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三月,多爾袞等人返回遼東。一方面,執行皇太極的命令;另一方面,也確實滿載而歸。
按照多爾袞給皇太極的奏報:攻佔一府、三州、五十五縣、二關;殺明總督二、守備以上將吏百餘人;俘獲人口四十六萬餘、黃金四千餘兩、白銀九十七萬餘兩……【以《清史稿》為準】。
當然,也不全是好消息。皇太極在請功的表文裡,沒有看到嶽託的名字。原來在攻打濟南時,嶽託感染天花,死於軍中。在當時來講,天花絕對屬於絕症,甚至困擾了大清好幾代帝王。多爾袞為穩定軍心,沒有第一時間發佈消息。
得知真相,皇太極萬分悲痛,輟朝三日,以示哀悼,並追封嶽託為克勤郡王。
料理完這些事務,皇太極繼續向錦寧地區增兵。甚至多爾袞等人只做了短暫休整,又被派往錦州外圍換防。在此之前,皇太極早已派人修築了義州城(今遼寧錦州義縣義州鎮),在這裡駐紮屯田,為持久戰做準備。
他的行動果然引起了明廷的反應,洪承疇被任命為薊遼總督,帶領原班陝西兵馬出關,並轄制山海關、寧遠兩鎮兵力,與錦州相為犄角。從此,洪承疇再也沒能作為大明臣子,參與到剿滅“流賊”的戰鬥中。
此時,在清廷看來,取代大明,成為中原新的統治者,完全沒有懸念。唯一的問題只在於,時間。
而對於採用什麼方式獲得最終勝利,內部卻產生了爭論。大概有三種意見:
第一種,繼續繞道蒙古,從遵化方向進攻,深入大明腹地,奪取京城。
第二種,從海上繞道,在登州(今-)、萊州(今-)登陸,然後回頭進攻京城。
第三種,攻克錦寧防線,入山海關,直取京城。
前兩種雖然進軍方向不同,但其核心只有一個字,繞。
皇太極已經不太喜歡繞彎,似乎更傾向於第三種方案。
於是,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六月,皇太極下令多爾袞、豪格、杜度、阿巴泰,濟爾哈朗等,向義州方向集結。吸取了以往的教訓,以及大淩河之戰的成功經驗,此次仍然沒有選擇直接進攻,除濟爾哈朗留守義州外,其他人在多爾袞的帶領下,逐步將錦州合圍。
松錦大會戰,正式打響。
閱讀更多 歷史票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