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金泉才 通讯员 才仁旦周 包海义 张彬
2020年4月14日,距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地震,刚好十年。
十年来,玉树州气象局在中国气象局党组的亲切关心下,在青海省气象局党组和玉树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气象事业从重创中一步步走向新生:气象现代化建设扎实见效,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层层拉紧,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气象保障服务稳扎稳打……在三江源头,气象事业以人民为中心,认真书写着爱民惠民的大文章。
夯实根基 综合业务服务能力大幅跃升
4月的玉树州扎西科湿地公园,草木萌动。走进新建的玉树市气象局,整洁有序,宽敞宁静。震后,玉树市气象局先后开展新址观测场、办公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县级综合业务平台、气象台综合业务平台、市县一体化气象服务平台、生态与农业气象一体化平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业务系统得到推广应用。
玉树市气象局的变化是全州6个市(县)气象局发展的缩影。
玉树不倒,青海常青。地震发生后,玉树州气象局陆续开工建设基本气象观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等综合观测系统及配套设施建设、预报预测业务平台、各类基础设施灾后恢复建设项目。新生的喜悦,洋溢在玉树气象人的脸上。
玉树市气象局老职工玉红英说:“震后,刚开始每天住的是帐篷、点的是蜡烛。现在地面气象综合业务全部实现自动化,感觉像做梦一样。以前只有天气预报,服务乏善可陈,如今服务产品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气象工作的社会价值显著提升,让人更感身为气象工作者的自豪。”
十年间,全州累计建成各类气象站9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98%,监测业务涵盖地面、高空、酸雨、土壤水分、生态气象等7个方面,观测站网密度由每万平方公里0.88站提高到现在的4.39站。监测能力和水平提升了,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效性增强了,以科技驱动发展的意识和行动也跟上来了。
州气象部门依托青海智能网格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加强风云卫星遥感资料和各类模式集合预报资料的利用,极大提升了短时强对流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研究检验各类模式对玉树地区降水预报的指导性,通过数值预报产品本地化订正技术研发,提高了本地预报准确率。
同时,玉树州气象局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派员参加中国气象局、青海省局相关业务培训交流,推荐青年英才、技术带头人,培养了一批业务精湛、业绩突出的优秀业务人员。通过现场教学、网络培训实现全员学习,建立学习督查机制,提升了职工的整体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考评制度、服务首席预报首席评选办法的实施,激发了职工创新争先的劲头。
服务发展 为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提供支撑
从2018年7月工程获批至今,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区气象保障工程玉树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建设始终秉承初心。工程完工后,可动态开展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业务,建立玉树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系统和农牧业气象服务体系,全面开展面向生态保护与建设、防灾减灾、适应气候变化和畜牧业发展的气象服务,同时有效弥补“三江源”核心区无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的空白。
这,正是气象适应新需求,竭力服务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行动力的体现。
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玉树州发生罕见雪灾。在这场持久战中,州气象局干部职工集智担当,以56期决策气象报告、29站次预警信号为决策者和公众筑起了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灾后,政府领导对气象部门“前线侦察兵”的角色给予高度赞誉。
目前,玉树实现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州、县两级政府全部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全部出台《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全州48个乡镇(街道办)全部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出台《重大气象灾害行动计划》,实现48个乡镇(街道)和257个村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全覆盖,建成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37个。
玉树州产冬虫夏草闻名中外,采挖冬虫夏草是当地牧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每年4至6月采挖季也是雷电灾害高发季。玉树州气象局联合安监、农牧等相关单位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如今,安全出工的观念在农牧民脑子里扎了根:“每次进山挖冬虫夏草都按天气预报准备物资,收到雷电预警,就赶紧下山。”
玉树州地处三江源头,通过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量,进而改善三江源生态环境,增加江河径流量,是气象科学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作用。在人工影响天气等举措的综合作用下,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增强,湖泊湿地面积扩大,水源涵养量明显增加。草地平均覆盖度比2010年增加5.8%,产草量整体提高13.8%,森林覆盖率从2008年的5.2%提高到目前的6.3%。
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人民幸福生活期待,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玉树气象感恩奋进,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