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特殊情況,高考為何依舊“不近人情”?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結束一個星期了,但關於高考的故事沒有結束,就像今天微博那條熱搜——

“高考生睡午覺沒人叫致缺考”

面對特殊情況,高考為何依舊“不近人情”?

類似的事每年都有不少,比如堵車遲到了,比如准考證丟了,又或者其他什麼原因,總之高考期間意外時常會發生,但高考考場的門口卻從未對他們破例打開過,哪怕你有民警全程跟隨、根本沒機會作弊也不行。

高考,在中國大地上,可以說是絕大多數人生命中極為重要的一個轉折點,無數人的命運能否翻身,全靠這幾場考試。但面對一些突發情況的時候,高考卻顯得極為嚴格、毫無人情味,甚至嚴格得有些過於死板。

各種意外事件,讓人們一次一次地批評高考死板得有點過分了。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高考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總有意外發生

既然說起意外,我們不妨就看一下前面提到的那個“高考生睡午覺沒人叫致缺考”。

我們先把時間倒回到6月8日。那天午飯過後,江西省進賢縣西山學校的小龔吃完午飯,在學校安排的賓館休息,準備下午就要進行的英語考試。

高考期間,學校每人收了750元的住宿費、餐飲費,並且勸告家長不要陪考,避免給孩子造成壓力。小龔的家長很配合,本著相信學校的原則,交了錢之後把小龔交給了學校。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因為中午這一個休息,小龔下午錯過了英語高考。

根據小龔的描述,當天和他一個屋子的還有一名同學,但因為不是一個考場,那個同學在下午1點40左右就提前走了。而小龔醒來時,已經是下午3點10分,再急匆匆趕到考場,已經是3點16分。

因為遲到,小龔被拒絕入場。

面對特殊情況,高考為何依舊“不近人情”?

考生小龔

根據記者們的採訪我們可以得知,當時帶隊老師並沒有起到什麼積極的作用。在同屋的舍友叫了一次沒叫醒,班長敲了一次門無人應答之後,老師沒有選擇繼續叫醒小龔,而是帶隊去了考場,也正是因此讓小龔錯過了英語高考。

當小龔和母親洪女士對考場安保人員進行解釋說明之後,並沒有被放行進去。雖然事出有因,但高考的硬性規定就在這裡,沒辦法,沒得通融。

同樣是在6月8日中午,山東梁山縣也出了一件事。

下午2點15分左右,6名考生乘坐電梯下樓,準備去考場,結果萬萬沒想到,電梯突然壞了,幾個人被困電梯當中,根本出不來。

這幾個學生有點慌,當酒店工作人員趕到時,學生們要求撥打119報警,畢竟消防戰士們對待這種事比較專業,可這時候工作人員卻表示不用那麼費勁兒,有5分鐘就能搞定電梯門。

5分鐘過去了,電梯門沒打開;工作人員說10分鐘能打開,可10分鐘過去了,依舊沒打開……一次又一次地拖延並不能讓電梯門自己打開,最終還是叫來了消防隊。可消防隊打開電梯門,考生們走出電梯時,已經到了下午2點55分,距離規定的2點45分進入考場時間已經過去十分鐘。再去考場,已經遲到了。

面對特殊情況,高考為何依舊“不近人情”?

被困考生於凡

哪怕是一遍又一遍地解釋求情,也沒能讓他們走進考場。畢竟,規矩就是規矩,尤其是高考的規矩,沒有人能改變。

這6位因遲到未能進入考場考英語的考生中,有5位藝術生,其中四位已經通過了專業課考試,只要考了英語,就能去讀大學了。而下一年的政策也變了,分數也提高了,他們復讀一年之後能不能再考上本科,還是一個問題。

被困考生李強說,他感覺這是改變他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原來這是一個向上的轉折點,但現在被毀掉了。

類似的意外不只是這兩個,每年都會發生無數次,而這些意外也讓這些人的命運紛紛走向了另一條路……總有人會對這種古板的硬性規定產生質疑,畢竟這種規定會讓一些本來沒犯什麼錯的人,承受了他們不該承受的意外後果。

為什麼不能通融一下?古時候科舉遲到,還有法外留情的呢,為啥高考就要這麼沒有人情味兒呢?很多人會對高考這種冷熱不進的處理方式產生不理解,但真當我們知道這個“高考”到底是怎麼回事的時候,或許很多事就能解釋得通了。

高考的前世今生

說起來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從1905年開始,中國就已經引入了現代高考制度。到1936年時候,全國已經有了一百多所大學。這時候的大學都是自己出題,自己招生,學生可以同時填報多個大學的志願,也可以同時被多個大學錄取。

面對特殊情況,高考為何依舊“不近人情”?

燕京大學·1936年

脫離科舉考試製度,引入現代高考之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在早年間,讀書人只有一條出路,就是走仕途,入朝為官。但那時候想當官可不容易,鄉試、會試、殿試,還需要各種舉薦……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和關係疏通,需要耗費人們大量時間精力,考一輩子,熬到六七十歲才考個小功名的人不在少數。

但現代高考不一樣,只要你有才能,不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和關係疏通,你就能直接參加。而且,當時的高考並不是全面考察,只是為了吸收一小部分某個領域裡做的好的人,所以很多科舉不成功,但是在某一領域有傑出才能的人,紛紛被高考所挖掘了出來,讀了大學。

正趕上清末民國這段資本入侵的歷史階段,人們的思想也不僅僅是侷限於走仕途了,所以高考被各行各業的人順勢發揚光大。當然,那時候的高考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就是基礎教育並不算普及,只有你文化程度夠高,你才能接觸得到。

而且,學生和學校之間也是互相琢磨著選,並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錄取標準。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1952年,全國統一的高考招生制度被建立起來,錄取標準也訂立了,甚至說錄取名單在報紙上直接公佈。這樣既能顯示出公平,也適應了當時國家選拔人才的需要。這時候基礎教育開始普及,統一標準也有了,所以高考算是開始正式面向基層人民。

面對特殊情況,高考為何依舊“不近人情”?

