的悲苦。
紀錄片拍攝了河口先生的老年日常。
河口已經老態龍鍾,卻還要照顧更老的母親。
他不停地工作,養活自己的同時,還要肩負起高齡老母親的護理費用。
在日本的《2014年高齡社會白皮書》上有一組數據:
在日本,超過65歲,卻迫於生計繼續工作的人數高達50.4%,超過總數的一半。
在希望繼續工作的理由當中,約有 76% 是“為了生存”。
你如果去過日本,就會發現,餐館、酒店的服務員,基本都是老人。
他們並不是因為閒不住而發揮餘熱,而是真沒辦法。
為了有口飯吃,日本老人就算退休也只能再從事一份職業,一直到生命結束。
▲日本一間藥妝店內,一名老員工正在為顧客服務
今後的中國,將很快迎來“銀髮”時代。
2019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18.1%,65歲以上的佔12.6%。
2.5億的老年人口,高居世界第一。
據《奮進中的中國老齡事業》數據顯示,因中國老齡化加速,2017年勞動力人口平均年齡已經高達37.8歲。
隨著生育率的一再降低,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將逐漸顯現。
倘若解決不了中年危機,那麼老年危機,也將恭候大駕。
詩裡才有歲月靜好,現實只有大江奔流。
4
寫在最後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貼:
“90%的職業,年齡大後都沒有前途。
沒有前途,是絕大多數人的宿命。”
這句大白話,為何得到如此多人的追捧?
我想,大概就是戳中了多數人的無奈。
畢竟,“人在美國,剛下飛機,謝邀”的光鮮精英,只出現在網劇和知乎裡。
而現實中,多數人都灰頭土臉地等待著歲月的裁決。
在宿命和不確定性面前,每個人都無能為力,我也只能奉勸你一句:
“無論怎樣,都別爆倉。”
財富上別爆倉,留好過冬的乾糧,永遠給自己留一條退路。
精神上別爆倉,情緒再灰暗,也要適當釋放,切不可積釀成疾。
身體上別爆倉,無論怎樣,健康是你的底線,因為你可能還要工作好多好多年。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越來越複雜和動盪的世界;
沒有一種商業模式是長存的;
沒有一種競爭力是永恆的;
沒有一種資產是穩固的。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企業家們好,我司聯合國內上百家天使和風投機構尋找項目股權投融資合作。
1:農業(種植、養殖、養老)重點關注。
2: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
3:連鎖餐飲、商貿、化妝品業。
4:互聯網、物聯網、APP行業。
5:醫療設備、生物醫藥、健康行業。
6:文化、教育產業。
7:商業、旅遊、礦產、地產
8:創新型傳統行業。
9:汽車產業鏈。
10:高利潤、高成長性及國家支持等
有需要做股權融資,對接投資人請點擊左下角鏈接填寫項目信息!會有專業人員聯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