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幾何起,“老師”這一原本嚴肅的稱謂在娛樂業開始盛行,尤其是一些飽受詬病的大眾娛樂性電視欄目,由於受眾甚多,因此影響甚廣。
那麼,娛樂行業憑什麼不能用“老師”這一稱謂呢?
當然可以,因為娛樂行業也有教育培訓機構,甚至有些院校比北大、清華都火爆。而專職從事教學、又有演員身份的名人,比如說劉老師(劉歡)、黃老師(黃磊)、崔老師(崔永元)、郭老師(郭淑貞)等等,這些人因為都具有高等院校的教師身份,因此被稱之為老師名符其實。還有蔣大為、李谷一、李雪健、侯寶林等藝術家,雖然身為職業演員,但同時又在傳授和培養學生弟子,這些具有極高造詣的藝術家,被稱之為老師也無可厚非。

然而,現今各色娛樂節目中,貨真價實的老師已經瀕臨滅絕,粉墨登場的大都是一些網紅和明星,更有一些不倫不類的角色。可是令人困惑的是,節目中他們的稱呼一概謂之以“老師”。比如徐老師(徐桂花,亦即草帽姐、),柯老師(柯震東)、陳老師(陳冠希)、杜老師(杜海濤)、趙老師(趙薇)、吳老師(吳亦凡)等等,結果,這些曾經被主持人恭稱為老師的藝人,要麼私慾膨脹,要麼吸毒嫖娼、要麼賣國求榮,要麼人格喪失,要麼不男不女;還有一些只會表演、不問修行,甚至無德無藝唯有粉絲的人,也竄到臺上,厚顏無恥地笑納著老師的稱呼。

我相信,如果幹露露不被封殺,如果羅玉鳳不去美國,如果黃智博不乘疫情詐騙,那麼幹老師、羅老師、黃老師等等,依然會在銀屏上招搖過市,引領風騷,挑弄著觀眾和粉絲們的神經跌宕起伏。
筆者為什麼要提出這個觀點和倡議呢?
因為“老師”一詞是有來頭的,並有著特定的職業和身份指向,而不能輕易濫用和泛化。
“老師”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當時稱為“師氏”,這是個官位,司教授國子之職。也就是說,西周時期的老師,專職給國王的子女傳授知識,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後來,這一特權稱謂普及到皇城之外,凡民間專門從事教書育人的人士,如具有代表性的孔子,均被尊稱為老師。
之後,老師的群體出現泛化,除了教授學生的人士外,那些年老輩尊、博才多學,以各種形式傳授做人之道、知識文化、專業技藝的人,也都被奉為老師。
在漢、唐、宋的儒家盛行的時期,“老師”的尊奉更高,與“大儒”相提並論,倍受社會尊重。到了民國時期,老師和官員一樣,由政府任命或授予,於是便有了“教員”一說。由此可以看出,民國政府對老師這一職業的態度是嚴肅和重視的。民國時期,娛樂業即已盛行,但從未與老師有絲毫交集,也從出現出現過比如候寶林老師、梅蘭芳老師之稱謂,雖然他們弟子甚眾,也只能以先生或老闆稱之。
新中國成立以後,“老師”才真正被用於對專職教育工作者的尊稱。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一定會清晰記得當時紅極一時的郭蘭英、劉曉慶、李秀敏、陳沖等著名演員,她們的的名字後面絕不會出現老師這一稱謂,雖然她們足夠般配。
由此可以看出,老師是以教書育人為宗旨的一種特定職業,其豐富的內涵意味著堪稱老師的人,必須是學富五車、知識淵博、德才兼備、為人師表,以傳道、授業、解惑為職業生涯的知識分子。
所以,老師一詞從古至今,都具有著正統性和嚴肅性,如同法定夫人的母親稱之為岳母,而小三縱然位高權重,她母親也絕無資格享受岳母的這一稱謂,兩者之間的道理是一樣的。
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天地君親師”,尊師重教的傳統,讓中國人對老師這一職業有天生的好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觀念使老師的稱謂可以與其人品、學識、能力、影響等聯繫在一起。因此,這也是當今老師稱謂泛化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不加選擇的輕易濫用,則不是一種尊重,而是一種褻瀆了。反映出當代人數典忘祖的無知,這種愚昧的現象更是在娛樂界氾濫成災。當學生們白天面對著課堂上的老師,晚上又面對著娛樂節目中的老師時,內心會產生幾多迷惑:該向哪個老師學呢?
當主持人畢恭畢敬地稱呼蒼老師(蒼井空)時,我就異常反感,因為蒼老師擅長的情色之道,正常人無師自通,也無需由她傳道,因此她哪裡有資格被尊稱為師?況且她的專業,為天倫和道德所不容。
據傳,周天子為了大興尊師之道,命工匠打築了一個銅鼎,上銘“師鼎”,凡經過者,無論百官還是平民,必須禮拜。戰國以來,征伐不斷,由此師道沒落,師鼎不知所蹤。
可能會有一天,在某個高鐵建設的工地上,一個鏽跡斑斑,鐫刻有“師鼎”銘文的銅鼎被工人挖掘出來,又重見天日。
閱讀更多 xwg行雲流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