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主管的他,卻去當下屬的“助理”,最笨的管理就是事必躬親

小劉很苦惱,因為他有一個事必躬親的主管。無論做什麼事,他的主管都要插上一手,好像什麼事情都不放心讓小劉去做。

甚至有一次小劉正佈置會場,主管又溜達過來,看了一圈也沒找到什麼差錯,最後認為椅子的距離有問題,於是挨個兒把每個椅子向後挪了兩公分。

小劉認為,主管既然把工作安排給下屬,就應該讓下屬放手去幹,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式,並且每件事也不是隻有一種方法。沒有哪個標準可以證明,那個椅子向後挪了兩公分就是對,不挪那兩公分就是錯。

因此主管的這種工作方式,不由得給下屬的感覺就是:似乎無時無刻都在擔心自己的權威地位,唯恐下屬的能力超過自己。於是,無論下屬做什麼事,他總要挑出一些毛病,然後由自己來修正,這樣才能顯得自己高於下屬。

像這種事無鉅細什麼都管的主管,很容易打消下屬的工作積極性,讓下屬感覺不被信任,這樣的管理,會促使一些有能力的人離職。

做主管的他,卻去當下屬的“助理”,最笨的管理就是事必躬親

主管的權威不是用警告換來的

所以一個好主管,應該在下屬工作的時候,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認可。

那種在工作中,處處和下屬比高低,要顯示自己更厲害的主管,其實是最累的主管,也是最笨的主管,他並沒有在做管理工作,而是把下屬的工作又重複了一遍,差點兒成了下屬的助理。

還有一種相反的管理,是什麼也不管,俗稱甩手掌櫃,這樣也不是一個好主管。如果給下屬的空間太大,也容易慣壞一些混飯吃的人,造成忙的忙死,閒的閒死,完全是一種沒有管理的散漫狀態。

這時似乎產生了一個矛盾:主管的管理思維和下屬的工作方式有些不太和諧。

先讓我們看看在《管理學》中,對管理的定義是:

管理,指的是協調和監督他人的工作活動,從而使他們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管理者,需從事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活動或職能,以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協調他人的工作。

定義中提到,管理就是管理者通過“計劃、組織、領導、控制”這4項管理職能,協調和監督他人的工作,從而達到有效率、有效果的完成工作。

而每一位下屬都有自己的思維模式和人性特徵,他們會以自己的理解去探索工作方法,也就是說他們會在一定的空間內來回嘗試,最終找到自己認為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工作方法。

如何使主管的管理與員工的思維模式達成和諧統一呢?這裡需要遵循一個效應——鐘擺效應。

鐘擺效應是一個物理原理:

當一個擺錘所處的初始位置越高,那麼根據動能和勢能轉化原理,它擺過最低點後能夠到達對面的位置就越高。

在《雲南財貿學院學報》上,又有一段關於企業管理中,人性的鐘擺效應分析:

對於個體人性的“鐘擺效應”,是社會中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根據物理學原理鐘擺在左右擺動的過程中遵循著兩個很重要的特性:一個是鐘擺左右擺動的平衡性,另一個是鐘擺左右擺動的等時性。鐘擺始終沿著中間的一條等分垂線左右等時等距地擺動。這一點與人的特性非常相似。

人性的“鐘擺效應”,就是人們會在一定的範圍內去嘗試左右擺動的極限,然後通過不斷的修正和調整,找到能讓自己保持平衡的活動範圍。

因為人是需要有活動空間的,如果把人禁錮在一個點上,會有窒息感,就像是關禁閉一樣,那就是一種懲罰,所以也不可能產生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那如何把鐘擺效應運用到管理中,讓下屬的工作產生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呢?

一、給下屬自主分析的空間

如果把主管的理論和方法,強制灌輸給下屬,那是在把下屬當作傀儡,無異於洗腦。當主管傳達完任務和想法後,下屬會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調整,最終確定自己的工作方法。

依照鐘擺效應,就先允許下屬自主分析理論和實踐的差距,讓他在期間以左右擺動的方式,找到平衡的工作方法。

但這並不是說,主管要任下屬隨意嘗試,而自己袖手旁觀。依照前面講的管理的定義,管理者要充分利用

計劃的職能

所謂計劃就是定義目標,確定戰略,制定計劃以協調活動。

比如前面講到的小劉佈置會場,那麼主管只需制定出參會人員的計劃,比如推銷玩具類產品,需要邀請10位家長帶著他們的孩子。那麼下屬就可以自行主張,如何按照孩子和大人的需求安排座椅了,完全沒必要主管親自去吹毛求疵那兩公分的距離。

