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就是中國街頭巷尾裡最普通的爸爸和媽媽。”
近日,熱播電視劇《小歡喜》,成了不同年齡段的人們熱議的話題…
該劇開播後,因其對“中國式教育”全景式地掃描,而收穫了眾多的關注,口碑和評分都還不錯。

這部劇圍繞三個不同背景下的家庭,聚焦在孩子高三這一年發生的故事,真實地表現了為孩子學習擔憂的家庭日常。
劇中喬家、方家、季家三組家庭,分別代表的是:“離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虎媽貓爸”式的教育,以及“留守”式教育。
不管什麼類型的家庭,也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好壞,在教育孩子、面對孩子成績時都有著同樣的焦慮,很多人直呼在這部劇裡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
一部《小歡喜》戳中了當下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現狀,這些故事就是我們曾經或正在經歷的。
1、家庭教育中,拼的是爸媽
方圓和童文潔,是經典的“虎媽貓爸”組合。
女強人式母親獨立上進,老好人父親脾氣溫柔但心思通透。媽媽唱紅臉,爸爸唱白臉,對孩子的教育上剛柔並濟,這是絕大多數家庭的真實寫照。
這組家庭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就雞飛狗跳。雖然方一凡在學業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渣,但活潑仗義的性格,善良單純的本心,對世界始終樂觀好奇的特質,都不難看出他是一個始終在愛裡茁壯成長的孩子。
相比之下喬英子和季楊楊的家庭就不怎麼“歡喜”了,他們兩家的親子關係中充滿了誤解、疏離。
喬衛東、宋倩、喬英子是離異家庭,母親宋倩控制慾極強,望女成鳳的她,最大的心願是女兒能上清華。
為了讓女兒安心學習,她在家做了個“隔音室”,透明的玻璃下,女兒一舉一動都在她的掌控中。
夫妻貌合神離,孩子承受巨大的壓力,緊張的家庭氣氛一觸即發,直至瓦解,崩潰。
另一組家庭中,季楊楊像在都市生活的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工作,孩子的教育全權交給了姥姥姥爺和舅舅。在高三這一年,季父回到了孩子身邊,但表現出的更多是“不適應”和手足無措。
“你們一天到頭不回家,高三倒想起管我了”面對兒子的質問,媽媽劉靜唯有沉默。她突然發現,不知不覺中,她與孩子之間的裂痕竟變得難以修補。
父母長期的缺位,讓季楊楊變得性格冷淡,父母在高三時突然表現出的關心,在他看來,既多餘又讓他反感。
父母在孩子心裡種下了精神與情感的種子,會隨孩子一同成長。
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與之相反的有些家庭,種下的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家庭教育中,拼的不是爸媽的身份、地位,是父母對孩子發自內心的關愛和理解。
2、別讓愛成為綁架孩子的工具
陶虹飾演的媽媽和女兒英子上演了一場“極度真實的吵架”。
兩個人從“你為什麼不好好學習”、“我沒有,媽你聽我解釋”,一直吵到“我這麼辛苦是為了誰”、“媽,我就是壓力大”,再上升到“我怎麼活得這麼難”、“為什麼你就是不理解我”,最後以英子媽媽的一巴掌和英子的“我討厭你”結束。
短短几分鐘,幾乎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
父母命令式的“為你好”和不平等的溝通,逼得孩子只能關起了心門,也逼出了孩子心底的怨恨。
高分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有這樣一個故事叫做《媽媽的遙控器》,孩子的人生被媽媽用遙控器不斷地倒帶重來,連死亡都成了無法解脫的循環。
故事的主人翁小偉,發現自己被困在了星期三這天。
他陷入循環:撞到同一個人,打到同一輛出租車,和朋友們重複同樣的對話。他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但是,為了能和最好的朋友們去畢業旅行,他每天都重複著把偽造的成績單交給媽媽。
直到第三天晚上,他再一次交出了偽造的成績單,媽媽突然說:“我不是已經給了你三次機會了嗎?”
他這才知道,原來媽媽的手裡有一個遙控器,可以將他的人生往回倒帶。從此,小偉在遙控器的控制下,開始了噩夢般的生活。媽媽稍有不滿意之處,就會按下遙控器,讓他倒回重來。
她不允許兒子的生活中出現任何瑕疵,她耐心地、一遍遍地按下遙控器,把他修正成自己滿意的樣子。
小偉終於崩潰了,選擇了自殺。可是,他卻連死去的權利都沒有,因為擁有遙控器的媽媽,才是他命運的主宰,他不曾真正擁有過自己的人生……
這到底是在愛孩子,還是在滿足自己的控制慾?
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以愛之名的綁架和束縛。
心理研究發現,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無論如何也難滿足父母的期望時,他們對自己的認知就會出現偏差,只能痛苦地審視自己,陷在自我否定裡苦苦掙扎。
這類孩子的父母,之所以無法接受不夠好的孩子,往往源自他們無法接受不夠好的自己。
智慧的父母都允許孩子犯錯,只有錯過才知道怎麼做對。
父母真正該做的,就是對孩子的進步給予肯定,對孩子的挫敗給予包容和鼓勵。
3、教育的意義,是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
英子媽媽將孩子必須上“清華北大”的執念強行嫁接到了英子身上,這意味著英子要承受的壓力,遠超其他同齡人。
誓師大會上,學校讓孩子們在氣球上寫願望放飛,英子寫了CNSA(中國國家航天局)。
宋倩立刻潑冷水,逼著英子在氣球上寫分數:“別寫這玩意兒了,寫上700分。”
英子不願意,你來我往的推搡間,氣球被不小心擠破了。
英子哭著跑開:“那是您的心願,不是我的心願!”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控制,是理解和支持。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寫過一首詩《論孩子》: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請不要再以“為你好”的名義,按照自己的心意打亂孩子的人生,讓孩子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
他們的夢想,請讓他們自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