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瓷器生產源遠流長,不同歷史時期各地瓷窯生產出的瓷器產品,幾乎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釉彩品種,我們可以通過釉面特點判斷出瓷器的產地及時期。
因此,瞭解瓷器的釉彩品種,對於瓷器的斷代和辨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看了本文後,無論你看到什麼瓷器,都能隨口說出釉彩及其特徵,還能講講歷史源流,調子瞬間就上去了,閱到既是學到!
我們平時說的瓷器上面的釉彩,一般是指瓷器上紋飾的類型,可以畫在釉上,可以畫在釉下,可以是單色,也可以是多色。瓷器從商周誕生,一直到漢唐,都是沒有彩繪的,偶爾有刻劃花紋,也不上顏色。大概是因為古人看中基礎釉的色澤,追求素雅的效果。到唐朝時,南方多產青瓷,北方多產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大格局,與此同時長沙銅官窯另闢蹊徑,以彩瓷而崛起,獨步名窯之林,瓷業開始呈現三足鼎立勢。釉下彩的普及,釉下彩的創燒,為長沙銅官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唐 長沙窯醬釉雙魚壺
真偽的辨別不僅需要大家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需要閱讀大量的書籍,更需要在市場上進行磨鍊,以下是筆者整理的關於瓷器上的色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褐綠彩
褐綠彩起始於唐,為唐代長沙窯創燒特有品種之一,當時的上層社會並沒有接受那些花花綠綠的瓷器,以至於古書裡都沒有關於長沙窯的記載。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發掘長沙銅官窯遺址,人們才知道唐朝還有褐綠彩。褐綠彩顧名思義,是用褐色和綠色描繪的畫面。同當時的唐三彩相比,褐綠彩顏色單調了一些,不過三彩是陶器,燒造難度不如瓷器。長沙窯能在瓷器上燒出兩種顏色,是一個大的開創。褐綠彩的畫面非常豐富,人物、花鳥、山水、圖案、詩詞,涵蓋了後世所有瓷繪題材。雖然近年發現了三國時的褐斑青釉瓷,但學術界還是公認長沙窯的褐綠彩是彩繪瓷器的鼻祖。
唐代長沙窯創造的一種瓷器釉下彩裝飾技法。有兩種:
1、在坯上用褐綠彩直接畫紋飾。
2、先在坯上刻出紋飾輪廓線,再填繪褐綠彩,最後施青釉入窯燒成。

唐 長沙窯黃釉褐綠彩鴛鴦形插器
二、白釉黑彩
古籍裡記載的第一種彩繪瓷,是宋代磁州窯的白釉黑彩。
宋代瓷器相當繁華,汝官哥定鈞,所謂五大名窯,還有龍泉耀州建陽等顯赫一時大窯,都是做單色釉的,在釉面色澤上作文章。只有磁州窯,執著地在白瓷上畫黑色畫面,從北宋一直畫到現在,有種“雖千萬窯,吾往矣”的氣勢。
磁州窯在河北邯鄲,清代叫彭城窯,一度和景德鎮齊名。白釉黑彩又叫白釉黑花、黑白花,是用毛筆蘸黑顏料,在上了白化妝土的胎上作畫,然後上釉燒製。還有剔花,比如先用毛筆塗出樹葉的形狀,再用刀剔出葉脈。珍珠地劃花,用木管蘸顏料,戳出來許多圓形,多見於磁州窯系的登豐窯。
宋 白釉黑彩詩文枕
磁州窯黑白花的題材很豐富,尤其是嬰戲圖,非常生動。白釉黑彩追求寫意水墨畫的效果,不過水墨畫的黑有深淺變化,所謂墨分五色。磁州窯的黑色就做不到這一點,雖然對比強烈,但略顯呆板,解決顏色漸變問題的是後來的青花瓷。
三、青花
青花瓷大概在唐代就出現了,元代開始成熟,明清時佔了彩繪瓷的半壁江山。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四、紅綠彩
紅綠彩創燒於金代。紅綠彩不只有紅綠兩色,有時還有少量的黃色和黑色。燒紅綠彩的窯口很多,山西長治窯、河南扒村窯、山東淄博窯等等,這些窯口都在北方,當時是在女真人統治下的金代。當時南方是南宋政權,後世常常把金代和遼代瓷器劃歸到宋瓷,所以紅綠彩還有另一個名字:宋加彩。
