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伯溫說張昶留不得?

秉燭讀春秋


此人名叫張昶,曾在元朝官至吏部尚書,後奉旨出使江南,朱元璋惜才愛才,強行留用,累授參政知事,當時國家建置制度皆出其手,可見其確有治國經營之道。

他每逢上朝之際,從來不穿官賜華服,總是用一套破舊衣裳示人。朱元璋以為其清廉,曾讚譽有加,唯有劉伯溫一眼識破,認定其"身穿舊衣,必是心念舊朝,志不在我,未可大用"。

劉伯溫是何許人也,他敢如此評價一個人,就絕對不是空穴來風。

證據之一:張昶雖為大明所用,卻自認為自己失節於元朝,是以私下裡經常對自已親近的人說:"我如果回到大都,必定還會大富大貴"。

證據之二:張昶曾經在暗中支使別人上書,不僅為朱元璋歌功頌德,還力勸他要及時行樂。朱元璋看到奏摺之後,對身為太史令的劉伯溫道:"這是要朕當秦二世呀!"劉伯溫深知這上書之人的為人,道:"皇上英明,不過這上書之人愚鈍,背後必定有人主使"。朱元璋知他所指,只是愛惜張昶是個人才,也就沒有追究下去。只是把上書之人斥罵了一頓,此事遂不了了之。

而證據之三:張昶因"智識明敏,熟於前代典故",被朱元璋委於重任,負責草創大明國家制度。於是他多用重典厲民之術,意欲讓大明失去民心,以利元朝復興。

朱元璋出身貧賤,瞭解百姓疾苦,是以對張昶的建言多不採納,致使張昶陰謀落空。

即便如此,朱元璋還是對張昶表現出了難得的耐心和寬容。真正讓他痛下殺手的,還是因為張昶在書板背面寫下的八個字。

有一次張昶病重,臥床在家,和他一向交好的大臣楊憲前去探視,無意間發現了一封張昶寫給元朝的書信。朱元璋便派人責問,張昶當即翻過書板,在上面寫下"身在江南,心在塞北"八個大字,以示決裂之心,託人帶給朱元璋。

朱元璋一見之下,便知兩人君臣緣份己盡,唯有成全。他一生殺人無數,也不在乎多一個張昶,殺便殺了,至多嘆息一聲,從此相忘於江湖。


煮茶道史


同樣一個人,朱元璋看他是清官,劉伯溫看他是禍根,最後朱元璋果斷地殺掉了他,這個人是誰呢?


他便是張昶!

張昶是元朝末期的戶部尚書,在元朝混得風生水起,小日子過得很滋潤。可是因為一系列的原因被朱元璋收編,然後在明初成為了大明的戶部侍郎。之所以太祖能夠欣賞他,這是因為此人確實是有兩把刷子,不僅把明朝的戶部治理的是穩穩當當,而且還為人謙和,做事嚴謹。


有一次太祖在朝中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他破舊的衣服,隨即就對這個人大加的讚賞,並直誇此人身為戶部的一把手,居然還如此的節儉,簡直就是國家之幸,在誇獎結束後,太祖還非常客氣的對他大加賞賜。

一般說來,自己的大臣穿著舊衣服生活節儉,作為皇帝應該是比較高興的。


只不過題目中所說的這個人也就是張昶,事實上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劉伯溫識破了他的居心,然後在朱元璋心裡給他埋下種子!所以最終勸朱元璋殺了他。


那麼劉伯溫為什麼說:“此人留不得”?


但是張昶這個人雖然在替朱元璋工作,但是他卻是效忠元朝的。關鍵是這人也從來不諱言自己是元朝的忠臣,趁著職務之便,和元朝書信往來,老想著回北方。


其實這或許也不能怪張昶,畢竟人家家在北方(宛平),在元朝的官職也不低,原本老婆孩子熱炕頭,出一次差,被你老朱給扣了,純屬意外。


但是這邊廂,朱元璋剃頭挑子一頭熱,一心想收服張昶,想讓張昶從內心裡願意給自己幹活。所以也經常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筵,經常賜金銀綢緞給張昶。這讓朱元璋的好兄弟們看得眼紅不已。


但是這位張昶生在福中不知福,整天穿著一身舊衣服。這個橋段大家應該非常熟悉,


但是朱元璋卻認為,“人才難得啊。”你看到底是元大都來得,不但有學問,而且為官清廉,這是個好官。如果官官如此,我老朱豈不是有福了?這邊廂,差點要號召百官向張昶學習了。


此刻劉伯溫卻說話了,“此人留不得。他這是在給元朝守節呢。”


但是很快一件事情的發生了:


