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3年,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年僅52歲。既然是猝死,那就說明來勢突然。皇太極並非是那種臥病不起,即將離開人世的皇帝。他白天還在處理政務,晚上就駕崩了。事先對哪位皇子能繼承大統,沒有一點安排。這就為我們引來了將要敘說的話題:皇位之爭,六歲的福臨坐收漁翁之利。

順治畫像
針對當時的皇位繼承人,主要集中在這兩個人身上:多爾袞和豪格。多爾袞是太祖努爾哈赤寵愛的皇子,戰功卓著,有兩白旗的支持,當時年齡32歲。豪格則是太宗皇帝的皇長子,屢立軍功,有兩黃旗支持,時年35歲。
太祖努爾哈赤曾留有遺詔:繼承皇位,需滿洲貴族共同商討。皇太極是八月初九駕崩的,過了六天,也就是到了八月十四日,開始商討皇位繼承人,國不可一日無主啊。當時共有七位宗室成員參加,分別是四個親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三個郡王: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

影視劇中的多爾袞、多鐸、豪格
商討之前,多爾袞曾向兩黃旗大臣代表索尼試探口風,索尼回答:“先帝有諸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所以,他們的意見很明確,你多爾袞不是太宗皇帝的皇子,你就排除在外了。八月十四日,開會議儲之前,兩黃旗親軍持兵器拱衛宮殿,會上索尼率先發言,聲名應由先帝皇子繼承。此話一出,立即被多爾袞喝斥:你級別不夠,沒你說話的份。這時,禮親王代善發話:“帝之長子,當即大統。”有兩黃、兩紅的支持,豪格認為勝券在握。於是他做了一個既腦殘又看似合乎情理的事,故意謙讓:“我福少德薄,非堪當任。”竟然拂袖而去。用現在的話就是:豪格拿過勁了!他想讓眾人再三推舉他,而後順理成章當皇帝。
這下,讓豫郡王多鐸逮住了時機,說道:“既然豪格推辭,那就讓多爾袞繼承皇位。”多爾袞表明這事還需再商討。多鐸又建議禮親王代善繼承,代善推辭年紀已大,不堪重任。於是,會議陷入了僵局。
濟爾哈朗作為太祖侄輩,皇太極堂兄弟,沒有即位權利,於是從中協調。多爾袞深思熟慮:我若強行登基,八旗中現有五旗反對我即位。若豪格即位,必定報復於我。所以,多爾袞說道:“尊重黃旗意見,立太宗皇子即位,豪格既然推辭,那就立福臨即位。福臨年幼,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
由於多爾袞作出讓步,豪格雖無法即位,但是皇位繼承權總算沒有旁落他家。所以,兩黃旗大臣也不好再作出反對。這就是多爾袞精明之處,讓一個年幼皇子克承大統,又把濟爾哈朗拉進來墊背。雖然自己當不了皇帝,這也算是最好的結局。
就這樣,年僅六歲的愛新覺羅·福臨,登基稱帝,是為順治皇帝,成為大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閱讀更多 穿越歷史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