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2748406713298503
近年來,不知出自什麼意境。城市拼命擴大。帶來的是民生諸多問題。如果說,特殊的戰略區域,如長三角,粵港澳等組團是需要外。單一城市的越建越大(吃掉周邊縣市),其後患不小。並不可取。應該取消地級市的無限擴張,進行行政區劃改革。對一些經濟總量(指單一城市,不包括下轄縣)的縣級市升級為地級市。縣級行政由省直管。這樣,對全國的均衡發展大有益處。
用戶8309973224391
情況因地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能否帶動周邊縣城或者縣級市,劃區之後迅速發展,本質上取決於地級市自身的經濟實力。這樣的地級市實際上很少。
首先明確一下地級市的概念。嚴格來說,中國城市一共有三個級別,分別是直轄市,對應省一級,地級市,介於省縣之間,縣級市。地級市當中又有15個城市,享受副省級待遇,一般稱為副省級城市,其中包括10個省會城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以前還有所謂較大的市,也就是擁有地方立法權。現在這項權力在所有地級市鋪開就不再特殊化了。這是從中央層面上來看的。
在省一級層面上,非副省級的省會城市,和少部分重要的省內地級市一般在省內享受幹部高配待遇。也就是給予市委書記省委常委職位,在形式上和副省級城市一樣。有些人認為,這些城市的地位要比普通地級市更高一些,所以稱為常委城市,但實際上在中央層面沒有任何差異,所以這種稱呼也不具備特殊意義。不過省會城市確實具有特殊地位,比一般地級市水準要高,這一點倒是要給予認可的。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普通地級市,那就是刨除掉15個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的所有地級市。下文的討論是在這個範圍內展開的。
其次,地級市和下面縣級市的合併,能否取得成功主要還是依靠經濟實力。原因在於對於普通地級市來說,是沒有政治資源的。科教文衛資源較為豐沛的地級市,數量也很少,大部分是由於歷史上曾經做過省會,所以留存了一些。也就不可能依靠這些資源來推動下面縣級市的發展。但這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一個充分條件,換句話說,沒有經濟實力一定不能完成整合,有經濟實力能否進行,優化整合也不一定。
以GDP總量和人均GDP,均列入全國前50名為標準,這樣的普通地級市,實際上只有15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經濟實力的普通地級市。其中江蘇有6個,分別是蘇州,無錫,常州,揚州泰州和南通。山東有三個,煙臺淄博和東營。廣東和浙江各兩個,分別是佛山和東莞,紹興和嘉興。另外還有福建泉州和河北唐山。很顯然都分佈在東部沿海省份。和省域經濟的發展是幾乎一致的。發展較為成功的案例基本上也都集中在這些地級市範圍之內。比較典型的是蘇州的吳江區。如果不是以上城市,那麼可以很肯定的說,根本不具備經濟實力來推動兩地的經濟整合,最後的結果當然不會好。中西部的地級市,有不少已經在強省會戰略下陷入萎縮的境地,本身根本就不具備經濟能力,強行的撤市設區,最後只能留下一個爛攤子。
最後,撤市變區現在更多的是基於政治考慮,而不是經濟考慮。很多時候是為了在短期內把政績做上去。通過這一步可以短期內使得很多統計數據迅速增長。但很多時候並沒有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變區,也就是實現所有城區待遇的均一化。在這個過程當中,原來的縣級市在統計的時候被納入進去,給地級市撐門面。但是在進行資源分配的時候,又被劃了出去。這就導致了很多原來縣級市的居民,對此並不滿意。從這個方面來考察,很多行政區劃的調整實際上是失敗的。
吉月文
某些地級市就是個怪胎,不僅限制了縣級市的發展,阻礙了全省總體經濟水平上升,更是影響了老百姓的生存環境。廣漢市,一個歷史文化悠久,地理位置優越,境內更有三星堆古蜀遺址!如今的城市面貌是拜誰所賜?一切的發展都應該遵循民意,尊重歷史,而不是為了壯大自己犧牲別的城市。縣級市,也不是一個地級市想撤就撤的地方,首先你得有實力!🙂

請你有嗲至知之迷
撤縣設區是城市發展的趨勢,城市發展越來越大,它要擴展,就得吞併,地盤就大,區域面積就會越大,不吞併就不會發展,撤縣設區會慢慢地推廣,根據城市規劃有快有慢吞併,並組合成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縣城發展成地級市
韓小紅988
像密雲縣,崇明縣,增城市等是一線城市的縣,當然設區好。如果地級市輻射力不強的話,設區意義不大。
snow2000
那個縣市並區後有好的發展個!一個個都消失了!如錫山市,武進市,等等,現在還說得著嗎?
民心剛
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地級市發展滯後,甚至是嚴重滯後,怕自己這個地級市稱位不保,才將所轄縣劃為區,這樣就通過整合了一下壯大自己的經濟總量,從而保全自己!特別是想將代管的縣或縣級市通過撤市設區來壯大自己的經濟總量,這樣的妄議堅決不可取!
古蜀之源
現目前地級市已經阻礙了城市發展,他的存在非常尷尬就只有收刮周邊代管城市的資源來裝大自己,這樣做明顯的是在欺上瞞下,建議撤市地級市!
井姐40
重慶模式,就是省管縣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