做主管的他,卻去當下屬的“助理”,最笨的管理就是事必躬親

當下屬擁有了相對充分自由的空間,能夠通過自我決定和對比分析做決定,也就讓下屬獲得了不斷成長成熟的機會。在某種程度上也調動了下屬參與管理事務的積極性,無形中還能減輕主管的工作壓力。

二、允許下屬的試錯行為

人性“鐘擺效應”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即使是那些精確度要求非常高的工作,也是在無數次試錯的練習中打磨出來的。因此當主管安排一項工作任務時,要求下屬必須一次性做正確,顯然是不太現實的。更何況有些工作的正確答案也不止一個,也許下屬的做法不符合主管的預想,但不一定就不正確。

當然試錯要有限度,也不能任由下屬隨心所欲。這時就可以用到管理中的組織和領導職能

組織,就是決定需要做什麼、怎麼做、誰去做;領導,就是指導和激勵所有的群體和個人,解決衝突。

仍然以安排會場為例,主管應該提前制定費用的預算,並且安排由誰去採購所需物品。如果小劉突發奇想,要為每一個到會場的小朋友準備一份大禮,那麼整體預算就不能超出主管提前制定的標準。這時,制定的預算就幫小劉修正了錯誤。又或者小劉為了給小朋友買禮物這件事,和負責採購的同事發生了矛盾,主管就要出面協調矛盾和解決衝突。

做主管的他,卻去當下屬的“助理”,最笨的管理就是事必躬親

這樣就能充分體現出,讓下屬試錯和履行管理職責的和諧統一。

允許下屬在一定範圍內犯錯誤和改正錯誤,也是在培養下屬成熟成長的過程。允許下屬犯錯不等於放任和鼓勵犯錯,這個過程的重點是引導下屬在糾正錯誤的同時,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並且主管還應該針對下屬犯錯誤的類型和性質,給予不同程度的處理。這樣才能起到管理的效用。

三、幫助下屬在搖擺不定中,找到方向感

“鐘擺效應”雖然能讓人享受一定程度的自由度,但也容易在搖擺不定的時候失去方向感。因為人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各種的干擾或誘惑,難免會偏離大方向,或者偏離重心,產生不穩定感和焦躁不安的狀態。

管理工作,就要根據這一個鐘擺效應的副作用,及時採取控制措施

控制是管理概念中的第4項管理職能:

控制活動以確保工作任務按計劃完成。

在《管理學》中,控制活動是一個三步驟過程:

①測量實際績效

②將實際績效與標準進行比較

③採取管理行動

假設上面的例子中,小劉安排會場的時候,注意力過於集中在小朋友身上,比如:小朋友的座椅、小朋友的禮物、小朋友的零食、小朋友的娛樂設施、以及安排小朋友的遊戲環節等,把一個推銷產品的會場佈置成了遊樂場。

做主管的他,卻去當下屬的“助理”,最笨的管理就是事必躬親

當主管觀察到這一現象後,就應該採取控制職能

首先,通過測量實際績效的步驟,評估哪些項目與推銷產品無關,採取適當的減免。比如娛樂設施與推銷產品無關,兒童座椅、零食、禮物和遊戲環節有輔助作用。

其次,將實際績效與標準進行比較,兒童座椅沒有必要採用各種動物形狀的搖椅,只用有卡通圖案的塑料小椅子就可以;禮物可以象徵性地準備一件小布偶;遊戲環節以玩具產品為主,安排一個遊戲;零食作用不大,可以考慮取消。

最後,是採取管理行動的時候,圍繞著推銷玩具類產品的主題,和預算經費的額度。主管可以行使自己的控制職能,取消小劉安排的娛樂設施和零食兩個項目,修改兒童座椅和禮物以及遊戲環節的標準,最終達成會場的佈置任務。此處仍然強調一句:座椅的擺放距離是否差兩釐米,主管真的不用考慮(這句話有挖苦小劉那個主管的嫌疑)。

最後做個小結:

作為一個懂管理的主管,在行使自己的管理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時,要充分考慮下屬的人性中的“鐘擺效應”

讓下屬在左右搖擺的思維方式和試錯行為中,尋找到實現自身價值的平衡點;

給予下屬相對自由的決策空間;

從而調動下屬的工作積極性,使下屬能夠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