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祕的角落》原著7.4分:“會思考”的紫金陳,就這麼“爆”了

原創不易,意圖抄襲【昕菓兒】本篇文章的人,請自重!


2020年的暑假,《隱秘的角落》以豆瓣8.9的高分,成為了國產電視劇當之無愧的“爆款黑馬”,但與改編後劇版的超高口碑相比,原著小說《壞小孩》的豆瓣評分卻只有7.4。

在斷斷續續地看了幾章後,我覺得7.4分的評分並不準確,有點偏高了。

《隱秘的角落》原著7.4分:“會思考”的紫金陳,就這麼“爆”了


這本小說最要命的地方在於,作者紫金陳的文筆真的是讓人有點一言難盡、哭笑不得。

比如:“葉馳敏停頓一下,過了幾秒,眼淚就如蘭州拉麵般滾了出來”。又比如:“保安伸出大手,像張印度飛餅一樣攔在了他面前”。

至於小說中頻頻讓人出戏的“社會熱點”事件的生硬加入;法醫、警察在辦案中表現出的各種“不專業”,也很難讓人能將作者與“推理大神”劃上等號。

可是,為什麼這麼一部在文筆甚至是邏輯推理上都並不出彩的小說卻最終能成為一部“現象級”的爆款作品呢?

你或許會說,是因為這部劇全員在線的實力表演、不輸美劇的製作和改編水準抬高了小說本身的質量。

在我沒有讀到《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這本書之前,我也的確認為,小說的作者絕對是沾了電視劇改編的光。

然而,這本教人如何“思考”的書卻讓我明白了,相較於作者的文筆和邏輯推理能力,“會思考”才是作者紫金陳真正的終極制勝法寶。

《隱秘的角落》原著7.4分:“會思考”的紫金陳,就這麼“爆”了


01 不會“思考”的原因:無法擺脫原有觀念。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們人類之所以能在物種進化中得以倖存,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具備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正是這種在環境中長期形成的自然選擇,造就了我們大腦固有的神經迴路。

在現代社會形成之前,這些神經迴路所代表的行為規則和模式,經受住了世代的考驗,併成功地解決了祖先們曾經面臨的各種危險與問題。

因此,後來的我們已懶得再去“思考”,因為只要依照那些早已形成的觀念去做,我們就可以過得很好。

進化心理學家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雖然我們已是現代人,但我們的大腦與石器時代並無二致”。

實際上,哪怕人類的科學技術從17世紀以來,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可直到今天,引導我們做出決定的,卻仍然是那些約定俗成的假設與觀念,而不是思考。

2009年2月,英國最大的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在信貸危機已初現端倪時,仍然買下了荷蘭銀行的部分股份,這並不是董事會一時的頭腦發熱,而是經過18次討論後的一致決定。

導致這些在商界打拼多年的資深專業人士犯下如此嚴重錯誤的原因,正是由於他們完全依賴於過去的期望模式,因為這一模式在此之前,一直都是被無數次證明過的行之有效的辦法。

《隱秘的角落》原著7.4分:“會思考”的紫金陳,就這麼“爆”了


這一現象就如同“古南印度的捕猴陷阱”:

人們把一個椰子挖空,拴在一根木樁上。椰子的表皮上有一個小洞,裡面放著米飯,猴子可以輕鬆的把手伸進去抓飯。可當它抓住飯想出來時,緊握米飯的拳頭卻不能拿出,猴子就此被困住。

事實上,真正困住猴子的不是陷阱本身,而是猴子“看到米飯就要抓住不放手”的觀念。我想,這個觀念一定給它帶來過好處,但最終,卻要了它的命。所以,真正阻礙我們思考的,正是那些我們無法擺脫的原有觀念。

原創不易,意圖抄襲【昕菓兒】本篇文章的人,請自重!


很顯然,《壞小孩》的作者紫金陳是絕不會掉入“原有觀念”這一阻礙他思考的“捕猴陷阱”裡的。因為他首先就已經成功擺脫了“文筆不好的小說一定不會大賣”的這種慣常的觀念模式。

紫金陳應該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文筆”水平,但是他不但沒有因此就不去寫作,反而在2012年辭職當起了全職作家。

客觀的說,文筆對小說整體水平的影響,與小說的類型之間還是有一定的關聯的。相對而言,文筆對懸疑推理類小說的影響,比之歷史、言情等類型的小說,肯定就沒有那麼大。

不受“文筆不好”這一大多數人長期形成的固有觀念的制約,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小說類型進行寫作。僅憑這一點,就足以證明,紫金陳早已具備了“會思考”的先決條件了。


《隱秘的角落》原著7.4分:“會思考”的紫金陳,就這麼“爆”了


02“思考”的常見誤區:將“推理”等同於思考。

和小說中的朱朝陽一樣,作者紫金陳從小也是妥妥的學霸一名,特別喜歡數學,奧數得過全國第三。這樣的理科學霸,在推理方面肯定不會差。

所以,當我看到網友輕易就能列舉出小說中最明顯的“10大邏輯漏洞”時,才意識到我其實是進入了一個認知誤區。

數學成績好只能證明作者的推理能力強,卻並不等於寫的推理小說中就不會出現明顯的邏輯漏洞,因為推理小說的邏輯,更多體現出的,是你所設定的人物,在現實的行業和生活中是否具備邏輯上的合理性,而並不只是數學題目中的“純邏輯”。

