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的作品基本都是
壯觀的幻想建築圖景
靈感來自她在挪威
意大利和蘇格蘭的旅行
她會通過自己的記憶和幻想進行創作
密林中神秘的房屋
廢棄的欄杆 野蠻生長
枝杈橫生的植物
荒涼破敗 充滿了倒錯感
畫家耗時最長的作品
她耗時最長的作品
花了整整九個月的時間
在這幅畫中
雲杉 塔樓相互掩映
火車軌道蛇盤蜿蜒
傳統巴伐利亞風格的城堡遍佈期間
而拱門 橋樑和隧道
將這一切連接起來
形成了一座只存在幻想中
讓人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圖景
在她同期間創作的
另外一幅畫
則是著重描繪了
馬耳他的地中海風情
斑駁的古老堡壘
地中海特有的奇異植物
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
這些圖景共同
組成了神秘的植物花園
而誰又能想到這麼繁複的畫面
竟然沒有草稿 一氣呵成
對於我們的主人公來說
這正是她最擅長的事
Olivia Kemp
(奧利維亞·肯普)
英國藝術家
奧利維亞擅長創作筆法細緻
規模龐大的鋼筆風景素描
畫風寫實 細節豐富
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她的畫作
不難發現無處不在的倒錯感
她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是
畫中地點的精確描述
換以言之你無法
找出現實中相對應的景色
但是畫面中的每個事物都似曾相識
奧利維亞創作時
上方的小稿來自於寫生
“我畫畫是為了弄清風景是怎麼回事,但同時也要構建和重新塑造它。我創建的世界和想象的地方是出於對已知景點進行解釋、擴展和開發的需要。這包括了一切:從壯觀的景色到土地的細節,還有那些可能棲息在其中的植物和生物。”
她曾在挪威 英國 意大利
等地進行過大量的寫生
倫敦的海邊小屋
海岸線上潮漲潮落
你眼中的德國新天鵝堡是這樣的
她的筆下卻是這樣
你眼中的馬耳他教堂是這樣的
她的筆下卻是這樣
你眼中的巴伐利亞風景是這樣的
她卻畫出了自己的思考
奧利維亞每次出去
寫生都會積累大量素材
這些素材都成了她創作的養分
變成古堡 變成密林
變成奧利維亞想象中的圖景
奧利維亞的一幅作品
與她的身材相比十分巨大
這注定了她的每次創作
都是一次持久戰
從寫生到構思
是個很長的準備工作
而當奧利維亞真正開始創作
她卻完全不需要打底稿
隨機從任何一點開始
或許草稿早就在她腦海中
只等著落到紙上了
直到完成這一樁浩大的工程
消耗掉幾百根針管筆
整個過程
往往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而在這大部分時間裡
她都將在工作室裡度過
幸好她還有狗狗梅寶
一直陪伴她的左右
不論寒暑只要
奧利維亞工作的時候
梅寶一直陪伴在奧利維亞的身邊
回頭看見梅寶的笑容
創作的時候也不會那麼無聊
但是遺憾的是近日不久
梅寶永遠的離開了她
奧利維亞為紀念梅寶
給它畫了像
除卻痛失愛犬的傷心事
奧利維亞的事業說的上是蒸蒸日上
《The Where That Was》(局部)參加了
慶祝英國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的70歲生日
而舉辦的“查爾斯王子與贊助人”專題展
作品《The Where That Was》(局部)
創作之餘還會教年輕人畫畫
新作品也提上了日程
奧利維亞的作品
在社交媒體上受到了很多關注
ins粉絲數早就突破十二萬
畫畫本身就是一件開心的事
它的滿足感從來就
不來於其他人的看法
不在於是否有粉絲關注
是否得過什麼獎項 賣了多少錢
而是海面上吹來鹹鹹的海風
城堡冬天飄落的雪
山林間巍巍的雲杉
這個世界有很多煩惱
這個世界也有很多美好
而就在那筆尖和紙接觸的一瞬間
世界已經消失了 你就是世界
以熱愛之事
過理想生活
這才是人生贏家
畫畫從來都是與寂寞相伴的事
每一筆都是修行 只有拒絕了誘惑
耐得住寂寞 才能換來真正的繁華
同樣令人驚訝的
還有另外一位藝術家
Benjamin Sack
他被無窮無盡的建築所吸引
不斷分裂和不斷髮展的建築
摩天大樓 橋樑 穹頂和拱門
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形成一種混亂美
這些都是由0.05mm粗細的筆完成的
他的靈感大多來自於
藝術史和古典音樂
除了藝術史和古典音樂之外
Sack從科學歷史文學的思考中
獲得了大量的靈感
作品表達了一種
現實與抽象之間的獨特空間
在這個空間裡 封裝了無限大和無窮小
他的作品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來探索“大圖景”的圖畫
將目光投向歷史的萬花筒
並進一步深入到線條
和點的元素世界裡
Sack曾在阿姆斯特丹進行了3次航行
找到了無盡的靈感
並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閱讀更多 超級藝考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