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山坳中的巖肩平臺上
“懸崖村”名叫“阿土列爾村”,這裡是大涼山腹地,到處都是高山和峽谷,位於昭覺縣支尓莫鄉,該村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山坳中的巖肩平臺上,往上到支尓莫鄉行政區域需攀登落差近1000米的小路到達另一個更高的平臺。這個村有一百多年曆史,至今已經發展到第四代人,山腰的土地一直是村民賴以生存的基礎,這裡不通公路,村民們居住在土坯房裡,靠天吃飯,半農半牧,自耕自足,一切都依靠自然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一代代在大山裡生生不息,如果不是山外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原住居民似乎還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村民們一代代居住在大山裡生生不息
其實,大涼山遠遠不止一個“懸崖村”,因為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進入現代社會的“直過區”,是全國最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之一。“阿土列爾村”之所以名噪一時,是由於山底有一座勒爾村小學與該村落差近1000米,本來進出阿土列爾村可走一條通過布色列落的路,但學齡兒童為抄近路他們需要通過滕悌攀爬落差800米且非常危險的懸崖“天梯”,這一情況經媒體曝光後,“阿土列爾村”名聲大振,中外聞名,甚至進入國家殿堂議論的話題。
村子離山下河谷的落差近1000米
隨後,在輿論的鞭策下,州、縣兩級政府決定籌資修建一條鋼筋結構梯道,改善村民們出行的條件。2016年11月19日,通往村子的2556級鋼梯工程竣工,現在孩子們可以攀爬新的“天梯”來回"懸崖村",村民也可走捷徑把山貨或多餘的糧食背到山下河谷公路邊的莫紅小市集出售,同時也購回必要的生活用品。
鋼梯代替了藤梯
2017年6月23日,通信鐵塔建在了阿土列爾村,實現了通訊信號的無縫覆蓋,許多村民用上了智能手機。
雖然藤梯變成了鋼梯,但出村一趟仍需要兩三個小時。隨著脫貧攻堅的推進,為徹底改變村民居住生活條件,昭覺縣將“懸崖村”貧困戶列入易地扶貧搬遷範圍,今年5月,已有8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進了縣城南坪社區集中安置點的新家。
“阿土列爾村”擁有峽谷、溶洞、溫泉、原始森林等旅遊資源,目前,一家旅遊集團已入駐,擬投資6億元,打造"懸崖村-古裡大峽谷"景區。目前,一些村民開辦了民宿,開始吃上了“旅遊飯”,他們不用搬遷也可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新建鋼梯的起始點
鋼梯依山就勢蜿蜒曲折
新建鋼梯曲曲彎彎細又長
鋼梯有些地方呈Z字形
建在懸崖峭壁上的鋼梯
鋼梯建在垂直的懸崖邊上
鋼梯直插雲霄
左邊是留下的原來村民攀爬的小路
山下的建築就是懸崖村學生讀書的學校
一位二年級的學生回望她讀書的學校
河谷公路邊是村民趕集的場所
村民購回生活必需品負重攀爬回村
時有旅行者莫名前往懸崖村
懸崖村地質災害警示牌
懸崖村山腳下村民開辦的小賣部
懸崖村旅遊和鋼梯管理辦法告示牌樹立在鋼梯攀爬起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