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頭初入職場就面對疫情
“哪有什麼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了……”網上看到這段話時,作為一名95後的準醫護工作者,黃麗宇的內心總是升起一種莫名的自豪。
黃麗宇2019年畢業於廣西衛職院,先後進修護理學和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2019年下半年,她開始在越秀銀幸頤園護士崗位實習。

而新冠肺炎,這可能是她剛起步的職業生涯裡遇到的第一個重大逆境。今年1月25日,總公司通知旗下院捨實行“封院管理”,在今年1月連上20天班,存好假期準備回家過年的黃麗宇,在參加完大德路分院一線員工動員大會後,決定留下來。
就這樣,疫情暴發期間,在養老院採取封院管理,一線人手緊缺的情況下,她兼任起了院內護理員工作。給奶奶們洗澡,為不能自理的長者餵飯,照顧十樓長者們的起居飲食、陪他們聊天、協助他們用手機視頻向親友報平安……不知不覺就連續上了34天班。
“雖然很累,但是我很慶幸,有一班前輩、同事的幫助和鼓勵。每當睏倦時,我都會用一樓保安大哥打趣的話來鼓勵自己:‘小丫頭,熬過了這一關,你就是一名合格的護士了。‘”
每天晚飯後,她都會陪十樓的爺爺奶奶一起看新聞聯播,關注抗疫防疫的最新動態。有些情感很難說得清、道得明,但從爺爺奶奶們慈祥的目光中看到的依賴,從他們與黃麗宇相握的雙手間感到的責任,卻是真真切切的存在。所以,黃麗宇會笑著和爺爺奶奶們說,“別怕,我會保護你們!”

給老人洗腳的照片讓身邊朋友驚訝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瞭解到,護士崗分早、中、晚三個班。每週大概會有6次晚班(通宵)。黃麗宇每天主要的工作內容:一是為需要服藥的老人配藥(包括餐前藥、餐中藥、餐後藥);二是為不能自理的老人進行口腔和尿道清潔;三是對患有慢性病和基礎病的老人進行查房,瞭解他們的最新情況;四是在醫生的指導下為老人進行點滴輸液和各種康復理療。
在許多人眼中,年輕人做養老護理員“虧大了”。“你這麼年輕,怎麼願意做這個事情?”。黃麗宇常微笑著回應記者說道:“我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看見老人都很親切。”
除了從小就有一個白衣天使的夢想之外,黃麗宇到養老院當護士,某程度上是受爺爺的影響。爺爺在她讀初中的時候就去世了,當時沒能在爺爺身邊盡孝,一直是她心裡的一個遺憾。現在能夠為養老院的爺爺奶奶們服務,也算是彌補了這個心中小小的遺憾。
不過,正值豆蔻年華的小姑娘要闖入老年人的世界,一開始家裡人很不理解。於是黃麗宇會不斷給家人講述在養老院的工作和收穫。“當初身邊朋友看到我幫長者洗腳的照片都挺驚訝的,不過聽了我的解釋後也挺理解我的選擇”。“我不太在乎別人看法,只要是我認為對的,認為值得的,就會堅持下去”。
老奶奶的一句話讓她堅定了信心
堅持二字,要做起來並不容易。剛進入養老院的黃麗宇,開始了一天上崗12個小時的生活。“雖然自己專業出身,但是畢竟照顧老人家是一個需要耐心加細心的活,自己又沒什麼工作經驗,心裡難免有些顧慮”。
然而,改變就從長者稱讚她的那一句話開始!黃麗宇向記者回憶起她第一次獨自為老人家洗澡。緊張的她按照標準指引一步一步地做下來,過程中不斷與奶奶溝通,生怕有一絲疏漏。洗完澡後,奶奶說了一句:“丫頭,你做得很好,辛苦你了”。“那一刻,我覺得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黃麗宇告訴記者,還有不少院裡的長者,會把家屬送來的糖果、水果偷偷藏起一塊,送給我,像小孩子一樣。“那時,真的覺得他們很可愛”。
哭過、困惑過,但喜歡這份“有溫度”的職業
不過,養老院裡並非所有的老人都好相處。養老院中有不少不能自理的長者,也會有認知障礙的長者,他們不容易對人產生信任,而這個磨合的過程有時會非常痛苦。“記得剛來養老院的時候,因為不瞭解老人生活習慣,當場被一位老人罵了,當時覺得很委屈,直接就哭了”。
後來,黃麗宇慢慢了解了那位老人的情況,知道了她在慢性病發作的時候其實也是很辛苦的,心裡也慢慢釋然了,現在反而和老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和老人相處有“攻略”!
有意思的是,年紀輕輕的黃麗宇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適應了養老院的工作,還總結出不少小竅門!在她看來,聆聽就是和老人溝通的“法寶”。院裡的老人,無論是不肯吃藥的,不肯洗澡的、不配合治療的,其實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只有通過耐心的聆聽,慢慢建立信任,才能瞭解原因所在,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會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卻是最有效的方法。“說實話,每‘攻略’一位老人,心裡還是有一點小小的滿足感的”,說到這裡,黃麗宇開心卻又靦腆地笑了。
儘管黃麗宇覺得在養老院的工作更有溫度一些,但有時翻翻朋友圈,也會覺得自己處於另一個世界,養老院的生活摻雜在飛速更迭的信息流裡,怎麼看都反差很大。
她告訴記者,這個行業經常有年輕的同事離開,不想在養老院裡度過青春,大家轉行幹銷售、做自媒體、開店,迅速投身五光十色的世界。
“但既然選擇了這條路,我還是希望繼續走下去,畢竟這也是我的一個小小的理想”。黃麗宇和她的同學們也經常關注國家涉老政策,知道政府正在推動一些措施,逐步改善養老一線人員的待遇。在老齡化形勢下,養老機構和服務業越來越多,涉及面越來越廣,他們認為整個行業的前景還是不錯的。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楊欣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楊欣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楊欣
通訊員:潘宇翔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彭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