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研究:無症狀感染者比例高於預期,公共衛生干預政策需要調整

近日外媒報道稱,歐美科研人員發佈新研究顯示,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要比預想的更高,有很多人實際感染了病毒卻沒有任何症狀。有哈佛大學專家表示,研究結果暗示“我們(估算受感染的總人數時)可能漏掉很大一批人”。此外,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的另一項研究也提醒稱,無症狀感染者可能在“健康”時就已傳播了病毒,部分公共衛生干預政策將需要調整。

歐美研究:無症狀感染者比例高於預期,公共衛生干預政策需要調整

多項新研究顯示:無症狀感染者比例高於預期

據外媒4月20日報道,根據已知新冠肺炎的病例,衛生系統官員認為,新冠病毒通常會引起輕微或中度流感症狀的症狀。不過,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相當多的人可能根本沒有任何症狀。

報道稱,過去的一週裡,美國和歐洲等地報告了多項無症狀感染者的相關研究,其中涉及美國波士頓一家流浪人員的收容所、一艘美國海軍艦船、美國紐約一家醫院產科以及歐洲國家冰島等。

以美國紐約為例,一家醫院在兩週內對所有入院分娩的孕產婦進行了病毒測試。結果顯示,將近14%的孕產婦入院時沒有任何相關症狀,後來卻被發現攜帶病毒。在33名檢測呈陽性孕產婦中,有29人在接受檢測時沒有症狀,但檢測後有部分人出現了症狀。

此前,停靠在日本橫濱港的“鑽石公主”號郵輪上,近一半陽性病例在接受檢測時並沒有症狀。研究人員估算,郵輪上的數百名感染者中,大約有18%從未出現症狀。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邁克爾·米納(Michael Mina)博士認為,研究中無症狀感染者的數字並非完全可信,因為它們採用的病毒檢測方法有缺陷且不充分。據瞭解,上述研究使用的是咽拭子或鼻拭子採集病毒樣本的方法,偶爾出現“一檢陰性、再檢陽性”、“測試時無症狀,測試後出現症狀”等情況。

不過,邁克爾·米納也表示,綜合來看,這些的研究結果暗示“我們(估算受感染的總人數時)可能漏掉很大一批人”。

此前研究稱:有人出現症狀前或已傳播病毒

南都記者注意到,美國媒體4月15日也報道稱,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the journal 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證明,似乎“健康人”正在傳播病毒。

研究人員稱:“我們觀察發現,有人出現疑似症狀時,其咽拭子中的病毒載量達到最高。由此推斷,在其症狀出現時或出現之前,其病毒傳染性已到達頂峰。”他們也發現,有人具有傳染性時,其病毒會在2-3天內開始減少;有人感到身體不適後,其病毒載量似乎在下降。

研究人員在文中警告稱,因為有人可能在出現症狀前就已經開始傳播病毒,所以公共衛生干預政策(比如追蹤接觸軌跡等)將需要調整。調查人員不僅要關注這些人出現症狀後的接觸者,還要追溯調查其健康時的接觸者。研究人員表示“為了有效控制疫情,應該考慮更全面追蹤接觸軌跡的標準,以便捕捉到這些人出現症狀兩三天前的潛在傳播事件。”

報道稱,這項研究有一定侷限性,因為它依賴於人們對症狀首次出現的記憶,而這些記憶可能是模糊的。儘管如此,這項研究還是與其他研究的結論相一致,即無症狀感染者實際上是病毒傳播的原因之一,“無症狀感染者對病毒傳播的推動作用可能比我們意識到的更大”。

採寫:南都記者 毛淑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