“加彩”兩字很形象,顏色是後加上去的,就是先燒好白瓷器,然後在釉面上作畫,再進爐低溫烤一下,讓顏色咬進釉裡。金代紅綠彩是史上第一種釉上彩瓷器。之前說的幾種彩,都是畫在坯上,然後再上釉燒製,叫釉下彩。釉下彩的好處是,畫面有釉保護,不會脫落。釉上彩的好處是顏色豐富鮮豔,畫面精細,缺點是易磨損。這個“易磨損”是相對而言,一件釉上五彩瓷,除非你沒事用砂紙磨它,否則傳給重重重孫子也不會掉色。
金代 紅綠彩碗
五、釉裡紅
釉裡紅(underglazered)是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的一種釉下彩繪。釉裡紅是以銅髮色的釉下紅彩,特點是顏色有暈散,紅色裡經常出現綠色的斑點,叫美人醉。釉裡紅對窯溫和氣氛(窯內氧氣濃度)的要求苛刻,元代把握不好,燒出的釉裡紅偏黑,許多都看不出紅色來。但是我們窯工從來都不拋棄不放棄,到明朝宣德時,釉裡紅穩定了,然後又燒了三百年,到雍正皇帝時,唐英老爺終於做出了完美的釉裡紅。
元 釉裡紅雲龍紋瑞獸耳蓋罐
六、青花釉裡紅
青花瓷起源於唐代,釉裡紅瓷起源於元代,兩者組合為青花釉裡紅瓷是元代:根據已發現的文物資料,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裡紅器(公元1338年),既是釉裡紅器有明確紀年的瓷器,又是青花釉裡紅器起源的物證。青花釉裡紅,俗稱“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間用釉裡紅加繪紋飾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釉裡紅有單獨裝飾的,但大多數與青花相結合在一起進行裝飾而稱為“青花釉裡紅”。藏品想要送拍諮詢可聯絡筆者:一三零四,九八八,四八八三其特點既有青花的“幽靚雅到致,沉靜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裡紅的渾厚壯麗,豐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樸實的藝術風格。因此,青花釉裡紅瓷成為我國珍貴的品種之一。青花是鈷藍,釉裡紅是銅紅,兩者對窯溫和氣氛的要求都不相同,要把兩種顏色燒在一件器皿上,需要抓住同時滿足兩者要求的那一團火,全憑運氣。現在看到的古代青花釉裡紅瓷器,其實每一件後面都有堆積如山的廢品,所以古董行有句俗話:青花帶紅,價值連城。
元 青花釉裡紅鏤空開光纏枝蓮紋蓋罐
七、礬紅彩
礬紅彩創燒於明嘉靖間盛行於清康熙時期。礬紅彩還有一個名字叫“鐵紅釉”,是一種以氧化鐵為主要著色劑的低溫紅釉,色澤略顯橙紅。鐵紅與銅紅相比,燒造就非常容易了,剛才說的金代紅綠彩的紅色就是這種紅。鐵紅沒有暈散,但顏色單薄,類似板磚色,格調不如銅紅,沒有釉裡紅那種濃豔厚重的味道。
清雍正 礬紅彩描金雲龍紋六方花觚
八、五彩
五彩為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的新品種,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五彩的“五”是個虛數,顏色不只五種,明代有紅、綠、赭、黃、紫等色,清代又加進了黑、棕、藍等等,現在景德鎮的五彩顏料有近百種。明朝早期的五彩,比如下圖中的鴛鴦碗,是用毛筆塗抹出的色塊,顏色光鮮,但細節不甚分明。這時的釉上五彩還沒有藍色顏料,就用釉下青花替代,許多初學都誤以為這就是鬥彩,非也,這叫青花加彩。
明·宣德 青花五彩鴛鴦碗 (一對)
九、鬥彩
鬥彩又稱“逗”彩,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創燒於明朝宣德年間,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明成化鬥彩天字罐,罐底款為一個“天”字,故名天字罐鬥彩一定要用青花勾線,然後釉上五彩填色。做鬥彩很麻煩,要先畫釉下青花燒一次,再畫釉上五彩燒一次,為什麼不全畫在釉上呢?這個說來話長。官窯五彩瓷追求的是工筆國畫的效果,畫過工筆畫的朋友都知道,要先用墨勾出輪廓,然後再上色。明代瓷工面臨的問題是,沒有模仿墨色的釉上顏料。
