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遊戲玩著玩著就沒意思了?
為什麼旅遊逛著逛著就想打道回府了?
為什麼淘寶京東買著買著就覺得也就那麼回事了?
我們已然身處一個“快消”的時代,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即時滿足,誰都不願意瞎耽誤功夫,此時此刻爽到就好,此時此刻不爽就丟開。
可是,爽,完全在於物;而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你。
怨不得美學大師朱光潛老先生十分擔憂青年人的美感教育,因為我們都錯把爽感當美感,撒丫子一路狂奔,早都忘記:人在有閒的時候,才更像是一個人在感知生活萬般小美好!

01.想談美,請先和現實用途保持距離
在《談美》這本書的開篇,老先生營造了一個場景:園內有一棵古松,一群人將自己看到的畫出來,兩相比較,會不會一模一樣?
結果是:古松還是那古松,每個人所見到的形象卻存在許多差異。甚至同一個人在高興的時候、悲傷的時候去看古松,形象都會有差異。
這就是我們人類相比較其他動物擁有的一項特異功能——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眼前有一道簾子,赤橙黃綠青藍紫,各人所見的世界都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基於此,我們面對同一事物往往就變身三個達人:實幹家、科學家和美學家。

實幹家說:古松啊?是做根雕好還是做桌子好呢?我得好好掂量一下,賣出去值多少錢?
科學家說:我怎麼以前沒見過這種植物?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
美學家說:你看這曲幹、你看這蒼翠的顏色。想來杜荀鶴的那句“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就是這個意境了!
因為我們要吃飽穿暖,所以首先就是要賺錢;因為我們需要知識,所以接下來我們還需要搞研究。可是你有沒有發現,無論是賺錢還是研究,出發點都是古松就是踏腳石,踩上去,要麼得到錢,要麼得到研究成果,至於它長得如何,美不美,一點關係都沒有了。
得到,得到!實幹家和科學家張牙舞爪衝進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被拆解的對象,得之所想,拿到就行!
正因為如此,我們只關心一局局遊戲中贏沒贏、打鬥操作是否流暢,至於畫面中精美的小細節,誰管!
正因為如此,我們只貪圖旅遊的地方有沒有吃網紅餐、住網紅的屋子、在網紅點打卡,這麼好多待幾天啊?別逗了,爽都爽完了,再待下去早膩歪了!
正因為如此,我們只在拆開快遞的一瞬間覺得滿足,沒幾天又開始直播新徵程,畢竟新款又來了!
而美學家對待世界的方式和得到主義的實幹家、科學家大不同!他們捆著自己的手腳,束縛著實用主義的慾望,只用眼睛欣賞外界!因為不能用手腳,所以與世界交流的方式就單純多了,而也正因為如此,注意力也就集中多了。
意象的孤立絕緣,是獲得美感的基本要求。不計較實用,所以心中沒有錢不錢的干擾;不計較研究和推導,所以不需要抽象剝離。
要見到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而這個距離,就是跨越得到主義!
02.想和現實用途保持距離,請腳步慢一點
仔細觀察一下,我們會發現身邊很多詞都變樣了。
舉個例子,娛樂新聞裡,不說優雅了,改說少女感了!為啥?因為優雅是從裡到外、從頭到腳的綜合體,談吐差一點,不優雅;動作大一點,不優雅。可是少女感就不同了,剪個劉海、換身粉紅色、口紅色號調一下,分分鐘減齡,少女迴歸!
因為現實用途橫行天下,所以我們就拿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招式,搶奪各種各樣的現實用途。
在朱光潛老先生看來,“超效率”這話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眼裡特別符合現實用途。
中國人在全世界是被推為最重實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懷一個極近視的目標:娶妻是為了生子,養兒是為了防老,行善是為了福報,讀書是為了做官, ......在中國,什麼都只是吃飯的工具,什麼都實用,因之,就什麼都淺薄。
效率是要顧的,但是隻顧效率終歸就變成了蠢事。我們可以對一件件事情談效率,但是無法對人生談效率,因為人生是貫穿這一件件事情的主線,它指引著我們生活的寬度,而不是完成事情的飽和度。
正如朱光潛老先生對教育事業的擔憂一樣:學校教育目前看來效果是好的,可是壞的呢,老師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學生目的但在文憑、資格。一批批大學生趕著畢業了,有學位了,以後也將有地位了,教育這個工作完成得算是很飽和,可是這些學子、教師在其中感受到的是什麼?求學的樂趣、授業的欣慰都在哪裡呢?
甚至於妹子們變美這件事情,都急到這個地步了——能餓瘦的就不鍛鍊,能動刀的絕不修煉內功,能綻放的時候絕不遲疑。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校園裸貸呢?誰都不願意等到買得起Iphone、穿得起Prada的時候再出手呢?
沒有人願意“有個念想”、“留個回憶”,在加速折現的人生中,為了5分錢的爽打著50塊錢的滴滴緊趕慢趕,“太談容易、太膚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03.想腳步慢一點,請對生活徹底認真起來
我們羨慕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卻不知道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我們佩服蘇格拉底的終極辯論,卻不知道他下獄不肯脫獄,臨刑時候還叮囑還給鄰人一隻雞的債。
每一個人的生命史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全部和部分是息息相關的,這個地方趕一點、那個地方刪一點,你就不再是你了。如果陶淵明為五斗米折腰、蘇格拉底賴掉那隻雞,他們還能是陶淵明和蘇格拉底嗎?
善於生活的人都是徹底認真的人,不讓一塵一芥妨礙整個生命的和諧。
怎麼樣才算是對生活徹底認真呢?老先生覺得不妨讓自己的生活情趣豐富一點。
(1)要趁早
美感不需要深義,它只會被看到,“灈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錯過的就是錯過了。所以我們從年輕時候就要會聽音樂、不斷地讀文學作品,偶爾有欣賞圖畫、雕刻的機會吧。因為年紀越大,外務就越繁雜,習慣的牢籠就越堅固,感覺就越遲鈍,心裡就越複雜。
(2)躲一會
“勤有餘勞,心無偶閒”,不僅生活索然寡味,身心俱疲,你眼中的世界也會日趨乾枯黑暗。在百忙之中,在城市喧嚷中,偶爾丟開一切,逃到一個你心中的幽幽谷,悠然遐想一下,坐看靜水流深,雲捲雲舒。
(3)欣賞啊
比無效窮忙更重要的是時間管理,而比時間管理更重要的是注意力管理。與其把注意力投放到得到這件事情上,不如先做一個閒人,不忙著得到,就溜達過來看看。畢竟世界上最快活的人是最能領略之人,而非得到最多之人。
結語
生活本身是方式,生活本身更是目的。草木閒心才能歲月長,為美,請開始“虛度時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