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丁尼大帝的發跡

公元518年,當時坐在君士坦丁堡皇位上的是一位70歲的老人,這位皇帝或許很難成為改變東羅馬帝國曆史風向的標誌性人物,但他毫無疑問象徵著公元6世紀羅馬世界的蓬勃發展。

查士丁尼大帝的發跡

查士丁出生於一個色雷斯(希臘半島及土耳其的亞洲部分)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期一直在家幫父母放羊,20歲那一年他決定離開了自己那一貧如洗的家庭,出發去君士坦丁堡謀生。他在軍隊中好到了一份工作,由於他工作勤勉,又很有能力,很快得到晉升,成為宮殿的守衛長。這個職位並不高,僅僅是個小隊長,但卻讓他成為了城中唯一一支正規軍的領導者。

當芝諾的繼承人死後,查士丁感到是採取行動奪取政權的天賜良機了。他策劃了一系列籌備周密的軍事演習,同時慷慨的賜予每位士兵一磅白銀,來獲取他們的支持。最終他被成功的推舉為君士坦丁堡的奧古斯都。

查士丁絕非皇帝的最佳人選,他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又沒有相關的執政經驗,看起來並不具備管理一個大帝國的能力。但是他有一個侄子,查士丁尼。此時查士丁尼36歲,他也同樣早早的離開了家鄉,一個破敗的馬其頓小鎮。查士丁一世察覺到這個男孩的優秀才華,於是對他視如己出,寄予厚望,給他提供了最優越的受教育環境。而他也被叔父的慷慨所感動,正式把名字改成查士丁尼。

查士丁尼大帝的發跡


查士丁尼目光敏銳,他意識到帝國問題,下定決心改變現狀。此時帝國的西部整備眾多的哥特蠻族盤踞著,君士坦丁堡的歷代皇帝都忙於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蠻族長期束手無策。現狀的拜占庭已經恢復穩定,輝煌的星辰再一次冉冉升起,現在是將人們從這些蠻族手中解救出來的時候了。

查士丁尼的征服之路正式開啟了,他計劃的第一步就是與天主教堂恢復關係,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之間的關係一度陷入緊張,源於近日來興起的異端邪說,聲稱基督耶穌是真神,但不具備人性。很多牧師和下級教會都拒絕承認這一說法,但是東羅馬的修道士卻頑固的堅持自己的主張,希望在宗教事務上遵循自己的思想行事。教皇對永無止息的爭論感到精疲力竭,因此下令斷絕和東羅馬之間的聯繫,希望能迫使東羅馬的同僚們能承認他們犯下的錯誤。

查士丁尼大帝的發跡


查士丁尼任命虔誠的基督徒做宮廷大臣,然後建議他的叔父寫一封信給教皇,告訴他令人遺憾的分裂已經結束了,現在教會擁有再度統一的條件。教皇對能夠恢復與東羅馬的關係非常高興,立刻同意了他的請求。

教皇於皇帝之間的和諧關係在整個西方的蠻族王國中引起軒然大波,尤其在意大利的哥特國王,馬上察覺到他的影響力將會不受控制的日漸衰弱。羅馬雖然已經衰弱,但它從未忘記昔日的榮光。一旦帝國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它曾經的都城,羅馬人民將會毫不猶豫的敞開大門。

如果哥特國王在君士坦丁堡有密探的話,他無疑會得到令人心安的消息。查士丁尼的興趣此時正在競技賽車上,正向古羅馬一樣,君士坦丁堡也有眾多的體育迷,他們將自己支持的隊伍的勝利看的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支持不同選手的市民分成兩派,藍黨和綠黨,他們通常由年輕人組成,因為這個群體缺乏途徑其他途徑去宣洩自己的精力。

查士丁尼大帝的發跡

在喧譁中度過一天意義絕不止於單純的娛樂,藍黨的支持者範圍可謂相當廣泛,他們能夠幫助查士丁尼把握整座城市的脈搏,同時警示他可能面對的來自大眾騷然的威脅。查士丁皇帝一直以來都非常需要他智慧過人的侄子的輔佐,曾經遭到蠻族勢力打壓的不同政見者發現他們在君士坦丁堡有堅定的同盟者,於是紛紛湧入都城。新生的強大力量和聲望將他們拉入了帝國的發展軌道,眾多屬國的國王對波斯的壓迫已經感到無法忍受,他們紛紛脫離波斯的控制,轉而同君士坦丁堡結盟。

拜占庭的野心甚至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島的最南端,也門的猶太國王正在屠殺基督徒。君士坦丁堡方面對埃塞俄比亞國王提供了船運條件,幫助後者的基督教軍隊越過紅海,隨後基督教的國王登上了也門的皇位。拜占庭也因此打通了紅海到印度的航線。

查士丁尼大帝的發跡

拜占庭的功績很大程度上以得罪波斯為代價,波斯王顯然不會接受這個競爭者的勢力踏入自己的範圍。惱火的波斯王派出大軍抵達了現代的格魯吉亞地區,以組織更多的番王投靠君士坦丁堡。這個舉措惹怒了查士丁尼,他的下一步策略更加直截了當,他派出了一支軍隊突襲了當時臣屬於波斯的亞美尼亞。

公元526年,兩個長久以來的宿敵再一次陷入劍拔弩張的境地,查士丁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元老院建議他將查士丁尼立為公治皇帝,查士丁同意了。公元527年4月1日,他舉辦了一場隆重的典禮,這讓查士丁尼平穩的完成了權力的交接。那年夏末,查士丁死於舊傷復發,查士丁尼正式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統治者。(拜占庭只是我們的通俗叫法,官方依然是以羅馬自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