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虐貓、虐狗,殘忍行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心理需求?

近日,網友爆料山東理工大學一名大四學生虐待流浪貓。對貓進行剝皮、掏腸、火燒、電擊等殘忍的方式虐待,並拍攝視頻通過網絡宣傳販賣 ,兩個月內致八十多隻貓死亡。


高學歷,虐貓、虐狗,殘忍行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心理需求?

圖片來自網絡



前段時間成都理工大學研究生虐狗的視頻出現在微博熱搜榜上。


高學歷,虐貓、虐狗,殘忍行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心理需求?

圖片來自網絡



近日,廣東一大學大二學生虐貓的視頻被網友發佈在網絡上,瞬間引起網友激烈討論,據網友稱,兩名虐貓者之一被認出為廣東財經大學三水校區的學生,另一名虐貓者是“留學生雷某”。


最近,名校大學生虐貓,虐狗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讓人看了既痛恨,又痛心。智商高卻沒有良知,學歷高卻沒有愛心。這是一個個道德的淪喪,是一個個人性的毀滅。那麼高學歷殘忍的行為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需求呢?怎樣才能防止這些行為的發生呢?

專家分析有4種因素可能導致人虐待動物:


高學歷,虐貓、虐狗,殘忍行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心理需求?


人處於憤怒狀態下,同時情緒無法控制導致的衝動所致。

高學歷,虐貓、虐狗,殘忍行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心理需求?


這是情緒管理出現的問題

這種狀態是很危險的人在憤怒的情況下,如果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會做出一些過激的事情。我們平時所說的“路怒症”,及網絡上經常看到的因為一點小事就拔刀相向,甚至不惜殺人者都是這種人。

我們小時候常常被教導:人的心態要平和,不應該有情緒的波動,出現消極情緒是沒有教養的表現。人有情緒就是錯誤的,其實這是對負面情緒一種不好的處理方式。人有情緒是本能的接受負面情緒並用正當的方式發洩出來,才能防止情緒堆積在心裡越積越重,最後因為一根稻草而坍塌。


比如說:察覺自己有焦慮、憤怒的情緒就選擇跑步出汗或者是打拳,聊天等方式發洩出來,這樣對情緒的釋放有很大的好處。如果選擇壓抑,

小情緒慢慢積壓,積壓到一定的時候,會因為一點點的觸碰,就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過激的爆發出來,這對自己,對別人的殺傷力都是極大的。

看到很多案例都是這種情況,比如說:一個人看電影時,因為前面的人擋住視線,一句話發生爭執,就用刀把人殺了的;一句話不和就暴怒並且下黑手的。其實這類人壓抑自己的情緒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他們就是經常壓抑小情緒,最後釀成大的事故。

這些人通常具有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做事偏激,性格孤僻等特點,他們不能通過正常的溝通、交流去發洩自己的情緒。 他們小時候,父母大多也是易暴易怒,不善於溝通、交流。

這種人在平時要注意對自己的情緒進行疏導,感覺有小情緒時,要讓情緒流動起來,釋放出去,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

高學歷,虐貓、虐狗,殘忍行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心理需求?


行為問題及價值觀偏差,認為虐待動物的行為有趣。


高學歷,虐貓、虐狗,殘忍行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心理需求?


價值觀是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

人的價值觀決定了人的行動方向個人經歷,家庭的教育,情感經歷,還有你的個人想法等等都是促成價值觀形成的因素。

虐待動物的大學生,小時候家裡人可能對他們進行了足夠的知識教育,卻缺乏“善良教育”和“生命教育”。現在看來“善良教育”和“”生命教育”比孩子的文化教育更重要。

德國很注重“善良教育”,並且其內容豐富。孩子上的第一堂課就是“善良教育”,很多的家庭在孩子蹣跚學步時就買回來小貓、小狗讓孩子照顧,幼兒園也實施了“善良教育”,老師讓小朋友照顧小貓、小狗並做好記錄。各所小學裡也設有“善良教育”課,小學生們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認養”學校裡的各種小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的動物。

虐待小動物的孩子,輕則被批評或訓導,重則可能受到一定懲罰;如果效果不明顯,還可能被送去接受心理治療

。德國人認定,從小就虐待小動物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有暴力傾向。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學習一下德國的家庭,從小就培養了孩子的愛心。讓孩子有正確的價值觀呢?

高學歷,虐貓、虐狗,殘忍行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心理需求?


童年受過虐待,從而在比自己弱小的動物身上形成投射。童年時受到過同學或者家人或者外人的虐待,卻無力反抗。從而在心裡留下陰影。


高學歷,虐貓、虐狗,殘忍行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心理需求?


小時候在家受到虐待的孩子,長大後看到無力反抗的動物或者軟弱的人很容易在別人的身上形成投射,把自己變成施虐者。

現在很多家庭,父母上班壓力大。有的孩子生下來後就給爺爺、奶奶看護,父母不在身邊。有時候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沒有人發現,也沒有人傾訴,自己又找不到方法去處理,長時間性格就變得壓抑了。

還有些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回來後給父母傾訴,父母並不理解,孩子越傾訴,父母越訓斥。比如:孩子在學校受了老師的冤枉,感到很委屈向家長傾訴時。家長告訴孩子,老師也是為了你好,老師做的是對的。為什麼老師不冤枉別人就冤枉你;你應該找找自身原因……父母不理解的斥責和孩子的內在感受不一致,長此以往,孩子就容易造成人格分裂。孩子以後就容易有暴力傾向。


這就要求我們在孩子小時候多去關心孩子,觀察孩子的感受。儘量多學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識,學會肯定、接納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情緒多進行疏導而不是斥責。

高學歷,虐貓、虐狗,殘忍行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心理需求?


想要得到同學的認可。覺得虐待小動物,同學會覺得自己有膽量,從而認同自己。

高學歷,虐貓、虐狗,殘忍行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心理需求?


作為群居的動物,潛意識都有尋求他人認可的傾向。

但是過分在意得到別人的認可,沒有別人的認同就會喪失了部分自我;或者由於得不到別人的認同而感到自己無比焦慮,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感。這就是不正常的行為了。

過度渴望自我認同的人,他們有三個方面的目的:1.自身力量空虛,覺得自己沒有依靠,沒有安全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因此去外在尋求力量

2.童年時得到的認同感太少,因此通過不斷獲得別人的認可來補償小時候的缺失。

3.因為不自信。通過別人的認同來增加自己的自信。

根據以上情況,我們意識到:感覺自己過度需要別人認同時。要意識到一個人的自我認同來自於他對自己客觀行為的評價。並不是僅僅依靠主觀的意識就能改變的,虐待動物並不會改變自我認同低的心裡。要提高自我認同,就要在生活中設立能夠得上的目標,不斷強化自己的自我認同。減少對外部認同的依賴。

很多變態殺手都有虐待動物的經歷。為了防止虐待動物的人以後更加的危害社會。我們要認識他們的行為形成因素,父母應從孩子小時候,就對孩子的異常行為有所察覺並採取措施、預防杜絕讓虐待動物的人意識到這種行為的壞處,學會改變的方法,自己去改變;呼籲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去強制限制他們虐待動物的行為。

#情感寫作小能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