《大明律》編纂與適用在法律方面使用輕典,還是使用重典上,張昶和其他人發生了衝突。

張昶主張用重典,所謂亂世當用重點典;

但是劉基等人認為此刻要發展,就要繼續籠絡別人,就要輕刑法。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立場不同而已,本質上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張昶的悲劇也就開始了。

“勸上重刑法,破兼併之家,多陳厲民之術,欲 上失人心,陰為元計。”

有了劉基等這樣的話之後,朱元璋會更信誰的?當然是劉基的,因為在朱元璋的心理,有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那便是“趙高”。他認為張昶這是在學趙高。


當時張昶臥病在床,楊憲前往探視,突然得到一份張昶私通元朝的信,立刻上報給朱元璋。朱元璋得知後非常生氣,命令大都督府審問張昶,張昶再信的背後寫了八個大字。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元至正27年6月,朱元璋認為張昶“是無法被再教育”的對象,於是下令誅殺張昶。


“伴君如伴虎”,尤其伴朱元璋的“君”,就更加了。


當劉伯溫讓朱元璋對張昶埋下懷疑種子時,他便已經在心裡有了某種認定。在這種認定下,不管他做什麼,就都可以被作為那種認定的論據。


總結:元朝歸降朱元璋的大臣張昶,本是一位連衣服都捨不得換、經常穿破衣的清官,可因為朱元璋的“懷疑種子”,他這個優點竟也成了他被誅殺的理由之一。


路之意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朱元璋,大明的開國皇帝,從一個社會的最底層,到九五之尊的皇帝,朱元璋可以說是勵志的典範。朱元璋一生閱人無數,但是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估計也是因為這次打擊到了朱元璋,使朱元璋開始疑心所有大臣武將。那麼這個讓朱元璋“打眼”的人是誰呢?這個人叫張昶。



看過胡軍版《朱元璋》的都知道里面有個叫呂昶的人,他本來是元朝的大臣,裝成奔喪的闖關過卡來到朱元璋的統治區。並且面見朱元璋,勸說朱元璋接受元朝的招安,朱元璋直接把呂昶給扣留了,後來大明建立後,被封為戶部尚書,掌管天下錢糧和賦稅。

而這個呂昶的原型就是張昶,但是有一點不一樣的就是這個張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差一點讓朱元璋受了騙。同樣張昶也是和呂昶一樣,本來是被元朝派去招降朱元璋的,但是元軍在中原地區的戰爭節節敗退,朱元璋肯定不會接受招降的,而且朱元璋看到張昶很有才能,就留在了身邊。



張昶在一開始幫助朱元璋主修國家法律制度,並且被封為參知政事。史書記載他“凡國家制度,多出其手,裁決如流,事無停滯”,朱元璋對他很是倚重。但是後來張昶這個人看到元朝大將擴廓帖木兒兵力尚強,元大都尚未被攻破,張昶經常私底下說:“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天天想著回到元朝,繼續做元朝大臣,而且張昶的妻兒也在大都,張昶也想著和妻兒團聚。

張昶其實一開始還是為朱元璋做過不少事的,朱元璋也很喜歡他,就賜給了他很多金銀綢緞,但是張昶固辭不受,仍然天天穿著舊衣服。朱元璋說張昶是天下“清官之首”,更加信任他。但是後來,張昶慢慢的開始勸誡朱元璋可以開始享樂了,並且還把法律制度制定的很嚴厲,對民眾採用重刑,想讓朱元璋失去民心,好讓元朝能夠滅了朱元璋。




這時候劉伯溫發現了問題,他對朱元璋說,此人不可留,其實這時候朱元璋也看出了問題。他對劉基說:“是欲為趙高也。”劉基說,上位說的好,他這是想讓你滅亡啊!但是朱元璋並沒有治他的罪,只是不採納他的建議。

張昶看到朱元璋不採用他的建議,就開始疑心重重,得了大病。這時候“超級特工”楊憲出場了,他去探望張昶。並且在張昶的床底下偷出來一封信,這個信是張昶想託人送到元朝大都的。



楊憲報告了朱元璋,朱元璋馬上派人審問張昶,張昶這回也沒慫,直接在信的北面寫下了“身在江南,心在塞北”。朱元璋原本愛惜他的才能還想著原諒他,可是看到這八個字,並明白了張昶穿破舊衣服是思念元主的意思。於是說:“彼決意叛矣,是不可赦。”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六月,遂將參知政事張昶誅殺。


從這以後,朱元璋明白了有些大臣是表面上一套,背地裡一套的。我覺得朱元璋也是因為這次,開始覺得無論對大臣再好,大臣也可能和自己不是一條心。建立大明後,當上皇帝的朱元璋更加的疑心群臣,與此同時特務機構錦衣衛也隨之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