明成化鬥彩天字罐
也許有朋友問了,磁州窯的白釉黑彩不是有黑顏料嗎?但那是釉下黑彩,如果在釉上,一燒就蒸發了。畫釉上黑色的辦法也有,先畫上綠色,再把黑色蓋在綠上,讓綠色粘往黑,燒時才不會蒸發。這種辦法畫色塊還可以,但要畫輪廓就難了,兩色細線要嚴絲合縫在重疊在一直才行。正好那時瓷工用釉下青花畫藍色,乾脆再用青花勾線吧,省了好多麻煩——這就是鬥彩出現的原因。這只是我個人研究的結論,如果哪位專家有不同意見,我虛心拒絕。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舉個例子,前幾年火爆一時成化鬥彩雞缸杯,賣了二點八億那個,雄雞尾巴是黑的。其實故宮裡還有另外一隻,尾巴是綠的,大部分陶瓷史書籍都以這隻為標準器。那麼問題來了,誰見過綠尾巴的大公雞?聰明的,你又看懂了,那是瓷工畫尾巴時,忘了在綠上罩一層黑。
十、釉下五彩
釉下五彩首創於清末的傳統名瓷。我們說五彩,特指景德鎮的釉上五彩。還有一種畫在釉下的,是湖南醴陵發明的,又叫醴陵五彩。釉下五彩的基礎顏料是用金屬氧化物或它們的鹽類為著色劑,與一定量的硅酸鹽原料配製而成,材料本身就不含鉛毒,這種顏料不需要釉上顏料那樣採用含鉛很高的熔劑輔助髮色和降低焙燒溫度,而是在1350—1400℃高溫燒煉中,彩料中的熔融物與熔融狀態的坯釉互相粘合著,覆蓋的釉層能抵抗自然酸鹼的侵蝕,耐磨損、永保花色清晰、鮮豔、明亮。所以,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一種理想的“綠色”陶瓷。藏品想要送拍諮詢可聯絡筆者:一三零四,九八八,四八八三。色料品種繁多,其色澤極為豐富,幾乎涵蓋所有色系。色彩效果五彩繽紛、濃而不俗、淡而有神。畫面光亮平滑,清雅明快,晶瑩潤澤,具有飽滿的水份感。裝飾紋樣造型簡練,結構嚴謹,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清 釉下五彩花卉紋折肩瓶
十一、琺琅彩
瓷胎畫琺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時的精密繁複的雍容華貴,使琺琅,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乾隆琺琅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琺琅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巔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遊園罐是其代表。
琺琅沒有大的器物造型,絕大多數是盤、碗、杯、瓶、盒、壺,其中碗、盤最多,只是每一品種都有不同的變化。另外還有一個品種是宜興紫砂陶胎外繪琺琅料彩,這也是難得一見的。琺琅彩瓷器在胎質的製作方面是非常講究的。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釉色極白,釉表光澤沒有桔皮釉、浪蕩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確可用“白璧無瑕”來讚譽。
清乾隆 琺琅彩人物紋膽瓶
琺琅彩瓷器是專門為皇室燒製的瓷器,產量極少,而且每一件都是精品。“琺琅彩”的名字,本身就蘊含了對產地和功用的限制,晚清時一些景德鎮民窯的產品也自稱琺琅彩,竊以為劃到粉彩瓷更合適些。
十二、粉彩
早在清康熙年間,粉彩作為瓷器釉上彩繪藝術已開始了萌芽;到雍正時期,已趨成熟,並形成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乾隆時期粉彩已非常興盛。粉彩的藝術效果,以秀麗雅緻,粉潤柔和見長,這與潔白精美的瓷質分不開,它們相互襯托,相映成趣,有機地結合起來。
粉彩瓷裝飾畫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藝術中的營養,採取了點染與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繪的對象,無論人物,山水,花卉,鳥蟲都顯得質感強,明暗清晰,層次分明。採用的畫法既有嚴整工細刻畫微妙的工筆畫,又有滲入淋漓揮灑,簡潔洗練的寫意畫,還有誇張變形的裝飾畫風。甚至把版畫,水彩畫,油畫以及水彩畫等姐妹藝術都加以融匯運用,精微處,絲毫不爽;豪放處,生動活潑。
