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与服务的同质化、资本的助推、新消费场景的稀缺,让零售行业的竞争环境愈发严峻,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郭谨就曾表示,“我没想过这个生意能否慢下来。中国这个商业环境,以前是大鱼吃小鱼,现在是快鱼吃慢鱼,一个商业模式如果是能跑通的话,很快就会有很多追随者。”
面对竞争,我们经常看到的结果是很多企业为了维持利润,对营收贡献率低的门店进行关闭,分散化布局、减员增效、集中优势资源创造最大效益,前端时间盒马鲜生就关停了开业以来的第一家低绩效门店。
但是,在零售领域,还有另一种铺店逻辑在大行其道,类似烧钱买流量做大市场,这种模式做的是烧钱买门店做响品牌,进而实现流量的获取和平均成本的降低。
这一模式最早由星巴克提出,并取得成功,最近国产咖啡新势力瑞幸咖啡则进一步将其推向极端,实现了1年开店近2000家。日前,瑞幸宣布要在2019年年底前新开2500家门店,使门店总数达到4500家,而星巴克当前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也才3600多家左右。
更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星巴克还是瑞幸,在店面选址的时候都是在目标街区集中地进行门店开设,甚至有时候两家店面间隔不到千米。对于每一个行业来说,任何一项营销决策的成功都需要在供给端和需求端找到足够的支持点,那么门店聚集度的不断提升对于商家和消费者都意味着什么,这种颠覆日常认知的扩张模式的优势在哪?

门店的品牌力量
做营销,除了在各种媒体、户外广告位的软硬广植入之外,门店的示范效应其实一直是被忽视了的,在各种核心商圈随处可见的门店、良好的体验、消费者的口碑,这些就是最好的品牌营销渠道。
一方面,实体门店可以对消费者的视觉产生长期的惯性刺激,逐步在潜意识中建立起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并且借助门店、产品和服务,可以让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产生互动和信息的反馈,通过体验进一步具化品牌形象和产品认知,较很多电视广告预留的电话和模糊的地理位置,这种直接可感的品牌推介显然更具成效。此外,良好的体验也会通过口碑效应带来更多的体验者,通过流量增长、转化率上升等收入侧的增收,摊薄前期门店房租等成本,这其实是一个边际效益上升、边际成本递减的过程。星巴克的成功很大原因就在于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咖啡的售卖柜台,而是一种社交的场景,通过产品与服务提升用户对品牌的好感度,创造出除了办公室和家以外的第三空间,培养用户习惯,进而实现品牌的曝光。

另一方面,咖啡店的选址一般都是商业写字楼、核心商业区的中高端工作、消费场景,多家门店集中布局在可以高效聚焦、吸引核心目标人群的同时,也能够借助区域的定位背书提升品牌格调的定位,一旦用户从认知形成习惯,在工作、购物等场景产生非正式的沟通、休息等需求时,便会自然流向目标品牌。
综合成本摊薄租金成本
市场对于集中开店的一个主要质疑就是租金成本太高,拉低了综合效能,但是物流成本、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的测算为这种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入口。
因为很多产品的物流成本很高,比如糕点、果肉等食材,是要求在恒定温度的条件下实现无缝运输的,所以物流成本会很高。此外,区域经理管理的门店数量主要受制于管理范围的半径,难以形成规模化协作,但是当在既定半径里面增加门店数量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增加区域门店在管理、资源以及物流方面的协同,发挥出规模化团队作战的突进优势。
此外,前置仓在解释这一决策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说服力,对于瑞幸的快速扩店,与星巴克一个主要的不同是,前期瑞幸的门店主要做了一个前置仓,通过补贴、APP、广告等线上渠道获客、下单后,门店只作为一个取货前台,这一方面缩减了门店的空间成本以及日常运营成本,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门店间的物流优势,统一进行资源的分配与调度。从这个角度说,星巴克和瑞幸在用户体验上存在一个巨大差别,一个是关注线下用户体验,一个是打造“线上+线下”的快速交付体验。
那么,集中开店模式与用户体验之间有没有一个谁更合适的匹配呢?目前看还不能统一定论,因为两者的发展环境是完全不同的。星巴克培养了用户最开始消费咖啡的习惯,线下场景是为了打开用户需求,进而推动体验和消费间形成正向反馈,“去星巴克喝咖啡”已经成为用户习惯;瑞幸则是在市场已经对咖啡产品有足够认知度之后,进一步激发、抢占潜在用户的需求,瑞幸面临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线下体验场景已经被星巴克占领,只能通过线上补贴、线下物流来打造“线上+线下”的新模式寻求突围,这其实是避开星巴克强势场景在另一维度上对中国咖啡用户意识的占领。但是不可回避的是,瑞幸未来还是要多关注产品与体验,物流毕竟是服务于产品的,现在说“下午茶喝咖啡”几乎没有人会想到瑞幸,这其实是个潜在风险。
顺接上述成本分析的另一个层面,用户的时间成本与体验也同样重要。人们什么时候想要一杯咖啡?除去休闲的场景(这些已经被星巴克占领),在有固定时间线安排时穿插进来的咖啡需求方面,瑞幸是具备优势的,线上提前下单、享受同等优惠、线下直接取货,以及高密度的门店让人们省去了寻找和等待的时间,实现想要一杯咖啡与得到一杯咖啡间尽可能短的反射弧线,对于赶时间的人们来说,这个时间越短体验的满足感也就越高,想一想堵车时的感受,或许可以对排队的煎熬和高效的优势有更多的体会。
不同于链家地产高密度布局是为了抢占存量的楼盘资源,以咖啡消费为代表的零售行业的门店高密度布局,其实是从品牌侧和综合成本的角度,直接切入用户市场的重要手段。
閱讀更多 ET財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