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在外,手機打字,不插圖不排版)
首先我是個老B站的賬號,當年答了幾十道ACG的題(一邊搜索一邊答,題目真的難)才註冊成功的,以下是我對這次後浪的各方面分析和之後的思考。
第一層:
這是一支成功的廣告,成功到讓人意識不到它是B站的品牌營銷。
3分52秒的視頻。
有鼓動、煽情、贊同、默許,也有長輩對後輩的定義,對這個時代,對這個國家的年輕人的寄託與希望。
第二層:
B站屢屢進入主流媒體與報道中,從年初的B站破次元晚會到今日青年節的刷屏。
它讓主流社會(60-80前的人)以他們的角度和視野,迅速瞭解這個群體和文化,暗示與明示並行,告訴他們這個95後主導的平臺是健康積極的,他們是祖國的花朵,年輕人是中國的未來。以他們能理解能聽進去的言語和姿態展示了B站。
B站,正在尋求主流社會的認同。
第三層:
是否破壁,融合與吸引“中老年”群體進入B站當up主?
我的觀察是它已經趨向於兼容幷包各種年齡、思想、職業、文化的人進站了。
我見到過的有普通人如90歲高齡的做菜up主,也有知名大V紛紛入駐。比如局座、羅翔說刑法等。
UGC和PGC的交融,主流文化與小眾文化並存,頗有文藝復興、百家爭鳴之勢。
彈幕們經常刷的文藝復興,也許未來幾年要從B站這個平臺整個興起了。
第四層:
老用戶被破壁的撕裂與吶喊。
這一層是互聯網社區平臺的通病,早期的百度貼吧到知乎、豆瓣等,用戶是特定群體,但平臺需要盈利、資本需要回報,必然伴隨著平臺想要接納各種用戶,比如放開註冊限制、設立各種社群類型、推廣平臺給原先不屬於該群體的用戶。
瞭解長尾理論的知道,內容平臺從某細分領域進入市場,規模夠大時資本會擴大內容領域,那麼平臺原先的屬性就會模糊,部分老用戶會感概,B站你個負心漢你變了!
這類人,有些是抱有自己仍然保持有的小眾的優越感被打破的內心憤慨。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參差不齊、素質在水平線以下的用戶擾亂正常的用戶,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退坑現象。
這個問題還是好解決的,平臺從規範制度,比如B站的彈幕文化禮儀來教育新用戶注意素質,還設置有舉報、審核、投訴等制度。不排除這些反被有的人利用,但整體上環境是良好的。
規範制度就如同社會的法律和默認規則。不遵守就要受到懲罰。
一個平臺或者機構想要運行健康向上,平臺文化是更重要的。所以大V大UP主自身就需要帶起好的節奏,這是一個多贏的事。自己增加正面形象影響力,之後粉絲更多,粉絲口碑相傳也反被積極影響形成正確的三觀,於人於社會均是好事。
而大UP如果起了壞的節奏和影響,相對應的懲罰堪比墜入深淵。名人需要積極正面,一旦做錯,千人筆罰萬人口誅,全網封殺。因為他做錯事產生的社會負面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第五層:
後浪這個視頻,是給中年以上了解他們的,同時也試著獲取各個年齡層的用戶。
B站用中年的口吻與方式,說了這個平臺是做什麼的。
但也可能得罪了一部分年輕群體,就是我在第四層說的,小眾心理的優越性,核心點就是與他人不同,拒絕大眾那樣的個性。
這部分可能是B站會流失的老核心用戶。
他們也許會尋找一個新的BB站理想鄉,拒絕主流的融入,繼續在ACG當中;
也許會成長了不需要以前的二次元陪伴了,我就是這一類人。現在我不需要ACG的陪伴了,自己也成長了,當然B站也是成長了,它的科技、程序、文化這些頻道剛好填補了我目前的精神需求。
第六層:
這就是一個平臺的核心價值,與用戶一起成長。
擁抱世界的變化,需要遵循一定的套路,可更關鍵的是它是否觸動你的某一時期的心靈。
陪伴與成長,不僅僅是平臺與人的關係。它也是兒時的玩具、成年的禮物,結婚時的誓言。
當B站說我不做人了時,它早已是你的一個老朋友了。
青年節快樂
閱讀更多 老曹漫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