與上述情況類似的是,我們常常也會把“推理”與思考混為一談,認為推理能力強的人就一定是“會思考”的人。

推理,指的是由一個或幾個前提條件推斷出一致性結論的一種思維方式,它主要反映的,是人的邏輯能力,因此,推理能力本質上就是一種純理性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個數學成績很好的人,能很快地做出一道題,也能毫不費力地推演出一個一致且完全成立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他卻很可能根本沒有也無需去“思考”他的這一推理過程或最終的觀點,因為他只要“符合邏輯”就可以了。

原創不易,意圖抄襲【昕菓兒】本篇文章的人,請自重!


思考當然不止“推理”那麼簡單。它不僅涵蓋了純理性的推理,更多的部分,其實是“非理性”的心理加工過程,比如解決問題、分析、綜合和評估等等。

更為重要的是,“思考”中含有一個動態元素:你在思考就意味著你正在對你的想法進行主動積極的加工。而純粹的“邏輯思維”卻有可能是被動的。

由於寫作小說本身就是一個對自己的無數想法進行積極加工與創造的過程,儘管紫金陳的小說中出現了很多推理上的“邏輯漏洞”,但這並不能否認,作者沒有陷入"把推理等同於思考”的誤區,他的確“在思考”。

我想,這或許正是《壞小孩》這本在邏輯上存在不少明顯漏洞的小說為什麼還能吸引辛爽導演進行網劇改編的原因吧。從小說的故事本身來看,紫金陳不僅是“在思考”,而且他也真的抓到了“會思考”的關鍵。


《隱秘的角落》原著7.4分:“會思考”的紫金陳,就這麼“爆”了


03“會思考”的關鍵:反直覺的“敏捷思維”。

當我們擺脫了原有觀念的束縛,避開了“思考”的誤區,我們是不是就一定“會思考”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要想真正做到“會思考”,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一定要學會“反直覺”。

所謂“直覺”,就是指人的“直觀感覺”,它遵循經驗原則,具有快速、直接的特點。當我們對人或事做出了判斷與決定,卻不能意識到自己這樣做的理由時,就說明我們的大腦已受制於了直覺。

雖然我們不能否認直覺在我們思考中的價值,但一個“會思考”的人,絕不可能是一個只會依賴於“直覺”的人。他必須要學會的,恰恰就是如何讓自己具備“反直覺”的思考方式。

《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這本書的作者布萊恩.格里瑟姆博士,作為思維方式領域的資深導師,將這種“反直覺”的思考方式稱為“敏捷思維”。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叫板我們的日常反應,創造全新的觀點,並能出其不意地把它們加以融會貫通。

原創不易,意圖抄襲【昕菓兒】本篇文章的人,請自重!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壞小孩》這本小說的作者是怎麼用“反直覺”的思考方式來“出奇制勝”的吧。

第一,題材“反直覺”。

在懸疑推理類小說中,如果主人公就是犯罪分子,那麼他肯定是個成年人,這就是我們所有人的“直觀感覺”。

《壞小孩》的作者卻出人意料的將小說中的犯罪分子設定為了初中生,還一口氣設定了3個,其中的朱朝陽甚至成了“終級大BOSS”。

作者對“未成年人犯罪”這一題材的選擇,就明顯是採用了“反直覺”的思考方式。他沒有去寫大家都有可能會想到的犯罪群體,而是想別人所未想,劍走偏鋒的以“兒童"的視角切入。

可以說,正是由於“未成年人犯罪”這一“反直覺”題材本身在同類型小說中的“罕見性”,使作者的這部小說從一開始就具備了“一騎絕塵”的“爆款潛質”。

《隱秘的角落》原著7.4分:“會思考”的紫金陳,就這麼“爆”了


第二,推理手法“反直覺”。

懸疑推理類小說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對罪犯犯案過程的破解與推理,“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一直就是人們對此類小說是否成功的一大“判定標準”。推理小說重在“推理”,就是我們所有人的“直觀感覺”。

然而,《壞小孩》的作者卻再一次出人意料的幾乎完全捨棄了推理。無論是張東昇還是三個孩子,作者對他們的犯罪動機和作案手法都寫得一目瞭然,根本沒有推理的必要。

可是,正是這種“全程無推理"的“反直覺”的寫法,才能使小說脫離了一般推理小說的思路,將案件背後的原因直接聚焦於“中國式家庭關係”這一懸疑推理類小說很少深入涉及的“敏感地帶”。

從以上兩點中我們就能看出,紫金陳確實是抓住了“敏捷思維”這一概念的核心:脫離組織思考的常規體系。只有這樣“叫板常規”的思考方式,才能創造出全新的觀點和想法,並最終將“最不可能”的觀點和想法變成“爆點”。

原創不易,意圖抄襲【昕菓兒】本篇文章的人,請自重!


我想,紫金陳應該沒有看過《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這本書。不過,他卻用他的小說《壞小孩》讓我們知道了,他已經成為了那個具備“敏捷思維”的“會思考”的“更聰明的人”。你,難道不想看看這本書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