粉彩花卉紋葫蘆瓶
十三、淺降彩
淺絳彩瓷是清末時景德鎮具有創新意義的釉上彩新品種。從同治、光緒到民國初約50年之間,將中國書畫藝術的“三絕”——詩、書、畫,在瓷器上表現,使瓷畫與傳統中國畫結合,創造出瓷畫的全新面貌。“淺絳”原是借用中國畫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畫輪廓並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畫,起源於元代。其畫家代表人物為黃公望。藏品想要送拍諮詢可聯絡筆者:一三零四,九八八,四八八三。而淺絳彩瓷中的“淺絳”,系特指晚清至民國初流行的一種以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繪出花紋,再染以淡赭和水綠、草綠、淡藍及紫色等,經低溫(650—700℃)燒成的一種特有的低溫彩釉。
民國淺降彩人物瓶粉彩的變種,仿國畫裡吳門畫派的淺降山水,故名淺降彩,也有畫人物花鳥的,叫落地粉彩。畫法是把顏料摻到玻璃白裡,一次畫成。淺降彩始於晚清,民國時被新彩取代,曇花一現。
14.金彩
把真金畫在瓷器上,最早的是宋代定窯,當時是把金箔做在瓷器上。當時的書裡說是用大蒜汁粘了再燒,後來有人試過,不靈。
現代霽藍釉金彩心經蓋碗康熙時出現了細金法,又叫本金,永不褪色。發明人叫汪景隆,他把手藝的三個工序,分別傳給三個兒子,一共傳了七代,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時公開了。還有一種洋金,歐洲傳進來的,一說來自日本。洋金含金量少,便宜,景德鎮一度大量用洋金,後來發現洋金幾十年後會掉色,所以高檔瓷又改回用昂貴的本金。
清乾隆 粉青地金彩“交鎖夔龍”圖獸耳瓶
洋金瓷器燒出來就是金燦燦的,本金出窯後是暗淡的土黃色,需要用瑪瑙刀拋光才會亮。現在許多金彩瓷器故意不拋光,以證實自己是本金,如果你買到這種金彩瓷,用翡翠一類的硬寶石磨一下就發光了。
十五、廣彩
廣彩是一種專供外銷的瓷器。清朝早期許多歐洲商人到景德鎮訂購瓷器,到十八世紀時改為採購景德鎮的白胎瓷,運到廣州畫釉上彩。因為當時廣州是通商口岸,歐洲商人可以在廣州的作坊裡監督生產,不用跑遠路到景德鎮。
廣彩的畫法與粉彩相同,其器形和畫面多是歐洲風格,比如畫貴族徽章公司商標什麼的,畫中人物也是金髮碧眼。廣彩多描金,又名廣州織金彩,現存的都在外國,國內幾乎沒有。
這是乾隆時的廣彩碗,叫商行碗,描紋的是當時廣州城外的外國商行的建築,上面還有英美瑞典的國旗。英國的檔案裡有記載,這種碗每個成本是白銀五兩,相當於一千二百塊人民幣。
十六、新彩
新彩又是歐洲人發明的,又叫洋彩。洋彩這個詞比較籠統,粉彩、琺琅彩和廣彩都曾被稱為洋彩。新彩技術晚清時傳入中國,一開始是用法國顏料,後來用日本產的,其實這時中國的瓷器技術已經落後於歐洲了,大概因為賽先生還沒來吧。
新彩是釉上彩,其表現力是所有彩繪法裡最強的,可以畫出中國畫效果,還可以畫出水彩和油畫效果。新彩的畫面薄,類似五彩,但五彩不能調色,新彩可以,所以其色彩種類異常豐富。新彩還有一個優點是容易掌握,燒成變化小,會畫畫的人都能畫新彩瓷器。新彩的缺點呢,歷史短,又是泊來技術,沒有情懷。
收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歷經長期的經驗累積,具備一定的眼力與悟性之後,任何時候都不晚。結合身邊資深藏家的基本經驗與筆者多年的見解,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收藏,多學習、多實踐、多調查、多鑽研、多反思、多頓悟。時間長了,自然而然的就成熟了。以上就是關於瓷器的各種彩色。如果有什麼想法,歡迎到評論區中發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