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一我们需要怎样的市场经济(14)

十几年前,人们经常说,适当拉开国民收入差距,就可以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挖掘潜能,创造财富,拉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时至今天,人们还经常提起这句话,视之为发展经济的动力。

不可否定,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体量世界第二,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是“百姓无钱消费”,市场疲软,导致企业营销令人堪忧,经济下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曰益加剧,始终是一个难以挥之而去的阴影,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

四十年前,生产报喜,销售报忧,财务告急的问题突出,四十年后这个问题同样存在,并且不断深化,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

一、80%的失败者能否拉动市场经济?

市场竞争存在着2:8定律,除了20%的企业与个人成为市场竞争的优胜者外,其余80%的人与企业不可避免地成为市场竞争的失败者。用一些人的语言说,他们是被时代淘汰的“废物”。

问题是他们即使被淘汰了,还是沒有离开市场,因为他们还是那些成功者供应商的潜在客户。我们曾说,中国有十四亿人口,是骄傲的资本。之所以这样说,是说这十四亿人口有消费需求,是拉动市场经济的宝贵资源。

问题是,他们虽然有十四亿人口的规模优势,但是其中有相等大一部分人是市场竞争的失败者,还有些人甚至是失业青年和下岗工人,他们没有收入,朝不保夕,拿什么去购买供应商提供的充沛商品与服务。其余的20%的人倒是有钱,但他们不能自产自销,不然的话不退化成二千年前的“自然经济”了?很显然他们也难以消化自己生产的海量商品。这些产品在社会上显得过剩,并造成库存和积压。

这自然是四十年前奉行的适度拉大收入差距带来的必然结果。“适度拉大收入差距",固然调动了某些“能人"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提高了工作效率,并生产了海量的商品财富,但是造成80%的贫困与失败。致使市场消费的主力军拉动不了市场交易,造成企业商品的滞销与积压。

这正是:生产经营需要效率,市场交换需要均衡,当两者不能匹配时,问题就出现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刚刚确立,市场疲软就出现了。为了刺激市场经济,人们一方面通过扩大投资来强制创造需求,另一方面通过金融手段来注入流动性。通过追求GDp增长来解决大众收入锐减问题。结果一方面实现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则造成了产品与产能的双过剩。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也是解决市场疲软的办法之一。这种办法一度还有效果,结果人家一打贸易战,堵死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最后不得不面向国内寻求双循环战略。金融手段也经常用来救急。当客户沒钱时侯,就发展消费金融,诱使客户借钱消费,拉动内需。问题是借钱是要还的,当客户沒有收入无法还债时,债务危机产生了。现在房地产问题最大。

总而言之,拉大收入差距→不均衡发展产生→影响市场交易→经济危机形成。

二、一个人再有能力,你也不能独力创造一个世界

先说一个案例。前几年笔者到某医院治病,遇到了一件事。医院是由一个医术非常高明的医生开的,重点环节是动手术。可是全院只有院长一个人会动,其余人都是配角。工作紧张时,院长从早上忙到晚上八、九时一直在工作,一天可以给十几位病人动手术,非常辛苦。而其他人闲着无所事事。有一天,院长竟累倒了,昏倒在了手术台上,经抢救才恢复过来。

还有一个相反的案例。陈永贵,当年大寨村的带头人。据说当年陈永贵有非常强的劳动能力,种地绝对是一把好手。后来大寨搞互助组,别人都把强壮劳动力挑完了,剩下几个老弱病残没人要。陈永贵说你们不要我要,他们以强带弱,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互助组。在陈永贵带领下,这个互助组取得了非常不错的业绩,甚至比其他祖都要强。就这样,陈永贵被当年大寨的当家人贾进财看中,作了大寨的新当家人。大寨正是在陈永贵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被毛主席发现,树立为农业合作化的典型。

笔者列举这两个案例,是想告诉各位,即使有人本事再大,再有雄心壮志,有能力独吞利益,你也是肉身凡体,也只有两只手两条腿,难至于三头六臂,能做的事也就那么一件两件,如院长亲自动手术一样,只能一个一个动,而不能三、五成批的搞批发。这也是我们曾经认识到的一个问题,“个人单干力量太小"。因此有人就大声疾呼:不懂得用人你就得干到死!

