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宗師郭沫若為什麼飽受一些後人詬病?

歷史痴


郭沫若是上世紀數得上的文人之一、集眾多頭銜於一身,在不少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很多地方又受到詬病。鐵骨錚錚的郭沫若先生一直受到大眾詬病,其原因就是他的鐵骨錚錚與大眾以及傳統文人的風骨背道而馳。所謂傳統風骨,即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貧,氣不改;達,志不改。

可是郭沫若先生呢,一生除了鑽研學術之外,將更多的精力投在了鑽研權術拍馬屁的大業上去,如同蒼蠅逐臭,誰掌握權力,這位鐵骨錚錚的學術家就發輝自己的詩歌特長,寫出一些打油詩一樣的頌聖詩。

打油詩毀了自己的招牌

如果只是打油詩也就罷了,可是這位是白話新詩的奠基人,他早期的詩作《女神》可以視作成熟的白話新詩,在新詩中據有不可逾越的地位,但是他的一系列拍馬屁的頌聖詩毫無藝術特色,不標註作者,將兩種作品陳列一起,無論多睿智的讀者都不會認為兩種作品是一個人寫的。這算是墮落還是隨波逐流?

都不是,歪史以為,這是郭沫若蒼蠅逐臭鑽研權術的唯一結果。他成名以後用各種馬匹詩將自己當初積累的新詩地位親手推到,這個是很多喜歡詩詞的人最不能接受的,於是第一批詬病他的人就是這一些詩詞文學愛好者。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落下話柄

在郭沫若取得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身份之後,郭沫若為了尋找遺失的《永樂大典》也為了考古發掘,在一切都沒有準備好的前提之下,貿然下令挖掘明朝朱棣的長陵,但是,不幸之中的萬幸是,長陵建築建工,挖掘工人沒有找到墓道,之後悻悻然作罷。

即使這樣,他們沒有死心,於是,轉而求其次,郭沫若以及號稱明史研究大家的吳晗聯合起來,先挖開了萬曆皇帝的定陵,結果是出土了很多的文物珍寶,但是由於沒有準備和保存方法,導致出土的很多文物毀於一旦。萬曆以及后妃的棺槨也被燒掉。

要命的是,著意栽花花不成,本來為了《永樂大典》,結果不僅沒有找到,從來不知道灰心的郭沫若還打算重整旗鼓,再次挖掘,但是,鄭振鐸的強力阻止之下,終止了毀陵計劃。還毀壞了一座幾百年歷史的帝陵,這事也成了很多人詬病郭沫若的另一個原因。

以上這兩個原因就是郭沫若飽受詬病的原因。本文歪史原創,謝絕抄襲。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99755767459509250"} --}

歪史


風雲人物都有人會點評,有說好的,有說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