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挖掘孩子潜力并坚持,是成人给孩子最好的引导

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里,讲述了一段爸爸带领2个女儿走向摔跤世界冠军的故事。影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鼓舞有梦想的人,可以利用自身的条件去达成心愿,而不是等待所谓的条件成熟了再行动。

《摔跤吧!爸爸》:挖掘孩子潜力并坚持,是成人给孩子最好的引导

影片中女主吉塔的爸爸,是一个想要生儿子,然后让儿子帮他完成摔跤冠军梦的爸爸。但事情总是不如人意,接连生了3个孩子,都是女儿。吉塔,巴比塔,和她们的妹妹都是女孩。

正当爸爸失望叹息的时候,一件事,让爸爸有了新的想法。

邻居带着自己的2个儿子来告状,理由是在学校被吉塔和巴比塔打了,而且还被打得鼻青脸肿,熊猫眼,输的特别惨!

邻居的2个儿子比吉塔和巴比塔个头都大,却打不赢吉塔和巴比塔。这让爸爸眼前一亮,马上决定挖掘孩子的摔跤潜力,带她们拿下世界冠军,为国争光。

女孩学摔跤,在印度是一件没有人看好的事情。可是,爸爸坚持每天带着2个女儿训练。

  • 摔跤场不接受女孩,没有摔跤场。他就在田地间,现割去一片稻田,亲自搭建了一个摔跤场。
  • 女孩的妈妈素食主义,不让他在自己家厨房烹饪鸡肉。他就自己买来鸡肉烹饪为女儿们补充营养。
  • 女儿们想用头上长虱子的借口来逃脱艰苦的训练,爸爸剪去她们的头发,当作惩罚。

当所有人都不理解,都在嘲笑爸爸的行为时,爸爸毫不理会,继续坚持对2个女儿的训练。

《摔跤吧!爸爸》:挖掘孩子潜力并坚持,是成人给孩子最好的引导

吉塔在爸爸的训练下,打败陪同训练的男孩,打败镇上摔跤场的冠军男选手。

在印度国家级比赛中拿得冠军,在世界级55公斤重量级,女子摔跤比赛中获得冠军。

即使在吉塔被国家教练误导,错失一次夺冠机会之后。

爸爸仍然没有放弃女儿。想尽一切办法指导女儿训练,帮助女儿重拾信心,拿下世界冠军。

几年后,妹妹巴比塔也在爸爸和姐姐得引导下,拿下又一个女子55公斤组,重量级摔跤世界冠军。

她们的故事是一个传奇,但也是从平凡走向传奇的故事。我们的孩子身上,有很多的潜能,有待父母帮助挖掘。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可以推断孩子具有的潜能。

1.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潜力所在

美国耶鲁大学罗伯特·斯腾伯格博士曾做过一种"多方面"的测验,通过孩子的日常行为,来推测他的天赋所在:

孩子潜能自查表:

1、他在背诗和有韵律的句子时很精彩。

2、他很注重你在烦闷或者兴奋时辰的情绪转变,并做出反映。

3、他经常问诸如"时间从什么时辰最先的?""为什么行星不会撞到地球?"如许的问题。

4、通常他走过一遍的处所,他很少迷路。

5、他走路的姿势很协调,跟着音乐所做的行动很美好。

6、他唱歌时音阶很准。

7、他常常会问:打雷、闪电、下雨,是怎么回事。

8、你假如用词错误了,他会给你改正。

9、他很早就会系鞋带,很早就会骑车。

10、他出格喜欢饰演什么脚色或者编出剧情。

11、出外旅行时,他能记住沿途标志,说:我们曾到过这里。

12、他喜欢听各类乐器,并能分辨他们发出的声音。

13、他画舆图画得很好,路线清晰。

14、他擅长仿照各类身体行动及面部心情。

15、他擅长把各类混乱的工具按纪律分类。

16、他擅长把行动和感情接洽起来,好比他说:"我们做这件事欢欣鼓舞的……"