因此,要想做大事,你就得学会用人,拉上那些本亊不太如你的人一起做事。就比如陈永贵一样,他一个人单干,至多说是一个能人,一把好手,而拉上一批兄弟一块干,就是一个集体,就有能力改变一个山村,做出一番业绩。好在做企业的现在基本上都懂得团队精神,都逐渐明白抱团发展的道理。

我们说这么一大堆废话,就是告诉各位,在当今社会,只有能人与普通人相结合,先富者与后富者携手合作,组成一个团队集体,才有可能做成单个人做不了的大事,拓开一个新的发展空间。这是当前企业管理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因此说,做企业不是老板对员工的恩赐,不是老板养活员工,而是创造一个合作的平台,通过合作劳动创造更多的财富,改善我们的生活。

既然企业是大家合作的平台,那就涉及到利益分配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如何定位劳动工资的属性问题。

在企业中,发给员工的劳动工资到底属于啥?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企业的劳工成本。另一种观点是职工的劳动报酬

按自由市场经济观点,员工工资肯定是成本费用。既然是成本费用,那在企业管理中自然是越低越好。“裁员降薪”与“机器换人”都是降低劳工成本的有效手段。按照笔者理解:劳工工资自然是员工劳动付出后的价值回报,是劳动者参与合作劳动后的成果分配,是利益分配的核心问题。

假如说员工工资属于劳动报酬与成果分配,那么按劳分配的原则就能发挥作用,激励员工积极劳动,认真工作,创造更多的财富,起到劳动激励的作用

。相应地,企业也可通过员工劳动激励得到更多的价值与利益。对于他们来说,员工工资又是一种可以带来增值的劳动投资,而不是人工成本。

有人会说,增加员工工资会增加企业人工成本,市场与客户不认可,削弱竞争力。且慢!员工工资也可以实物形式出现,可以放在企业产品售出前分配。而员工领到实物工资后最低还可以通过易货市场互换使用,各取所需。过去,市场流通不发达,人们担心拿到实物后找不到买家,现在网络发达了,信息畅通了,完全可以开发出一个易货贸易市场来,专做职工实物易货。可以说,思路不是问题,技术不是问题,而观念与思想才是大问题。

三、深化国民收入分配改革是搞活,拉动市场经济的关键

很明显,深化国民收入分配改革是搞活,拉动市场经济的关键。而利益分配体系的改革常常是与市场交换体系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一)将国民经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环节顺序调整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顺序

在过去,国民经济发展要经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后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为了突出“交换"的重要,又改成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环节顺序。

这一改变,意义重大。这就是说企业生产出产品之后,先是通过“交换"投入市场,换回钱之后再通过发工资的形式进行“分配"。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如果说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沒人买就不给员工发工资了?很明显员工发工资受市场客户购买行为的制约。而员工工资不能及时发下去,又进一步影响了市场客户购买力的增长。这样一来,“交换"与“分配"相互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要改革国民收入分配体系,首先应该把原先扭曲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环节顺序调整过来,恢复为原先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顺序,恢复员工工资“劳动成果分配"的本来顺序。当然,有的劳动成果并不能及时消费掉,会形成一定的剩余,这就涉及到“积累管理"。因此,健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应当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积累"五个环节顺序。

(二)员工收入分配改革是关键问题。

重点是在“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之间进行利益分配。笔者认为,在企业生产完成之后,首先应该在国家,员工与企业之间进行分配。在完成对国家税收,员工工资分配之后,剩余多少都是企业所得。这样一来,企业经营的价值就是通过减少生产物耗,减少浪费,创新增值而增加收入,而不是通过剋扣员工工资而致富。

员工工资分配,处于国民收入分配的核心位置。员工工资分配本质上属于劳动成果分配,而不是企业的劳工成本。员工工资分配应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多劳多得,反对吃大锅饭,平均主义。我们预计,随着工资分配改革,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增加客户购买力,扩大内需,拉动市场经济。

(三)创新市场流通体制,是国民收入体制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

主要包括两项内容。

将员工的劳动收入与客户购买力,以及企业的营业收入进行关联,体现“员工多分钱,客户多购物,企业多营销"的价值循环,是改革员工收入分配体系的配套措施。如果按目前市场竞争的情况看,员工收入进成本,谁主动涨工资谁吃亏,企业的收入达不到保证,是断难主动給员工涨工资的。

结合宏观收入改革,我们应运用数字货币,支付平台等技术手段,创新市场流通体系,实行“1+3”市场交易体系。所谓“1”是指国内统一的交易市场。“3"是指国家给数字货币赋加一些规则,形成专门用于结算管理劳动工资,国家财政资金以及普通流动资金的发放,流通,交易与回收等环节,参与市场流通的数字货币。这些数字货币统一参与市场流通交易,各自独立完成企业生产成果从分配,交换到消费使用的各项职能,形成一套既简便又清晰,便于操作的市场交易体系。

总而言之,改革员工收入分配制度是关键,建立“劳动工资收入→客户购买力→企业营销收入"三关联的价值循环及“1+3"市场交易体系是配套措施,构建“经济增长+分配公平+均衡交换"的经济健康运行发展体系,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目标,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