1952年高考新規

不會考慮你是否是大家子弟,也不會考慮你有沒有什麼社會地位,高考的標準就是分數,不管士農工商,基本一視同仁。

因為各種原因,1966年起高考被暫停了,直到1977年,高考才重新恢復,自願報名,統一考試。這一年的高考,有570餘萬人參加,錄取27萬餘人。

只有失去過高考後,人們才意識到“恢復高考”幾個字究竟代表了什麼意義。如果沒有高考,那些沒有家庭背景的人們,無論你有多高的才能,終究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在農田裡掙扎一輩子。

統一的制度標準,所有考生一視同仁,這是高考的精髓。不管你是什麼人,有什麼背景,有多大的勢力,又或者你有什麼其他不同尋常的地方,高考就是高考,是死守原則線決不退讓的。

高考,這個唯一能讓絕大多數底層人民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階級躍遷的平臺,是所有人的希望。它必須要嚴苛到近乎無情,哪怕“誤傷”一部分人,也要保持它應有的威嚴,誰都無法打破。

為了更多底層人民能夠出人頭地,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高考必須摒棄一切“人情味兒”,做一名“冷麵判官”。

“不通融”的背後

雖然現在的高考並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但它確實是絕大多數底層人民最容易接觸到的。再加上義務教育的普及,高考更是責無旁貸,擔負上了非常重的社會責任。

面對特殊情況,高考為何依舊“不近人情”?

毛坦廠中學送考盛況

因為各種意外遲到幾分鐘的考生委屈嗎?委屈,但是沒辦法。對比普通考場來說,高考更像個戰場,運氣也是很重要的。畢竟絕對的公平是不可能實現的,哪怕你做個題也會出現運氣好全做過或者運氣差全沒做過的問題。

對於這些運氣不好,因為各種原因遲到而無法入場的同學們的遭遇,其實守在考場門口的人們比你還著急。他們何嘗不想放人進去,但是不能放啊,這是高考。

人們為了高考,寒窗苦讀12年,因為意外沒能考試確實委屈,可如果放進去了,那些為了不發生意外不遲到,而提前仨鐘頭去考場門口溜達的考生們是不是也要委屈了?憑什麼別人能遲到,而我卻要提前仨鐘頭來曬著?再者,萬一在遲到這段時間裡有作弊行為呢,那不是對別人更不公平了?

這些硬性標準不完美,但卻是當前情況下最貼近“公平”的處理方式。對所有人、所有事都一視同仁,按著死規定執行,這才是唯一的希望。就像老話說的,人心似鐵非似鐵,官法如爐真如爐,沒有人願意和考生過不去,也總有一些特殊情況。

比如2014年高考前夕,江西高三考生柳豔冰、易政勇因見義勇為而負傷,不能如期參加高考,後來就被特批參加補考、單招;再早一些2008年的時候,因為汶川地震的原因,四川、甘肅災區12萬名考生延遲參加高考;2006年福建建甌市因洪水原因,高考也被延遲……

面對特殊情況,高考為何依舊“不近人情”?

2008年高考延考

儘管這類特例並不多,但當有些特殊情況發生,高考並不會拋棄他們。即便是沒有成為特例,那些因各種原因錯過高考的考生們,也可以選擇在第二年重新參加。參加高考沒有次數限制,第二年重新來過,十幾年的努力也並不算是白費。

對於高考的嚴格,其實我們也該去理解它。它就像是《憲法》一樣,很多時候並不能隨性去變動、去通融,畢竟高考所需要面對的是全中國。

高考不通人情,它所承載的責任,是儘可能地去篩選出更多綜合水平比較強的普通人,然後把這些人送入更高等級的學府中。考試到大學之後,有想發展的地方自然可以著重發展,成為社會的未來。

高考就像是基礎教育之後的一個篩選分類,把考生們分送到適合他們、需要他們的地方,這樣才有機會讓這些人改變自己原本的命運軌跡。很多大學雖然有自主招生,但為什麼更多的生源還是來自於高考?

因為高考的權威性,因為高考有著不容置疑的篩選能力。當你覺得高考太過無情時,你應該知道,如果不是它如此無情冷酷,那些大學為什麼願意相信高考是公平、公正、公開的?又或者說,倘若高考真的充滿人情味兒,我們這些普通人還會有機會參加高考嗎?

面對特殊情況,高考為何依舊“不近人情”?

高考標語

歸根結底,“不通融”其實是在幫我們,讓我們這些普通人能夠儘可能平等地與更高階級的人共赴“戰場”,去改變自己的命運。或許它這種模式確實存在著某些問題,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有個機會能讓自己為命運拼一把,總比沒有好。

不論高考成績如何,也不論有沒有出現什麼意外,拼過就不需要後悔。對於前途和未來,高考是一個非常棒的跳板,但高考也並不一定能完全改變人們的命運。畢竟,一個人的命運,很大程度上來說,還是需要靠個人奮鬥。

就像《新華字典》1998年修訂本第673頁關於“冒號”用法的例句——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面對特殊情況,高考為何依舊“不近人情”?

【版權說明】本文由“圖個好看”(公眾號ID:goodpicture)編輯三哥原創。圖個好看,專注於人物報道與熱點追蹤。有態度,有靈魂,圖個好看,不止好看!轉載請在“圖個好看”公眾號菜單欄點擊授權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