17、他能出色的讲故事。

18、他对差别的声音颁发谈论。

19、他常说某某像某某。

20、对别人能完成与不能完成的事他能做出精确的评价。

  • 如果孩子在10、16、20条中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自我认识才能。(通常剧作家或者导演会有这方面的才能)
  • 如果孩子在2、10、19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认识他人的才能。(这类孩子对自我和别人都常不由自主地做出判断和反省,具有与人交往、沟通、组织方面的潜能)
  • 如果孩子在6、12、18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可能有很好的音乐才能。(这类孩子在很小的时候2—3岁就特别注意倾听有规律的声音,只要有音乐出现,他就会瞪大眼睛专注地聆听,这时候他所表现出的专注程度,连七八岁的孩子都比不上。这说明他在音乐方面的潜能很大。)
  • 如果孩子在4、11、13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空间方面的才能。(他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对绘画、机械组装有浓厚的兴趣。应该多带他远行,并让他多做画地图的游戏。)
  • 如果孩子在1、8、17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可能有很好的语言天赋。(具有语言才能的孩子,父母应该常请他描述一些对象,一件事,一个自然现象等等,并经常给他提供这方面的书籍。)

想要发掘孩子的天赋,平时就要多陪伴多观察。除此以外,带孩子多体验尝试也非常重要。

让他们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能,这样才能慢慢发现孩子的擅长之处。

提供多种可能,顺应孩子的特色发展。也许,小天才正在你身边哦。

2.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为孩子的潜能插上翅膀

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 )教授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曾这样写道: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

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当自身没有成长,或者没有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才意味着失败。对于他们来说,努力可以让自己变的更聪明,更有才能。

而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证明自己的聪明和天赋,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他们的世界里,遇到挫折就意味着失败。而努力对于他们是一件坏事,因为那将意味着自己不够聪明,不够有天赋。

《摔跤吧!爸爸》中,爸爸教会吉塔和巴比塔不仅仅寻求挑战,还要在挑战中成长。她们通过提高自己的能力来完成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与男孩摔跤并获胜。在失败与错误中寻求更优的解决方案。

乐观的心态、坚定的意志力、灵活变通的做事能力、积极正向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是具有"成长性思维"的人具有的品质。

《摔跤吧!爸爸》:挖掘孩子潜力并坚持,是成人给孩子最好的引导

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3个方法:

01.用"not yet"暂未通过,激励孩子不要轻易否定自己

当孩子考试不及格时,给孩子"暂未通过"的评价代替"不及格"。比如,孩子在物理上学的很吃力,他找到你对你说:"我学不好物理",请对他说:"你只是还没有把物理学好,你好好努力,相信你可以学好它的。"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很有影响力的TED演讲,题目就叫 "The Power of Yet" 。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符合成长性思维的 Yet 带来的心理暗示非常强大。运用yet这个词,小孩会懂得:学习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而当前的挫折和失败只是学习曲线中会经历的正常过程而已。

02.用积极的对话方式跟孩子对话

比如:

太难了VS你需要花多点时间研究这门课程

放弃吧VS你再想想办法

你错了VS没事,吃一堑,长一智

遭遇困难和阻碍时,积极的话语,可以让孩子学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在挫折和迷茫中寻得力量走出困境。

03.用正确的称赞语给孩子及时肯定

有研究表明:十八岁之前每个人需要5000次肯定,才能建立真正的自信。我们要及时给与孩子肯定的评价,但不要轻易赞美孩子聪明,而要赞美孩子认真,努力和坚持。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同事们一起针对"表扬"对孩子的影响做了一项研究。

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研究发现错误的表扬方式会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造成紧张与焦虑,从而导致逃避的心态。

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

"你真聪明"这句夸奖之所以有害无益,是因为它向孩子灌输了典型的"固定型思维",而这种思维模式正是导致很多孩子甚至成人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害怕挑战的罪魁祸首。

《摔跤吧!爸爸》:挖掘孩子潜力并坚持,是成人给孩子最好的引导

写在最后:每一位孩子都是天才,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只不过孩子的潜能往往会被家长忽视。发现了孩子的潜能与优势,给与正确的指引,就是发现了孩子美好的未来。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然而,只有父母对孩子充满了信任和鼓励,看准了方向再去教育,那么你的孩子就一定能有所成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