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賦有才名的女性並不多,其中,李清照算是一個。

被稱為“千古第一才女”的她,書香門第,大家閨秀,詩詞婉約,面容姣好。
歲月靜好時,她會為丈夫撫琴一曲,共同探討詩詞,研究金石,於清茶與淡酒之間,體會人生的詩意。
而在世事紛亂時,她則會無奈於與丈夫的分離,獨守空房,寄情於明月,借詩詞聊以慰藉。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的人生是詩意的,而她的詩意也在時刻接受著愛情的滋潤。
在古人的固有印象裡,古代女子都應該含蓄內斂,端莊賢淑,可以嬌羞,可以嚮往,但不能表現出來。
但李清照不一樣。
她從不掩飾自己對愛情的嚮往與對愛人的追慕,早在少女懷春之時,她就寫下了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
這樣的詞句,真實展現了自己那少女獨有的細膩內心和對愛情的純真嚮往。
當她與丈夫趙明誠成婚後,處於蜜月期的她,更是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寫道:
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 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
這首詞所表現出的已經不是少女的懷春了,而是更進一步的,夫妻之間的深度交流。
愛情中的熱烈與美好,在李清照眼中,並沒有像世人所認為的那樣難以啟齒。
她大膽地追求愛,大膽地表現愛,在那個講究清規戒律和封建禮教的時代,無疑是一種進步,是一種對人性的肯定。
而她與丈夫趙明誠之間的愛情,也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最幸運的愛情。
在那時,年輕男女並不能自由戀愛,而只能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成就自己的婚姻。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年代,李清照還是遇到了那個理想中的他,兩人門當戶對,兩情相悅,又志趣相投,相互欣賞,他們的愛情,婚姻,人生,彷彿就要達到最高的頂點,沉入一段美好的樂章,直至演奏到人生的結尾。。。

然而,這樣的美好還是被中斷了。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被捲入了那個時代最不幸的事件之中。
在宋欽宗靖康二年,北宋遭受了金人的入侵,這一次,宋軍又崩潰了,被金人攻入了首都,俘獲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北去,史稱“靖康之變”。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山河破碎,木葉凋零,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李清照與趙明誠也被迫踏上了顛沛流離的艱難旅途。
李清照作為一個婉約派的詞人,在這時,也表現出了異於平常的風格,開始思索著大宋的興衰,感嘆著家國的命運。
在路過烏江的時候,她想起了項羽兵敗自刎一事,讚歎項氏“凜然風骨,浩然正氣,氣貫長虹”,而諷刺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軟弱無能。
時代的變化,給予了詩人靈感,然而新的靈感,對於詩人本人來說,卻並不一定就是美好的。
靖康之變以後不久,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就因四處奔波,染上疾病,在路途中去世了。
丈夫的死,對李清照的打擊很大。為了保護丈夫遺留的文物書籍,她繼續奔波,找人投靠,然而在亂世之中,文物依舊散失過半。
晚年的她,在詞中,透露出一種絕望。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滿地黃花堆積。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遙想當年,自己也曾“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那時候的醉,不是憂愁的醉,而是歡樂的醉,幸福的醉;而現在,即使醉了,也依舊消不了那滿船的憂愁。
人,終究還是比黃花瘦。
孤獨,痛苦,消磨了她最後的時光。這樣的情緒,能給予了詩人強大的創作動力,這是詩歌之幸,卻也是詩人之不幸。
在某一天,李清照或許也過有一種浪漫主義的幻想,想象著: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在想象的世界中,會有一個好的君王,會有一個好的世界,會有一個關心自己的人,會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溫暖。
也許現實是令人失望的,但李清照,終究,還是在詩詞中,找到了自己永恆的住所。
END
閱讀更多 尚詩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