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罗平苗寨——棠梨凹,四面环山,自然生态优良,因镶嵌于许多棠梨树包围之中而得名,作为“十万”大山的守护者而众所周知。2019年,依托资源、文化、区位等优势,棠梨凹村被列为罗平村庄建设规划试点村,与县乡制定的乡村振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充分挖掘和保护苗族传统文化等规制思路不谋而合,“多规合一”,同群众意愿相向而行,许多苗家“符号”重获新生,苗寨悄然崛起,最美棠梨凹乡村旅游画卷徐徐展开。
近日清晨,记者从距离棠梨凹12公里的罗平县城驱车前往,登上观景台,漫无边际的云海,如临大海之滨。若隐若现的“十万大山”,在流动的云海雾涛环绕之下,波起峰涌,变幻莫测,气象万千,美不胜收,宛如人间仙境。置身其中,云海在日出的渲染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景象,似烟似雾,又似涛天巨浪,最为壮观。在晨雾逐渐散去的过程中,满眼的绿与灰白交织,保存着迷人的自然生态和古朴灿烂苗族文化的棠梨凹,虚幻神秘,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景点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雾一年四季都有,冬春季观赏为最佳”。
太阳升起,苗寨掩映在绿林青蔓中,全村统一的茅草顶、土基墙风貌民居更显苗族风情,宽阔干净的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村间古树参天挺拔、郁郁葱葱,山林相依、村景交融。进入村子,石磨、秋千、刺绣等农耕文化映入眼帘,几乎完全承袭了远古苗家的题材和风格,再现了古代苗族人生活的自然风貌,丰富的观赏体验内容,强烈的反应了当地群众对生活,对大自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奉。
正在村内打扫的73岁村民熊自芬高兴地告诉记者,“2019年实施村庄建设规划以来,她就被聘为村子保洁员,每个月600元的工资,闲暇之余,老伴吹芦笙,自己重拾年轻时记忆,在修建好的广场上表演苗族歌舞”。
棠梨凹隶属于大水井乡金歹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孟斤富告诉记者,“从2019年6月份开始规划,7月份进行施工以来,虽然遇到过种种困难,但是民风淳朴,十分好做群众工作,加之村子39户人家150多人就有10个党员。通过党员带头,保存原貌,示范引领,规划效果好,有部分村民已经尝到了甜头,有好几家搞点小吃人均年收入就从5000翻到了10000元以上,下一步还计划打造5-6家民宿,给他们增收致富”。“与此同时,这样好的惠民规划,还改掉了过去我们苗寨“乱丢乱放乱堆、集众喝酒、上山打猎等许多陋习”。
据了解,按照《罗平县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方案》要求,棠梨凹村实施“三生空间”规划,分生活、生产、生态区,规划面积约0.643平方公里,目前,村庄建设已初具雏形,“最美棠梨凹”正应运而生。
大水井乡党委书记朱江介绍说,“当初规划时,充分考虑了棠梨凹村前拥十万大山,背靠罗平县城,交通便利、生态优美、民风淳朴、宜居宜业,具备乡村旅游发展要素。并且棠梨凹村属苗族传统村落,位于多依河景区、那色峰海、罗平生物群地质文化公园连接线上,与腊者布依族文化、旧屋基乡彝族文化遥相呼应,有望形成罗平民族文化旅游中的布依苗族彝族金三角黄金旅游精品线,弥补罗平全域旅游中苗族文化的空白,形成三足鼎立格局。棠梨凹乡村的规划建设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引领带动,发挥示范作用,建成苗族特色、生态观光、摄影绘画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同时还将延伸至革来河沿线开发建设,打造大水井乡生态旅游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棠梨凹村建设将继续发挥规划的核心引擎作用,增强乡村振兴动力,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优化生态环境、强化服务保障,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进全域旅游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不断创造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践行“多规合一”的工作思路,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挖掘苗族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提取“歌、舞、食、节”等文化元素,努力营造聚“吃、住、游、购、行、养”为一体的民俗体验,实现农文商旅融合发展,形成“棠梨凹”品牌效应,建成休闲度假康养的罗平“后花园”,全国绘画、摄影、文创爱好者的“新基地”,全域旅游人气爆棚的网红“打卡点”。预计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可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余万元。
今后还将通过骑行道规划、徒步线路规划、康养项目开发串连革来河旅游综合体,形成旅游环线,拉伸产业链条,增强乡村旅游的竞争力、生命力、鲜活力,带动全乡经济快速发展,真正做到“保护一方水土、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
【记者:毛 虹 张 虎 侯 映 唐曙光 徐子尧 资红星】
閱讀更多 羅平新鮮事 的文章